胡玲玲
(湖南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200)
《教育部關于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與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教職成[2019]13 號)明確要求職業院校加強實踐性教學,積極推行“認知實習、跟崗實習、頂崗實習”等多種實習方式,強化以育人為目標的實習實訓考核評價,課程內容“要緊密聯系生產勞動實際和社會實踐,突出應用性和實踐性,注重學生職業能力和職業精神的培養”[1]。從行業企業崗位需求出發,構建基于崗位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的實踐教學體系,成為了新時代職業教育的重要的立足點。
隨著中國制造產業的轉型升級,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特征的新一代智能制造生產模式對企業員工的技術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術、復合和創新成為了當前智能制造領域人才的重要特征。同時催生了智能設備編程、操作與維護、工業數據采集、智能系統開發和維護等一系列新崗位。新技術、新崗位、新行業都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而基于崗位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的實踐教學體系成為了培養適應行業崗位需求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抓手。
實踐教學體系指在實踐教學活動中,與實踐教學活動緊密聯系的課程體系、課程內容、教學資源、教學團隊、實踐教學基地、實踐方法等要素有機結合形成的一個整體。根據教學系統論原理,實踐教學體系由驅動層的教學目標體系、受動層的教學內容體系、調控層的教學管理體系和保障層的教學支撐體系四個部分組成[2]。基于實踐教學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各高職院校積極探索建設實踐教學體系,其中比較成熟的有:學習成果導向的實踐教學體系;利用場域理論、協同創新理論以及校企雙主體構建高職實踐教學體系[3];基于能力本位的實踐教學體系;以目標系統為引領,包含情懷培養、專業基礎夯實、綜合提高和應用創新等四個層次、專業認知、課程實驗、實習實訓、社會實踐、創新創業活動等五個模塊的“四層次、五模塊”的實踐教學體系[4]等。這些實踐教學體系在一定程度上對保障高職人才培養質量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傳統實踐教學體系以課程內容為依托,立足知識點和技能點,設計實踐教學內容,開展技能訓練。傳統實踐教學主要由課程實踐單元、專業技能訓練、認知實習、崗位實習、畢業設計等環節組成,具有實踐教學過于依賴課程知識點,實踐教學容易與崗位技術技能要求脫節,面對產業結構與工作內容變化時的適應性不足等問題。這些問題存在的主要原因在于對實踐教學目標的認識不夠深刻,實踐教學體系構建還是以學校為主,企業主體參與意識不足,尤其是校企協同開發的課程教學項目案例比較少;實踐教學內容體系缺乏系統性和整體性,實踐教學內容之間銜接不夠緊密,內容與企業真實項目和任務存在脫節;實踐教學基地設施比較落后,部分教師實踐動手能力不足,師資隊伍難以支撐基于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的實踐教學體系的實施。基于以上問題,提出崗位引領、項目驅動、課證賽融合的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旨在促進校企雙元協同、共建人才技術技能培養實訓基地,加強學生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的培養。
“崗課賽證”融通實踐教學體系是基于行業企業崗位需求,以典型工作項目為載體,融入職業技能鑒定證書、“1+X”技能等級證書、技能競賽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要求,校企合作共建模塊化、能力遞進式的實踐教學內容體系,共建以產業學院、實習實訓教學基地為主體的實踐教學管理和支撐體系的有機整體。“崗課賽證”融通實踐教學體系是從“崗課賽證”綜合育人要求出發,根據實踐教學體系基本要素和教育教學理念構建的。“崗”是實踐教學體系的指導思想和基本要求,實踐教學內容要對接行業企業崗位需求,對接職業標準、對接崗位真實生成性項目和典型工作任務,實踐教學目標要體現崗位的職業技能要求和職業素質要求,實踐教學實訓基地應該具備真實的崗位環境。“課”是實踐教學體系的核心和落腳點,實踐教學目標要通過課程的實施才能達成,要通過實踐教學內容體系才能落地,實踐教學管理和支撐體系也必須緊緊圍繞著教學內容體系進行設置和構建。“賽”是實踐教學內容體系的重要延伸。通過全國、省市、行業等各級技能競賽,一方面可以提升師生的技術技能水平,另一方面它可以從側面反映一個專業甚至一個學校的實踐教學水平,是實踐教學評價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證”是實踐教學體系在行業中的重要認證方式,也是行業企業對實踐教學體系的重要檢驗方式。通過開發、融通職業技能鑒定證書、“1+X”技能等級證書,將行業企業發展的新知識、新技術和新方法融入到實踐教學內容,持續更新崗位實習標準、實訓教學條件建設標準等實踐教學標準的建設和實施,使學生在取得學歷證書的同時獲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5]。
“崗課賽證”融通的實踐教學體系中,“崗”是指導思想和基本要求,“課”是核心和落腳點,“崗課賽證”的融通要素主要為“崗”的崗位典型工作過程,“賽”的碎片化、代表性工作任務,“證”的職業技能標準、基本操作規范,通過合適的方法將三類要素集于“課”中[6]。以“崗”定“課”,以“崗”重構實踐教學內容體系,以“崗”梳理實踐教學目標體系,以“課”實施實踐教學內容,以“課”落實實踐教學目標體系。“賽”和“證”是“課”的重要延伸,是“崗”的認可憑證,以“賽”促進實踐教學內容體系的更新升級,以“證”推進實踐教學標準的建設實施,以“賽”“證”創新實踐教學評價體系。因此,在“崗課賽證”融通的實踐教學體系中“崗”“課”“賽”“證”是一個有機整體,缺一不可,必須建立與之匹配的實踐保障體系和實踐支撐體系。
“崗課賽證”融通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應是以崗位典型工作任務為導向,確定實踐教學內容體系;以職業技能競賽的碎片化、代表性工作任務為融通口,強化學生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以職業技能等級標準和考核標準為引領,規范學生技能水平和綜合素質。“崗課賽證”融通實踐教學體系的實施路徑共包括四步:一是確定專業所面向的目標崗位群、證書和競賽領域;二是獲取崗位典型工作任務,分析職業能力,將職業能力轉化為實踐教學目標;三是分析賽、證育人要素,并將育人要素融入實踐教學內容;四是按照工作過程系統化范式組織開展實踐教學。
職業教育以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目標,以服務社會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因此,要提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適應性,必須構建與社會和行業企業需求相適應、適應學生發展就業的人才培養體系,就必須以行業企業的崗位技能要求和職業素養為出發點、突出實踐性、應用性構建實踐教學體系。
3.1.1 基于崗位核心技能設計實踐教學目標定向培養技術技能人才
首先,要緊扣崗位技能標準設置實踐教學目標。職業院校各專業要通過對區域產業進行調研,明確本專業所面向的崗位群和崗位,對崗位群工作領域的工作任務進行具體分析,提煉出崗位勝任能力,尤其是崗位核心技能,對接職業標準和工作過程,吸收行業企業發展的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確定專業實踐教學目標。其次,要緊扣職業能力成長規律分層設計實踐教學目標。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要遵循技術技能人才成長的規律(即職業能力成長規律),從簡單到復雜,從新手、到高級初學者、到有能力者、到熟練者、最后到實踐專家,分層設計實踐教學目標,形成一個系統的、有層次的滿足崗位需求的基本能力、核心能力和通用能力培養為一體的螺旋上升的實踐教學體系,從而達到不同階段的人才培養目標[7]。
3.1.2“崗課賽證”融通重構實踐教學內容體系開發模塊化教學內容
“崗課賽證”融通的職業教育實踐教學內容應該來源于區域內真實的崗位群或崗位的典型工作任務。但如果直接將崗位典型工作任務生搬硬套地應用到教學實踐中,教學的育人效果會大打折扣。因此,如何把崗位的典型工作任務轉化為學習領域的實踐教學項目或任務是關鍵。基于工作過程的學習領域課程模式給我們提供了思路。基于工作過程的學習領域課程開發的一般步驟是:職業崗位分析、提取典型工作任務、建設學習領域課程體系、開發學習領域課程、設計學習情境等。首先,以崗位職業能力為核心,對目標崗位群的代表性工作任務進行提取和歸納,得到職業行動領域;并根據職業的發展規律對行動領域進行重構,獲取目標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務。其次,以典型工作任務為導向,以綜合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培養為目標,按照職業發展和認知規律和工作性學習過程,構建實踐教學內容體系,開發學習領域課程。最后,基于學習的行動領域設計學習情境,開發模塊化教學內容。
職業技能競賽作為課程實踐教學的重要延伸,是崗位勝任力的重要認可憑證,但是一直以來,職業技能競賽面臨著賽項繁多、難以選擇,學校比較重視官方賽項而輕視行業賽項,學生參與賽項的比例和積極性都不高,指導老師的水平有待提高,賽項比較受限于設備,設備實訓建設投入大,且與日常實踐教學脫鉤,受益人群比較小,容易被設備廠商捆綁等問題。“崗課賽證”融通的“課賽”融合能夠實現教學內容與競賽內容深度融合,教學過程與技能競賽流程深度對接,課程評價標準與競賽評價標準深度融合,可以有效解決“課”“賽”兩張皮的問題。
3.2.1 聚焦專業崗位群要求,提取賽項育人元素
賽項育人元素是“課賽”融合的切入點,也是“課賽”融合的落腳點。聚焦專業崗位群要求,對標崗位核心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歸納符合本專業育人目標的各類職業技能競賽(包括行業賽),分析賽項流程、任務、比賽環境(實訓設備)等關鍵要素,找到3-4 項契合專業培養目標的職業技能競賽賽項作為“課賽”融合的對象,提取賽項知識結構、技能要求、職業素養點、評價考核點,挖掘賽項育人元素,將賽項規程轉化為實踐教學項目,競賽任務轉化為實踐教學任務,比賽環境(實訓設備)轉化為實踐教學環境,競賽操作視頻、操作文檔等資源轉化為實踐教學資源,競賽評價標準轉化為實踐項目評價標準,職業技能競賽中碎片化、代表性工作任務有機融入到實踐教學體系中,以“賽”促進實踐教學內容體系的更新升級,以“賽”強化學生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
3.2.2 建立和完善技能競賽機制,打造賽教融合體系
一是鼓勵高職院校建立技能競賽管理制度,細化賽項類別,科學配置師資、設備等各類資源,明確各類各級技能競賽組織實施、集訓管理、經費管理及獎勵辦法,為開展職業技能競賽提供制度保障。二是探索建立“學分銀行”,建立學習成果學分認定、轉換制度,明確技能競賽成績轉換為人才培養方案中課程的學分,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類技能競賽。三是校企合作共建產業學院,搭建多元高效的實踐教學平臺,組建“課賽”融合雙師型專業教學團隊,營造“課賽”融合的教學環境,打造賽教融合體系。
“崗課賽證”融通要求以“證”推進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建設與實施,以職業技能等級標準和考核標準為引領,將行業企業發展的新知識、新技術和新方法融入到實踐教學內容,持續更新崗位實習標準、實訓教學條件建設標準等實踐教學標準的建設和實施,規范學生技能水平和綜合素質。
3.3.1 對準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明確融合內容
“課證”融合的起點就是明確融合內容。職業教育培養人才應該直接面向行業、企業,實施基于職業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課證”融合以證書為介質,實現學歷教育與職業資格、職業技能等級的互認互通,能夠更好地培養滿足崗位需求的復合型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因此,在設計“課證”融合之前必需明確專業人才培養定位,明確職業面向,進行職業能力分析,厘清職業崗位要求,選擇專業所面向崗位的職業認證證書作為“課證”融合證書,能否正確選擇合適的“課證”融合證書成為了確保“課證”融合實施效果的關鍵[8]。
一是對標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系統梳理職業面向、培養規格、崗位職業能力、課程體系等關鍵要素,分析研究專業對應行業、企業認證證書及標準,結合專業實習實訓條件、社會需求與崗位群職業資格的種類、級別及匹配度等因素,選擇與專業吻合面較高的一個或多個行業、企業認證證書證書及級別。一般而言,專業融合的“X”證書不宜超過3 個,太多容易造成人才培養定位不明確,易變成以“X”證書為主導的人才培養體系,但證書有多個,且每個證書對應的知識、技能和素養目標均有所差異,側重點也不同,這樣直接影響原有的實踐教學體系和人才培養定位。二是選擇好某個行業、企業認證證書之后,需要分析研究相關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標準對應崗位的素養、知識和技能要求,對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標準中涉及的素養點、知識點和技能點進行科學、系統地拆解、梳理、整合,明確融合內容。
3.3.2 優化融合方法,重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
常見的融合方法有“耦合法”“接口法”“單列法”“混搭法”等,實際操作過程中,應靈活根據實踐需要進行選擇、使用。融合時可以按照橫向對接實踐教學體系,縱向對接實踐課程深度的原則,合理設計融合點,優化融合方法。規劃、設計實踐教學環節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考核的融合點要處理好兩個關系,即職業技能鑒定理論知識與專業課程理論知識,技術技能鑒定要求與專業實踐教學。可以將融合內容轉化為若干門專業實踐課程,形成認證實踐課程體系或課程組、課程包,或者將融合內容轉化為若干個實踐教學模塊融入到部分專業課程實踐教學內容,這時既可以采用增加實踐教學模塊,又可以采用調整原有的實踐教學內容的形式。以此重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將職業資格、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標準內容有機融入到專業實踐教學體系之中。
實踐證明,以崗位為中心,引入賽證育人元素,優化融合方法,建立和完善技能競賽機制,打造賽教融合體系,重構實踐教學體系是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目標得以實現的重要保障和有效路徑。構建基于“崗課賽證”融通的高職教育實踐教學體系是培養適應新時代行業企業發展的高素質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的內在要求,是加強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重要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