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丹,陳玉梅
(臺州科技職業學院,浙江 臺州 318020)
隨著新時代的到來,我國制造業飛速發展,但是實現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轉變,仍需青年一代的不懈努力和大國工匠的不斷涌現。當前,無論是傳統產業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升級,還是加速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對于高水平、高層次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日益提升[1]。
通過對機械大類行業企業如模具企業、汽車企業等調查發現,目前生產線上的大部分員工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都較低,工匠精神意識薄弱,大部分企業缺乏高知識水平的科研創新研究人員,更缺乏高技能高素質的工匠型實踐人才。人才市場和學校應屆生的應聘人員,進入企業往往要從零開始學起,企業要花費很大的人力物力財力去培養自己的員工。很多剛畢業的應屆生雖然有一定的專業理論知識,但是他們不能沉下心來腳踏實地,吃不了學徒的苦,眼高手低,跳槽率和離職率很高。同樣,沒有什么專業理論知識的生產一線的員工,由于學歷水平太低,很難進行專業上的提升,只能做沒有難度的重復性的工作。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智能制造等先進制造技術的提升及新材料新能源的應用,機械類行業對專業的高技術高素質的工匠型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大,越來越迫切[2]。
由于職業院校的不斷擴招,生源參差不齊,較大一部分高職院校的學生生源基礎較差、自我管理能力較弱,大學的管理又不像初高中那樣嚴格,所以大部分的學生對自己的要求也較低,在專業課的學習上只求及格,沒有真正深入了解相關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加上機械類的課程大都枯燥乏味、難懂,學生如果沒有較強的數理化基礎和一定的思維能力,學起來比較費勁,這也導致了一部分學生喪失了學習的興趣。如果教學內容再得不到及時更新,教學實踐動手能力就沒有充分保證,學生的專業技能也就只停留在課堂表面,而不能真正應用到企業里。另外,高職院校也往往只重視專業知識的灌輸,卻忽視了對學生工匠精神等人文素質的培養[3]。機械類生產企業的一線往往臟累險,還要三班倒,而學生在象牙塔里長大,不愿吃苦受累,腳踏實地做事,眼高手低。所以,高職院校有必要加強對學生工匠精神的教育,培養學生吃苦耐勞,虛心求教,一絲不茍的工匠精神。
當前的高職生大都是年輕的一代,這一代人從小家庭條件較好,沒有經歷過什么挫折和困難。在學習上,也不同于他們的前輩學長,大都沒有刻苦鉆研和拼搏奮進的精神,也沒有強烈的學好專業或者是達到某一高度的愿望。畢業時,又期待企業給予一份穩定輕松且收入不錯的安逸崗位,不愿意吃苦。機械類的行業大都需要一線的工作經歷及實踐的操作能力,需要多年的經驗積累方能成為專業技能人才。如果沒有日復一日從基層做起,沒有虛心求教的態度和熟悉每個工作環節的敬業精神,遇到問題敷衍了事,不求上進,缺乏應有的職業素養和責任心,很難在技術行業成為真正的工匠人才。另外,多數的獨生子女從小缺乏團隊合作精神,不懂得傾聽和理解,不知道如何在一個團隊中處理好各個層級的關系,最大程度地發揮團隊作用[4]。
高職院校的教學雖然側重于實踐能力的培養,但是理論基礎同樣也是學好專業所不可或缺的,然而機械類課程大都枯燥乏味,對思維邏輯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學起來有一定的難度,久而久之喪失了學習理論知識的熱情。而本來應該高職生擅長的實踐動手操作能力,卻也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大多高職生由于學習態度的投機取巧,抱著只混個畢業證的心態,沒有好好珍惜大學三年里的實踐操作鍛煉機會,沒有提高自己的實踐動手操作能力,喪失了實踐技能這個核心競爭力。機械類專業的教學設備也往往比較貴,通常上課也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踐操作,這也使得學生的實踐時長沒有得到充分保證。專業理論知識薄弱,實踐動手能力不強,這就使得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大打折扣,找不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崗位。
由于傳統觀念的影響,社會對于學習機械類的高職學生存在一定的偏見,認為高職機械類學生只適合在工廠一線做沒有難度的重復性工作,和沒有學歷的學徒沒啥區別。因為缺乏對高職教育的專業認識,很多家長也并不支持孩子學習機械類相關專業,認為去工廠車間又臟又累,且沒有前途。同樣,大部分企業認為高職生既沒有本科生及研究生那樣的扎實理論基礎,也沒有學徒工多年累積的實踐動手能力,因此,并不重視對高職畢業生的系統完善培養,只把他們當成普通的學徒對待,沒有充分發揮高職生的潛在優勢。由于社會沒有給予機械類高職生相應的人才待遇和尊重,甚至忽視了機械類專業人才,導致了機械類高職生在畢業時找不到真正合適的專業崗位,無法提升自身的專業職業能力。
在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塑造中,加大工匠精神、工匠文化的宣傳力度,將校園文化和一些企業文化相融合,潛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學生。可以對學校的相關網站,校園走廊窗口等進行相關工匠精神的宣傳;可以舉辦工匠精神相關的團學活動,比如書畫展、短視頻宣傳、辯論賽、征文等;可以增加工匠精神相關的實踐活動作為學生的素質考核內容項,通過各方各面的活動真正提升學生對工匠精神內涵的理解和感悟,幫助學生了解職業發展、就業內容等,逐步培養其職業素養。
教師應該將德育置于課程目標之首,可以將工匠精神內涵融入教學的每個單元,在授課或者實踐的過程中向學生展現愛崗敬業、精益求精、吃苦耐勞、奮斗上進的精神。例如機械制圖課程,要向學生展現精益求精的繪圖精神,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重要影響。“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教師除了傳道授業解惑,他們自身的行為準則以及對待教學育人的態度和熱情也將時刻影響著身邊的學生對待學習以及畢業后對待工作的態度。這就要求我們高職院校的教師自身要做到愛崗愛生、嚴謹學術,上好每一節課,育好每一位學生,要注重提高自身的修養、專業的素養和積極向上的工作態度,通過教學課堂的正面傳達和自己課下的言傳身教使學生形成積極向上愛崗敬業的職業道德及腳踏實地吃苦耐勞提高專業技能,才有可能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成為真正的“大國工匠”。
“崗”是工作崗位,“課”是課程體系,“賽”是職業技能大賽,“證”是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的核心和載體,邀請企業工匠協同高校專家共同論證課程體系,將專業課程和實踐課程相統一,將高校課程和企業崗位相聯系,側重崗位實踐能力的培養,專業理論基礎也需扎實。組織學生參加各類國家級、省級和市級的職業技能大賽。往屆學生技能大賽的獲獎案例可以激發學生的斗志和熱情,從而引導學生全面積極參賽。例如將塑料模具設計大賽與模具設計與制造課程相結合,通過技能大賽,可以和各個高職院校交流技能經驗,促進了學生課余學習的熱情,提高了學生相關的實踐技能和團隊協作精神,以及挑戰難度、解決困境的勇氣[5]。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是學生專業能力的證明,更是學生求職的敲門磚,鼓勵學生考取專業相關的各類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并努力提高等級認證。將至少獲得一個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作為畢業的一項要求,促使所有學生認真對待職業技能考證,提高自身專業技能,增強就業競爭力。
3.3.1 學徒制
畢業頂崗、跟崗實習等實踐課程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以學生在企業崗位實踐鍛煉為主,持續時間幾周、半年、一年不等。高職院校要充分發揮實踐課程的主力作用,提高學生的崗位就業能力。院校聯系校企合作企業,以學生和企業雙向選擇為基礎,分配頂崗企業。合作企業推選內部相關崗位上優秀的員工作為學生的企業導師,以一帶一,或者以一帶多的模式形成師傅學徒制。企業師傅需要每天給學生分配相應的崗位任務,指導相關崗位的相關技能以及企業工匠文化精神,提升學生的企業實戰經驗和職業精神素養。同時,校內老師也需要每周走訪企業,關懷學生的思想動態并指導學生相關的理論知識,協同企業工匠育人,全面提升專業技能。
3.3.2 工匠班
本校的機電與模具工程學院于2018 年開始開設專業技能工匠班,有機械制造、塑料模具設計、五軸數控加工、工業設計、無人機飛手等工匠班,涵蓋下屬的每一個專業。學生進校半年到一年,學完基礎課程后,通過自愿報名參加工匠班。工匠班由當地小有名氣的杰出工匠或者是有豐富企業實戰經驗的大師進行晚間課余時間授課,課程內容以企業真實案例為主。自愿自覺的學生加上經驗豐富的企業大師,經過幾期的進階培訓,無疑讓學生的實踐技能大大提升,在畢業的時候,工匠班的學生受到當地企業的爭搶,甚者有些出類拔萃的學生在工匠班期間就被合作的企業預定。專業技能工匠班大大提升了部分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就業能力。
3.3.3 產業學院
產業學院作為職業院校的一種新的辦學形態,對于創新校企合作辦學機制、實現產教深度融合,具有重要而積極的意義。本校機電與模具工程學院已經建立了凱華模具產業學院和北京精雕產業學院。產業學院能夠促進人才培養的供需對接,通過校企雙方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同開發課程教材及組織教學實訓,實現校企共同育人[6]。學生對于在校內的企業工廠也不會有抵觸心理,而且可以和平時的理論課程交叉進行,合理分配理論學習和實踐實訓的時間,方便且高效。另外,產業學院提升了“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水平。建立一支技藝精湛、專兼結合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是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根本,以產業學院為平臺,打通了企業和學校的“旋轉門”,實現了企業工程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和職業院校教師的雙向流動。教師更專業的技能,也就可以更好地進行工匠育人,提升學生的綜合就業能力。
高等職業教育是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渠道,肩負著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主力軍和后備力量的歷史重任。高職院校應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拓展產教融合及校企合作平臺,優化人才培養模式,重構課程體系,融入課程思政,致力于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崗位技術,培養具備工匠精神的職業素養和精神品質,全面提升高職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能力,為滿足國家技能人才需求及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的轉變而不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