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昊 鄧慧 王春 戴陽 王芹 王青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速,心力衰竭患病率呈持續升高趨勢[1]。臨床研究顯示,CHF病人的5年生存率較低,多臟器功能損傷或衰竭被認為是其不良預后的重要因素[2]。肺功能損傷(通氣障礙或彌散障礙)是CHF的常見并發癥。有研究證實,肺功能下降與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生密切相關[3]。N末端腦鈉肽前體(NT-proBNP)和心肌肌鈣蛋白(TNT)是臨床常用評估心功能及心肌損傷的生化指標,已被證實與CHF病人的心功能及相關性腎損傷等密切相關[4-5],但與CHF相關肺功能損傷是否有關目前鮮見報道。本研究觀察分析了老年穩定期CHF病人心肺功能、運動耐力情況,并檢測了外周血NT-proBNP和TNT等心功能相關指標,分析其與心肺損傷的相關性,旨在為臨床治療及管理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期間于本院就診的穩定期CHF病人102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符合《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2018》[6]中CHF的診斷標準,且處于穩定期;(2)NYHA分級為Ⅰ~Ⅲ級;(3)年齡≥60歲;(4)預計生存期≥6個月;(5)神志清楚,認知及溝通能力正常,能夠配合臨床研究;(6)病人本人及其家屬對本次研究知情,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合并肺部基礎疾病者;(2)合并嚴重肝、腎功能障礙及其他臟器系統功能障礙者;(3)近3個月內接受心臟手術或血管重建手術者;(4)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或心肌炎;(5)合并神經肌肉疾病、惡性腫瘤、免疫系統疾病、急性感染者;(6)合并主動脈狹窄、血栓栓塞性疾病者;(7)嚴重未控制的高血壓。另選擇同期年齡與性別均匹配的健康體檢志愿者50例為對照組。本次研究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并批準通過( 2021-664-01)。
1.2 分組 CHF病人根據NYHA心功能分級分為Ⅰ級(n=3)、Ⅱ級(n=60)和Ⅲ級(n=39),因Ⅰ級病例較少,將其與Ⅱ級合并為Ⅰ/Ⅱ級組。CHF組病人102例,年齡60~87歲,平均(68.97±6.24)歲,其中CHFⅠ/Ⅱ級組63例,其中男38例,女25例,平均(68.43±6.21)歲,CHF Ⅲ級組39例,其中男21例,女18例,平均(69.14±6.36)歲;對照組50例中男26例,女24例,平均(67.82±5.33)歲。CHFⅠ/Ⅱ級組與Ⅲ級組的BMI、病程、吸煙史、飲酒史、高血壓及糖尿病比例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CHF組高血壓及糖尿病比例均高于對照組(P<0.05)。
1.3 方法
1.3.1 血漿NT-proBNP及血清TNT檢測:所有受試者均于入院當日或次日早晨采集空腹靜脈血5 mL,室溫下靜置30 min,于3000 r/min轉速下離心10 min分離血清與血漿。采用電化學發光法檢測血漿NT-proBNP,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TNT,操作嚴格按試劑說明書執行。
1.3.2 心功能檢測:所有受試者均接受心臟超聲多普勒檢測儀檢查,測量并記錄LVEF、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左心室收縮末期內徑(LVESD)、左心房內徑(LAD)。
1.3.3 肺功能檢查:采用肺功能儀測定肺功能,包括FVC、FEV1、FEV1/FVC、肺總量(TLC)、肺一氧化碳彌散量(DLCO)。FEV1/FVC<70%、TLC%≤80%、DLCO%≤80%分別表示阻塞性肺通氣障礙、限制性通氣障礙、肺彌散量異常,具備以上3項中≥1項異常判定為肺功能損傷。
1.3.4 運動耐力測定:所有受試者均接受6 min步行測試(6MWT),記錄受試者于平直地面上的6 min步行距離(6MWD)。

2.1 各組心功能指標、血NT-proBNP、TNT水平及6MWD比較 CHF組的LVEF和6MWD均顯著低于對照組,LVEDD、LVESD及LAD均高于對照組(P<0.01);NYHA Ⅲ級組的LVEF和6MWD均顯著低于Ⅰ/Ⅱ級組,LVEDD、LVESD及LAD均顯著高于Ⅰ/Ⅱ級組(P<0.01)。CHF組的血NT-proBNP、TNT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NYHA Ⅲ級組顯著高于Ⅰ/Ⅱ級組(P<0.01)。見表1。

表1 各組心功能指標、血NT-proBNP、TNT水平及6MWD比較
2.2 各組肺功能指標比較 102例CHF病人中,發生阻塞性通氣障礙28例,限制性通氣障礙17例,混合性通氣障礙(阻塞性+限制性)10例,肺彌散量異常52例,總肺功能損傷發生率為59.80%(61/102)。NYHA分級Ⅰ/Ⅱ級組發生肺功能損傷34例(53.97%),Ⅲ級組為27例(69.23%),Ⅲ級組肺功能損傷發生率顯著高于Ⅰ/Ⅱ級組(P<0.05)。CHF組的FVC、FEV1、FEV1/FVC、TLC及DLCO均低于對照組,且NYHA Ⅲ級組低于Ⅰ/Ⅱ級組(P<0.05)。見表2。

表2 各組肺功能指標比較
2.3 CHF病人肺功能指標與心功能指標的相關性 Pearson相關分析顯示,CHF病人的LVEF、6MWD均與FVC、FEV1、FEV1/FVC、TLC、DLCO呈顯著正相關;而LVEDD、LVESD、LAD、NT-proBNP、TNT均與FVC、FEV1、FEV1/FVC、TLC及DLCO呈顯著負相關(P<0.05或P<0.01)。見表3。

表3 CHF病人肺功能指標與心功能指標的相關性(r)
肺功能損傷是CHF最常見的并發癥,直接影響心功能,進而影響病人的臨床預后以及生存質量。逾半數的CHF病人可發生肺通氣功能或彌散功能障礙[7]。研究顯示,穩定期CHF仍存在明顯的心肺功能及生活質量下降,基于心肺運動試驗的個體化的運動康復可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病人心肺功能、運動耐力及生活質量的康復[8]。在老年病人中,心肺功能損傷往往同時存在,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因此評估CHF病人的心肺功能特征對二級預防及康復治療可能具有指導意義。
臨床研究顯示,年齡、BMI、病程、吸煙史及每周運動時間均是CHF病人并發肺功能損傷的獨立影響因素[9]。老年病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自身會出現一定程度的肺部結構和功能退化,呼吸功能逐步減弱,發生CHF后可能出現肺動靜脈高壓、肺泡-毛細血管膜功能失調等,進而誘發或加重肺功能損傷[10]。同時,CHF病人由于心輸出量減少,心室充盈壓升高,容易導致組織灌注不足以及體循環或肺循環靜脈系統瘀血,全身臟器系統處于缺氧缺血狀態,隨著病程推移或病情加重可引起肺功能障礙[11]。此外,CHF病人隨著心功能障礙的加重,心房壓力升高,進而導致肺部微循環血管壓力升高及容量增加,導致肺泡順應性下降,繼而影響肺通氣功能,肺容積也將隨之減少[12]。進一步線性相關分析顯示,老年CHF病人的LVEF與FVC、FEV1、FEV1/FVC、TLC、DLCO呈顯著正相關,而LVEDD、LAD與FVC、FEV1、FEV1/FVC、TLC及DLCO均呈顯著負相關(P<0.05),即隨著心功能損傷、心肌重構的加重,病人的肺功能呈現持續下降趨勢,提示在CHF病人中,心功能與肺功能可能相互影響,且該相互影響在老年病人中更加突出,嚴重心衰可導致肺功能下降,而肺功能下降也可能影響心功能,形成惡性循環。
本研究還發現,老年CHF病人較對照組存在明顯的功能性運動耐力下降,且隨著心功能分級的升高,6MWD明顯下降,并伴有NT-proBNP和TNT水平明顯增高。同時,各項肺功能指標均與6MWT呈正相關,與NT-proBNP、TNT呈負相關。外周血NT-proBNP是評價心臟結構及功能狀態的常用生化指標[13]。TNT也是心肌細胞損傷的特異性標志物之一,能夠較好地反映心肌細胞損傷情況[14]。CHF病人存在慢性、持續性心肌損傷,且與CHF病情嚴重程度呈正相關[15]。本研究中,老年CHF病人的NT-proBNP、TNT與FVC、FEV1、FEV1/FVC、TLC及DLCO呈顯著負相關(P<0.05),進一步證實老年CHF病人的心肺功能及運動耐力降低,且心肺功能可能相互影響。原因考慮為,一方面,肺膨脹過度可能與心輸出量減少有關;另一方面,氣流受限(FEV1/FVC<70%)有可能加重心力衰竭風險或程度,而心肺功能下降勢必影響運動耐力。另外,CHF病人常伴有氣短或呼吸困難癥狀,往往被誤判為心力衰竭,導致呼吸系統病變被忽視或漏診[16-17]。因此,對于老年穩定期CHF病人,無論是否伴有呼吸系統疾病,仍建議常規測定肺功能,以便及早干預。
綜上所述,老年穩定期CHF病人伴隨不同程度的肺功能下降及運動耐力降低,且隨著心功能的下降呈明顯降低趨勢,為CHF病人提供肺功能檢測對疾病管理及康復具有重要意義。但本研究樣本有限,且入選病人均為NYHA心功能分級Ⅰ~Ⅲ級者,尚不足以反映穩定期CHF病人的肺功能及運動耐力變化及與心功能關系的全貌,尚需進一步深入研究加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