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級星友林欣的成長故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在9月24日舉行的2023年科技啟明星授證大會上,作為2023級星友代表之一,林欣的發言中有一段話讓不少人記住了她:“我是做衛星總體設計的一名普通的科研人員。航天學科雖然只有短短幾十年,但在現代的科技體系中卻有著獨特的地位。宇宙廣袤,充滿著無數的未知。衛星在空間環境中運行,我們很難用常規的方法去開展實驗,去遍歷所有條件,去反復試錯。換句話說,我們航天工作者必須用最少的已知去挑戰和探索最大的未知。所以我們所做的、所經歷的,可能是當代最具冒險主義色彩的故事。這也正是航天的魅力所在。”我當時就在想在這樣場合下的短短幾分鐘里能用這樣一段富有個性的話來表征自己工作特點的人應該是有故事的。
采訪約在了林欣單位附近的一家黨建中心的閱覽室,那天身著深灰色職業裝、腳蹬運動鞋的林欣傳遞出一種年輕人的力量。一直與啟明星打交道的我在翻看這兩年的啟明星通訊錄時,看到林欣這樣的1990年以后出生的星友已經占有相當的比例,也是一再感受到長江后浪推前浪的勢頭。眼前這位后浪之一的林欣又會有著怎樣的成長故事?
林欣1990年12月27日出生于遼寧撫順,爸媽是當地石化系統大學從事物理、化學教學的副教授。林欣還有一位在上海中石化系統工作的哥哥。談起兒時的成長,林欣說她和上海特別有緣。林欣8歲時曾跟隨出差的媽媽一起來過上海,那時的她就覺得上海馬路上往來的人穿得都好漂亮,走在南浦大橋上拂面吹來的風都讓她覺得好愜意,盡管那時的浦東還有很多菜田。初二起,林欣隨到上海工作的父母來上海讀書生活。整個初高中階段,林欣都對物理、數學感興趣。念初三時,有一次林欣媽媽來她的學校,還看到了她在給高年級學生講物理。林欣對物理和數學的興趣受家庭影響多一些,“小時候爸媽怕我一個人在家出意外,媽媽會準備好多加減乘除算術題,目的是讓我安心算題。我做這些計算時一點都不覺得痛苦,每做好一道題都有一種快樂感”。
接近高考,當時手機已開始普及,林欣就想著今后要學信息和通信工程專業,她覺得物理很好玩,能解釋生活中的很多現象,而且與數學緊密相關,而信息和通信工程專業能將高端電子技術與物理、數學聯系起來,是她心儀的學科。高考前報志愿時家里人覺得女孩子學經濟可能更合適。林欣有點違心地服從了家人的意愿,第一志愿報了中央財經大學。因為高考未達到自己平時的水平,進了二志愿的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專業,這也是該校最好的專業。林欣其實是高興的,因為學了自己喜歡的專業。但林欣媽媽卻不滿意,甚至希望她復讀一年,覺得即使讀電子信息專業也應該報上海交通大學,但林欣爸爸覺得可以接受。就這樣2007年,16歲多一點的林欣去了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林欣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就讀的四年里,除了剛過去的一兩年覺得不太適應西北的干燥外,其余都是順利的。尤其教授高等數學的陳慧嬋老師對她影響很大,陳老師講課時,哪怕講到定理定律及其推導過程這些比較枯燥的內容時,她也會講得生動形象,設法用肢體語言、自制教具來繪聲繪色地做描述,引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本身就對數學感興趣的林欣每到數學課就有如魚得水的感覺,學得很開心,并渴望做難題,因為能享受解題后帶來的快樂。她的線性代數、高等數學等科目的成績經常考到滿分。第四年開始保研,只有1%的保外校就讀名額,林欣以年級排名前五,平均成績93分以上的實力拿到了1%的機會。林欣面試了浙江大學、東南大學和上海交大,都通過了,她選了心儀的上海交大信息與通信工程專業。這樣2011年她進入了上海交大,直接碩博連讀,和西安交大畢業的爸爸成了校友。
在上海交大,林欣進入的是劉永坦院士團隊所在的雷達處理實驗室。劉永坦院士是我國雷達領域的創始人,也是2018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林欣的博士生導師劉興釗教授是劉永坦院士的兒子,也是國內雷達工程領域的權威專家,他們父子以及王開志教授都是林欣科學職業生涯的領路人。進入上海交大的第二年,林欣開始跟著導師做與衛星有關的國家高分辨率重大專項課題。林欣那時接觸合成孔徑雷達(SAR)技術只有一年,她覺得自己水平不夠,擔心做不了。但兩位劉老師以及王老師都很鼓勵她,實驗也是導師親自指導,耐心帶著她一起做。劉老師還讓她把自己想象成這個領域的專家,敢于去嘗試,具體方法上也給了她很多指導。為了盡快入門,林欣那段時間認真、深入研讀了大量論文,瀏覽了1970年代到當時的國外這個領域的大量資料。時隔十年回溯當時這段科研經歷,林欣的理解也更深了:當時立項是基于提升國內衛星的成像質量,提供對成像質量精準評估的手段。這也是屬于0到1的工作。那段時間林欣經常執念于能不能做出來,因為是全新途徑,沒有直接可參照和借鑒的對象。導師給她看了德國宇航局的會議論文,想嘗試用光學評估方法來做SAR成像質量評估。林欣在導師指導下針對評估算法重新做了顛覆性的設計,從點目標的評估擴展到面目標的評估,準備先從做仿真試驗開始,同步開始完成論文撰寫。這個仿真試驗的考慮也是由于當時國內SAR的數據是不對外的,論文需要的數據只能借助仿真試驗。而當時國外雜志審稿人對仿真的效果有質疑,也因此該重大專項的研究進度,包括論文的撰寫工作一度陷入困境。后經課題組的多方努力和協調,她獲得了國外SAR衛星的在軌數據。得到這些數據后林欣以及團隊加班加點,努力攻關,終于使一度停滯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也因為有了數據支持,日后論文的發表非常順利。2016—2017年林欣和團隊人員在國際高水平期刊上發了三篇SCI論文。
以上從停滯不前到突破性進展短短幾行字的背后也是有故事的:為了做成像實驗,林欣的導師王開志教授借了上海交大一塊幾百平米的野草叢生之地,首先需要把野草去除,然后平整土地,最后用壓土機夯實地面后整出了一塊平整的裸地,接著在這塊裸地區域上鋪設探測目標,布列成50×48米寬的目標布陣。鋪設的材料選擇也很有講究,需要在測試基礎上找到成像效果更佳的材料和結構,然后在微波暗室里做多輪雷達散射特性測試(RCS)測試。那段時間林欣和導師等課題組人員一直在現場,面朝黃土背朝天,著實忙了整整幾個月時間,終于完成了從實驗室仿真到現場星載試驗的跨越,并拿到了一批寶貴的雷達衛星數據。這項星載試驗項目也是上海交大團隊與德國宇航局事先做了充分溝通和協調(2016年),我方租用了德國的TerraSAR-X民用衛星,讓他們把軌道調到上海交大試驗區的上方。德國的同行們表示很感興趣并且很支持這項研究,前后做了兩次連線試驗,最終完成了此輪星載試驗,得到了所需要的寶貴的雷達圖像數據。有了這些寶貴的數據,不僅后續論文發表很順利,而且在后續課題結題中也是很大的亮點,受到了李春勝教授以及鄧云凱教授等領域專家的一致好評。盡管身處上海交大這樣的一流工科院校,但開展一項巨大的工程試驗還是不容易的,特別是星載試驗這種要天地對接,還涉及國際合作來完成的工程試驗更不容易。也因為這樣的突出成果,2017年,林欣獲得上海交通大學優秀博士畢業生稱號,順利取得了博士學位。戴上博士帽的那一刻,林欣說她最想感激的還是自己的導師,沒有他們手把手的親自指導,關鍵時刻的方向指引,以及資源上的大力扶持,項目的順利完成和關鍵技術攻關是不可能的。
作為啟明星代表發言
博士畢業后,也是因為導師的推薦,2017年9月林欣在順利通過面試后入職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上海衛星工程研究所。當時從內心來講,她還是想做科研,能為國防科技做貢獻,很有成就感。當然林欣很清楚進入國防科研領域對日后發文章、申報課題等會有一些限制,也與她自己自由活潑的性格有點不合。但通過博士階段的科研,了解到我國與國外在衛星成像質量上差距的她,內心升騰起的希望為國內衛星提升作一點貢獻的理想和追求引導她做出了最終的選擇。“愿意投身衛星領域,也就意味著舍棄了兒時想去外企研發手機的念想,高中時還開玩笑地和父親說過希望有朝一日能讓爸爸用上自己做的新款手機。”
到我們這次見面,林欣入職已經整整6年,她的科研方向也有所調整,從成像類雷達到目標探測類雷達。此外,她從載荷領域擴展到整個衛星系統的設計,這是一個更大的領域,要求有更廣的視野來勝任和處理。也是機緣巧合,2019年5月,雷達衛星之父魏鍾銓總師和微波遙感衛星領軍人陳筠力總師給林欣指明了分布式雷達領域方向,讓她作為技術負責人去探索,嘗試找到從單基地到多基地的探測體制上的突破。這樣一種任務和角色的轉變也是逼著她從天基多基地探測體制的零基礎起步做探索和研究,從看論文開始,在大量仿真試驗的基礎上慢慢逼近目標。這過程中離不開前輩和同事的悉心指導和大力培養。陳國忠副總師多年來手把手教她如何梳理關鍵技術,教會她要有耐心、有計劃地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安慰她面對困難不要急,只要肯用心都能解決。陸晴作為林欣的師父,認真地教授她衛星系統總體設計以及星座組網最優化設計技術,對于林欣不理解的問題耐心解答,在生活上和工作上給予了她諸多幫助和溫暖。林欣一再感慨她的運氣之好,在工作中受到所領導、部門領導以及前輩和同事的悉心培養和耐心教導,良師益友們一直陪伴她左右。
為了驗證和攻克關鍵技術,林欣與所在團隊承擔了多個重大專項課題研究,搭建了目標識別仿真平臺,開展了天基雷達半物理仿真試驗,驗證了對目標檢測與識別的能力,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填補了探測技術領域空白。也因為這些創新性的工作,她獲得多項重大項目支持。目前,分布式天基雷達系統已列入發展規劃中,有力地支持了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相關領域后續發展。進入這個領域以來,林欣先后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在國外高質量SCI/EI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5篇,撰寫專利15余項,其中已授權8項,獲得院所級表彰4次。
談到今年成功獲批的啟明星計劃,林欣說她是從自己熟悉的天基雷達系統來實現對地下石油資源的探測,具體而言她這次的啟明星項目將聚焦于沙漠地區地下石油資源的天基探測需求,開展甚高頻分布式天基雷達地下石油目標探測機理和系統技術研究,預計項目研究成果可為未來天基對沙漠地區地下石油、地下水、礦物等寶貴資源的探測奠定理論和技術基礎。
今年6月,林欣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代表團參加了第54屆巴黎航展。本次航展集中展示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在運載火箭、衛星應用及深空探測等領域的系列成果。航展期間,作為衛星總體設計師的林欣向土耳其航空航天工業公司(TAI)副總裁詳細介紹了我國新發射的陸地探測衛星一號,其具有高分辨率、多極化、多通道的優異對地觀測能力。土耳其專家對我國SAR衛星的高分辨率成像質量和性能贊不絕口,表達了后續合作的意向。航展期間,陸地探測一號作為我國第一組雙星近距離編隊的SAR衛星系統引起了多方媒體的關注。為此,林欣還接受了中央電視臺、新京報、中國航空新聞報、澎湃新聞等媒體的采訪,詳細介紹了陸地探測一號衛星的技術特點、優勢和應用等。
巴黎航展接受采訪
林欣包里隨時會備有書,采訪前如果早到,她會抓緊空隙時間看上幾頁,上圖為采訪時與江世亮老師合影,她手里拿著的便是《婦人之死》
采訪中,林欣一再強調說自己一直特別幸運,入行、入職以來得到諸多貴人的提攜相助,除了前面提到的導師劉永坦院士、劉興釗教授、王開志教授外,林欣還特別提到魏鍾銓總師和陳筠力總師對她職業和事業上的指導、幫助。早在2019年4月,魏總就親自指導林欣進行多基地組網雷達系統的研究。當時在天基多基地組網雷達領域上國內外都還沒有系統性和前瞻性的研究,在陳筠力總師親自指導和鼓勵下,林欣也以初生牛犢不怕虎的膽量進入了衛星系統設計、雷達信號處理等關鍵技術的攻關行列,整個過程中兩位總師為林欣指點迷津,安排她閱讀大量的地基分布式雷達系統的文獻,深入分析并且總結地基組網雷達系統的優勢和缺點,并以天基多基地雷達信號處理關鍵技術為突破口,也正因為在這些關鍵技術和系統總體設計上的研究積累,為最終成功獲得國家重大項目提供了支撐。此外,劉艷陽副主任也多次為林欣的科研工作提供難能可貴的指導意見,在學術上給予了莫大的幫助。劉主任在科研中的遠見卓識,在工作中的孜孜不倦,都是林欣這年輕一代航天人學習的典范和榜樣。這段航天衛星領域一個科研新兵的成長細節也讓人看到了中國航天工程界大膽提攜新人,給青年人以更多空間和機會的胸懷和格局。
不知不覺間話題轉向個人喜好等相對輕松的層面。林欣不止一次提到說她不是那種視“工作為一切”的人,“我個人崇尚開心工作,高效率工作,但也要有享受生活的理念。我更接受學習要好,玩也要玩得開心的生活態度”。林欣說她每周運動不少于四次,包括跑步、健身、跳操等。她的通常狀態是:下班后到家直接換上運動裝,隨時隨地跑步,差不多每次跑50分鐘8公里,“凡事不過8公里,在跑步中,工作生活上的壓力和焦慮也會隨著汗水一起跑掉啦。”去年一年,林欣的運動天數達到250天。因此她不愿意在上下班通勤上花較多時間,目前她租住在離單位步行十分鐘的人才公寓。為了能有更多的時間運動和閱讀(專業以外的閑書),林欣養成了在工作上列清單的習慣,每個月她都會根據事情的輕重緩急,列出任務清單。在她看來,80%的成果來自20%的精力投入。簡言之,就是重要、關鍵的事一定要認真、全身心地做好,不那么重要的事完成就好。
運動之外,林欣還是閱讀達人,她喜歡看各種小說,尤其推理小說、心理學方面的書。“我每年都會看完50多本書。每次出差我都會帶上一兩本書,對我而言,讀書就是愉快的休息。”說著,林欣從包里拿出一本《婦人之死——莫爾斯探長系列》繼續對我說,“我們是約好九點半見,如果早到了就會看幾頁隨身帶的書,這種推理小說很考驗人的邏輯思維,我從小時候起就喜歡看。其實課題研究有時候就像是偵探破案,需要憑借著腦內灰色小細胞來一步步地揭開謎底,非常有趣。”
以上這位90后女孩、航天科研新秀的成長片段讓我們看到年輕人蓬勃向上的創造力量的同時,也讓人感受到他們多姿多彩的豐富生活。令人羨慕!祝福林欣!
江世亮采寫于2023年10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