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躍華
我撰寫過書評《楊天石:“南社,我研究了六十年”》(載2020年12月8日《北京日報》),投稿前連同發現《南社史三種》(東方出版社、廣東人民出版社2020年1月,責任編輯閆妮、林冕、古海陽、沈曉鳴)差錯一道呈著者審定。我不知道責任編輯是否二一添作五?但從較為容易發現的差錯看,這部皇皇1227頁、112.2萬字的上下兩冊巨著,編校質量陷入了“兩人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的怪圈。楊天石已八十晉八,精力大不如前了。我將這些原本躺在電腦睡覺的差錯公之于眾,寄希望于南社史研究的有心人,能夠協助完成這部傳世之作的拾遺補闕工作,不知這算不算對2022年1月31日微信(躍華躍華,友情長掛。長掛心間,友情如山。楊天石賀)的酬答?楊公楊公,知我心哉!
闕誤主要四方面。
錯字不多,主要衍字,集中在下冊。
第3頁第10行:“伍有恥兵,隴有恥農。府有恥工,市有恥商,學校有恥士。”衍字“校”或“學”?
第15頁注釋:“該刊創辦于1942年2月24日”。“1942年”為“1902年”。
第48頁倒數第11行:“不寧惟是,史遷所創,若《訶渠》、《平準》,與夫《刺客》、《游俠》、《貨殖》諸篇”。“訶”為“河”(見“史記卷二十九河渠書第七”)。
第157頁第2行:“秀州狂客氣無前,老大帝國俠少年。周情孔思《新游拒仙》,申江一夕人爭傳。”衍字“拒”。
第163頁倒數第3行:“詩為《南枝堂稿》,文為《蒯緱館草》,都數百篇,寄佘請為序。”“佘”為“余”。
第164頁倒數第5行:“無愁天子朝廷小,痛哭遺民涕淚多!草木四谷不欣胡日月,風云猶壯漢山河。”衍字“日月”。
第168頁倒數第13行:“蒼生恐抱遺民痛,黃胤惟爭獨立高。一曲陽春悲和寡,蜂權門爭奏郁輪袍。”衍字“蜂”。
第191頁第10行:“海天杯酒吊先生,時勢學中如斯感靡平!不幸文山難救國,多才武穆竟知兵。”衍字“學中”。
第206頁倒數第14行:“蘇州程德全也接受英士派去代表的餐勸告,而宣布反正了。”衍字“餐”。
第222頁倒數第7行:“露檄今方傳冀北,文章昔已滿江東。書生偶擅河山氣,問建神州始第幾功?”衍字“始”。
第230頁倒數第8行:“氣流奮千夫勇,旗翻五色高。子房在帷幄,諸將定能豪。”衍字“流”。
第248頁倒數第4行:“即中華民國亡國之日,吾人即不能血肉相爭,亦當白衣冠送之。此為確論,非激飼也。”“飼”為“詞”。
第264頁第4行:“本社因社員加入遍及海內,交通燥機關急宜成立。”衍字“燥”。
第270頁第8行:“《提倡國民捐之通告》:日昨南社社員假座旅泰,提議國軍冒民捐,其發出通告云……”衍字“軍冒”。
第276頁第2行:“此所謂國學也,乃萬世不弊之學也,而非猶夫一知半解,孤陋寡本聞,不過為茍且功令之學而已。”衍字“本”。
第276頁第10行:“而人之習之者,亦但知富貴利達,其學之為公為私不和小問也,為是為非亦不問也。”衍字“和小”?
第281頁倒數第11行:“寧調元在《民國新聞》發表啟事,宣告脫離民社及其后身共和黨。”衍字“后身”?
第303頁第11行:“當年反袁斗爭期間,周偉為該報撰寫了不少社說”。“社說”為“社論”耶?
第310頁第6行:“憂難具雙眼,存亡在反掌。登樓極遠觀,倚欄憑免俛仰。”衍字“免”。
第310頁第13行:“憶昔南社初起時,千金駿馬來冀北。名士如魚爭渡江,英總雄得志能開國。”衍字“總”。
第316頁第1行:“墮落泥黎一念差,靜觀自得興堪賒。莊嚴樂土莊嚴佛,誓更更莊嚴十萬花。”衍字“更”。
第324頁第5行:“畏蛇畏藥何時了?為雨裝為霖此愿違。起視東南生意盡,幾人田宅擁高肥。”衍字“裝”。
第325頁第14行:“國事奔馳十載忙,常攜馬革到沙場。那堪枯骨夸神圣,長烘使英雄悲屋梁。”衍字“烘”。
第337頁倒數第14行:“避如丑婦,涂脂抹粉,竭意效顰,儼然以美麗自居也。”“避”為“譬”。
第344頁倒數第4行:“鐃歌慷慨奏平胡,全局終憐一著輸。猶有亡臣噓燼焰,無微端妖讖侈當涂。”衍字“微”。
第410頁第9行:“惟桐城諸子大抵才力薄弱,萎靡過甚,非曾滌笙以漠賦救之,殆澌滅垂盡矣。”“笙”為“生”。曾國藩,字伯涵,號滌生。
第422頁倒數第6行:“閩派年來數鄭陳,豫章風氣不相鄰。無端闌入入西江社,雙井還應笑后人。”衍字“入”。
第455頁倒第8行:“二憾既黜,人心大快,無所謂渙散也。”“憾”似“憨”之誤。“二憨”,指被南社主任柳亞子“驅逐”出社的朱璽、成舍我。
第466頁第14行:“今之閱時人詩至詞旨膚淺者,輒日此南社詩耳。”“日”為“曰”。
第507頁倒數第3行:“社員、中華革命黨黨員易象在湖南長沙被軍閥越恒惕殺害。”“越”為“趙”。
第508頁倒數第13行:“既又奮然日:‘子誠無父無君人也,所懷抱乃若此!”“日”為“曰”。
第529頁第11行:“看過了所謂中學畢業生的國文考卷一百幾十本,其種做白話文的不及十分之一。”“種”為“中”。
第573頁倒數第5行:“兀的不快活煞人也么哥!準備故人有約輕舟赴。”參照前后《叨叨令》,衍字“準備”。
第609頁第6行:“本書將記事時間從1902年上推到1997年。當時,中日甲午戰爭失敗”。“1997”為“1897年”。
上冊第27頁第6至10行、第196頁倒數第12行、第201頁倒數第1行、第221頁倒數第1行、第231頁第7行,下冊第22頁倒數第5至3行、第265頁第11行、第267頁倒數第1行、第287頁倒數第5至4行等,都存在上面這些問題。
南社原始史料繁體轉簡體后,還留下若干繁體字,如再版建議“一簡到底”,不留尾巴。
上冊:
第197頁倒數第7行:“其一為《煩惱絲》,敘述清初漢族人民抗拒薙發蓄辮的史實”。“薙”同“剃”。
第280頁第11行:“其非白話的文學,如古文,如八股,如劄記小說”。“劄”同“札”。
第306頁倒數第12行:“今日之入之陷穽也,天或者有以玉成我乎?”“穽”同“阱”。
下冊:
第58頁倒數第9行:“高旭在上海創辦健行公學。本日。公學舉行開校式,到學生80馀人。男女賓客百馀人。”“馀”同“余”,這個繁體字多次出現。“本日”后似可改逗號。
第86頁第1行:“日本西園寺侯之于中村芝翫輩(今年二月,西園寺侯宴名優芝翫輩十余人于官邸,一時傳為佳話)。”“翫”同“玩”。
第103頁第4行:“甘簡然以安位,讬模稜以取容,盧、蘇等儕,其一流派。”“讬”同“托”。
第164頁倒數第12行:“我們不是當編輯員的人都在這樣地想著.原因呢,巢南和天梅都是書生習氣”。“輯”同“輯”。“想著”后“.”似是逗號或句號。
第172頁倒數第5行:“今年此日,復來建業,于疎柳斜陽之外謁勝朝太祖陵。”第398頁第9行:“病起新腔付小紅,蕭疎老子復誰同?”第478頁第11行:“尤慮計疎,復托詞不舉行秋季雅集”。“疎”同“疏”。
第283頁倒數第12行:“雖近取方、劉,遠袒韓、歐,然究其恉歸,何曾不與震川相近?”第458頁倒數第2行:“參之以竺經之恉”。“恉”同“旨”。
第314頁倒數第2行:“中世古典派文學(Classie)瓌偉卓絕,磅礴大宇”。“瓌”同“瑰”。
第315頁倒數第12行:“賞花托興,分韻徵辭。痛國事之蜩螗,傷美人兮遲暮。”“徵”同“征”。
第393頁倒數第8行:“香草一束,贈之美人;垂楊千絲,懷彼夫壻。”“壻”同“婿”。
第410頁倒數第4行:“揅精倉鄦紹絕學,韓柳文章自老成。”“揅”同“研”。“鄦”同“許”。
第440頁第14行:“曩龐檗子未死,曾擬與姚鴻雛、劉季平等另立一社,以避南社之雜遝。”“遝”同“沓”。
第449頁倒數第3行:“若以時代,唐虞之熙皥,元嘉之郅隆,果曾幾何時”。“皥”同“皞”。
第461頁倒數第11行:“望其為英之莎士比亞,日之宮崎滔天,事誠有之,寧曾為倡寮說法耶?”“寮”同“僚”。
第467頁倒數第7行:“讀史愛繙《游俠傳》,問名當向黨人碑。”“繙”同“翻”。
第479頁倒數第14行:“仆賦性疾惡強權,有同蛇蠍。”“蠍”同“蝎”。
第509頁第9行:“本日,以劍公為名發表《新國會選舉之黑幕 靳藩系結果之預測》。”第533頁倒數第6行:“宣布北京選舉為非法,不承認其選舉結果”。“選”同“選”。
第517頁倒數第11行:“辨白淄澠,鉤提玄要,宗風斯鬯,迷途知歸。”“鬯”通“暢”。
第522頁第4行:“即今裙屐一時附,樂事猶堪空強習。園林澹冶絕塵滓,苾苾春蘭香可裛。”“裛”通“浥”。
第551頁倒數第2行:“余寓居海上,與編二十一集,但取草藁參錯付印而已。”“藁”同“稿”。
第568頁第4行:“以余觀之,覺其文章之媺,仿佛有明。”“媺”同“美”。
第599頁第10行:“西遷后,慨夫詠歌抗戰之詩之尠,而佳者益寥寥也”。“尠”同“鮮”。
這些問題較為明顯,認真編校或許大多都能避免。
上冊:
第40頁倒數第6至5行:“若夫守宗派、講格律、重聲調、日役役于揣摩盜竊之中,乃文章、詩歌之奴隸,而少陵所謂‘小技者也。實雖不敏,竊羞之矣□”“重聲調”后可改逗號。“小技者也”后反引號。“實雖不敏”等八字乃周實自謙,不應放引號內。“竊羞之矣”后漏句號。
第89頁第10行:“(宋調元)湖南醴陵人。有《太一遺書》長沙明德中學學生。”“遺書”后漏逗號。
第89頁倒數第6行:“曾以書信和高旭聯系,參與籌創《南社》所作《南社詩序》提倡寫作表現晚清現實的‘怨以怒、‘哀以思的作品”。“《南社》”書名號去掉后打逗號。
第101頁倒數第3行:“匡時揮盡魯陽戈。天意如斯奈若何愿逐獨夫拋性命,但教漢胄保山河。”“魯陽戈”后似可改逗號,“奈若何”后漏句號。
第110頁第5行:“聲稱4月27日北京雅集為‘在北京同人所組織,‘皆與本部毫無關系加上政局迅速變化,建立總機關于北京等計劃均未付諸實施。”“關系”后漏逗號。
第115頁倒數第6行:“不能對外國進步文化采取閉關態度,要‘吸收與保存兩主義并行□”“并行”后漏句號。
第242頁倒數第9行:“以小旋風柴進自命的柳亞子先期趕到蘇州。”“小旋風柴進”似可打引號。
下冊:
第11頁第6行:“馬君武在日本東京翻譯《法蘭西今世史》,指責自夏禹傳子后,中國古代社會的專制統治《〈法蘭西今世史〉譯序》言……”“統治”后漏句號。
第60頁倒數第11行:“黃帝有靈,尚其招我。三天子鄣一黃冠述。”“鄣”后漏逗號。
第167頁第10行:“9月10日 寧調元致書柳亞子,堅辭南社文選編輯員一席至10月11日,再辭。”“一席”后漏逗號或句號。
第169頁第3行:“他們倆都是江蘇吳江縣人,為了他們激昂的宣傳,江;浙一帶的文人們都聞風響應”。“江;浙”間分號去掉。
第189頁倒數第14行:“蓋有用之文,實不易作,即入選者亦仍有《毛穎傳》,之類。第四集似當刪,汰也。”“《毛穎傳》”和“當刪”后逗號去掉。
第209頁第15行:“會省城光復,漢奸某某等;懼遭顯戮,首先慫恿清吏程贊清宣布獨立”。“等”后分號去掉。
第214頁第3行:“南社同人、徐自華、葉圣陶、龐樹柏、高旭、姚光等紛紛作詩詞祝賀。”“同人”后頓號去掉。
第253頁倒數第3行:“改組了《越鐸日報》由孫德卿任總經理,陳瘦蝶任總編輯”。“日報”后漏逗號。
第272頁倒數第14至13行:“公舉經、史、子、文評輯員各一人,理事長一人常會每月一次,由評輯員主持,內容為。‘討論學術,發明文藝”。“理事長一人”后漏逗號,“內容為”后句號去掉。
第288頁第10行:“孔學實為專制之學,孔子一生教人惟尊君而已中國往時君主得以私天下者安賴?”“而已”后漏逗號。
第347頁倒數第3行:“南社社員許國英(指嚴)、胡懷琛(寄塵)、葉楚傖(小鳳)姚錫鈞、朱璽等等為之撰稿”。“小鳳”后漏頓號。
第416頁第1行:“其通訊處為:《長沙日報》、傅尃、《大公報》龔爾位、《湖南新報》黃镠。”“《長沙日報》”后頓號去掉。
第433頁第10行:“指斥陳三立、鄭孝胥為。‘鬼之下流,‘其所謂詩,絕饒鬼趣。”“為”后句號去掉。
第462頁倒數第5行:“若果是我之所非,非復吾家之肖子,驅逐隨之矣試問此種結社,何益于國家?”“矣”后漏句號。
第469頁倒數第13行:“于是胡君乃大為亞子張目,痛詈西江、陳、鄭、之詩。”“鄭”后頓號去掉。
第495頁倒數第13行:“《鐘山》之‘科頭直上翠微亭,吳甸諸峰向我青《懷寶竹坡》之‘滄海門生來一見”。“青”后漏逗號。
下冊第288頁倒數第7至3行、第317頁倒數第11行、第415頁倒數第14行、第425頁第8行、第441頁倒數第7行、第485頁倒數第3行等都存在上述問題。下冊第137頁操作不慎空出四行,留下大片空白。上冊第274頁《題留溪欽明女校寫真為天梅作》,下冊第10頁《三和靈石先生》《四和靈石先生》《五和靈石先生》、第74頁《鈍根將回楚,索詩,成四章以應之》等絕句連排,給人律詩的錯覺。上冊第62頁第3至7行計120多字,下冊第129頁第7至13行計170多字,一個逗號到底,給人喘不過氣來的感覺,這種現象還有若干處。五言、七言詩打頓號、分號、冒號現象也似可商榷。
名無固宜,約之以命。人和事物名稱經過長期社會實踐形成確定后,執筆為文、編輯校對似當“蕭規曹隨”。譬如:
漢語成語。下冊第24頁第8行:“以及尼羅河、金字塔之空存,則不禁索然思返,發《黍離》、《麥秀》之悲”;第247頁倒數第2行:“留此虛號,稍慰韓民黍離、麥秀之悲”;第255頁倒數第8行:“存亞洲古國文學之真,使人有《麥秀》、《黍離》之文感”。“黍離麥秀”,出自《詩經·王風·黍離》:“彼黍離離,彼稷之苗。”后作哀傷亡國之辭,不宜加書名號和頓號。
下冊第43頁第2行:“而《陽春》、《白雪》,曲高和寡,崇論閎議,終淹歿而未行者,有之矣。”“陽春白雪”, 出自宋玉《對楚王問》:“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而已。”原指戰國時期楚國藝術性高、難度大的樂曲,后泛指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學藝術,不宜加書名號和頓號。
歷史故事。下冊第347頁14行:“然揚雄、馮道不能謂并世竟無其人,其不以《劇秦》、《美新》之作以充實斯輯”;第363頁倒數第2行:“客夏以貧甚,竟登仕版,雖始志攸乖,而饑來驅人,聊托市隱,當非劇秦、美新一流所堪擬況”。王莽篡漢自立,國號新。揚雄仿司馬相如《封禪文》,上封事給王莽,指斥秦朝,美化新朝,故名《劇秦美新》,被看作揚雄的“白圭之玷”。卿本佳人,奈何作賊。吳小如就曾如此漫識鄭孝胥《滿洲國歌》:“此偽國歌終不免劇秦美新之譏也。”不宜加書名號和頓號。
國名朝代合稱。下冊第152頁第10行:“故詞學之盛,至嘉、道而止,咸、同以還,茲事亦日漸衰微矣。”嘉道,嘉慶、道光朝合稱;咸同,咸豐、同治朝合稱。第175頁倒數第14行:“作詩無用分唐、宋,獨寫情懷真性靈。”唐宋,唐朝、宋朝合稱。第245頁倒數第7行:“先解秦、晉之危,繼搗幽、燕之窟。”秦晉,秦國、晉國合稱;幽燕,幽州、燕州合稱。第283頁第15行:“且震川之文,亦惟于滿清乾、嘉之際”。乾嘉,乾隆、嘉慶朝合稱。第332頁第14行:“英、法圖西南,日、俄圖東北”。英法,英國、法國合稱;日俄,日本、俄國合稱。還有周秦、秦漢、漢唐、漢魏、魏晉、宋元、元明等,中間頓號似可不要。
人名地名合稱。下冊第124頁第14行:“哭過細林山下路,詞家屈、宋有淵源。”屈宋,屈原、宋玉合稱。第144頁倒數第9行:“已覺阮、嵇非隔世,不妨劉、項是庸才。”阮嵇,阮籍、嵇康合稱;劉項,劉邦、項羽合稱。第147頁第7行:“橫流解悟蘇、黃罪,大雅應推陳、夏才。”蘇黃,蘇東坡、黃庭堅合稱;陳夏,明末抗清英雄陳子龍、夏完淳合稱。第554頁第14行:“蓋無藉之徒,固有朝巢、由而暮跖、蹻者”。“蹻”同“蹺”。巢由,巢父、許由合稱;跖蹺,盜跖、莊蹺合稱。還有黃農、契稷、荊聶、屈賈、瑜亮、李杜、韓白、韓歐、韓柳、韋柳、程朱、曾左、蘇辛、歐曾和滇蜀、皖粵、贛寧等,中間頓號似可不要。
《南社史三種》上冊《編輯說明》四條、下冊《例言》十一條,體例清清楚楚,編著質量不錯。但我還想從讀者角度“吹毛求疵”兩點。一是名號雜亂問題。南社成員名號復雜,《例言》雖有“本書敘述時力求一致,但引文則不強求統一”規定,事實并沒“統一”,尤其下冊,陳陶遺與陳陶怡、戴季陶與戴傳賢、楊天驥與楊千里等名號交錯出現,是否初次出現社員名字時一次將名號說清楚,敘述“一致”到底?二是內容重復問題。下冊全文引用的序言、詩文、書信較多,先是作者姓名、標題和百數十字概述,然后再作者筆名、標題、全文;或概述時作者名字加標題,引文時作者筆名加標題,有些“眼花繚亂”。可否合并同類項,省去概述直奔引文,避免不必要重復,減少不必要凌亂?
拙見如是,敬候卓裁。
(作者系北京日報社副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