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是人們生活中很常見的一個詞,大家或多或少都聽說或接觸過,那么,“瑜伽”到底是什么呢?很多人可能首先會想到現代瑜伽館里各種與身體有關的練習,還有些人體驗過傳統瑜伽中的呼吸、冥想等內在練習,甚至聽說過瑜伽哲學、《瑜伽經》……確實,這些都是瑜伽當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但瑜伽又遠遠不止于此。
“瑜伽”原本是一個含義非常豐富的古老概念,包括但不限于冥想、哲學等內容,既提供具體的練習方法,也有著深刻的理論依據。如果能正確地在綜合意義上學習、練習瑜伽,人們不僅可以獲得身心的平衡與愉悅,還可以找到解答人生根本困惑的途徑與方法。要想厘清這么多“瑜伽”,就要追根溯源,從瑜伽的起源地古印度講起。
先說瑜伽的本意。從詞源學上看,梵語中的“yoga”一詞與英語中的“yoke”同源,字面意思是“軛”,表示調控、駕馭、連接、結合等意思,中國古代也譯作“相應”。瑜伽的雛形可以追溯至公元前;兩三千年,在印度河流域出土的這一時期的石刻上,就有一些人物的姿態類似于靜坐冥想,被認為有可能是當時的修行者。到了公元前五六世紀至公元初,在印度最早的哲學文獻奧義書中,已經明確出現了“瑜伽”一詞,如“擺脫污垢和死亡”“達到梵”的“完整的瑜伽法”,通過控制感官和呼吸來看清自我本質、看到梵的“禪瑜伽”,能夠達到與梵合一的瑜伽六支,等等(參閱黃寶生譯《奧義書》,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梢钥闯觯谧畛醯臅r候,瑜伽主要包括兩項內容:一是冥想,二是通向梵(即印度人認為的至高存在)的修行方法。
第二說作為精神方面練習的瑜伽。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開始對瑜伽進行系統性的論述和闡發,此類著作的第一部代表性成果是帕坦伽利(也譯作“缽顛阇利”)的《瑜伽經》(參閱黃寶生譯《瑜伽經》,商務印書館2016年版),研究一般認為其成書年代在公元2世紀至5世紀之間。在理論上,《瑜伽經》認為人生有很多煩惱和痛苦,因此需要修習冥想(中國古代譯作“禪那”)和三摩地(中國古代譯作“定”或“三昧”,與“禪那”一起合稱為“禪定”),從而達到解脫——解脫正是古印度修行的最高目標。在實踐上,《瑜伽經》介紹了包括調息(即控制呼吸)、選擇特定的冥想對象等在內的修習方法,分類總結了不同狀態的三摩地,還要求修習者遵守一定的倫理道德規范——所有這些方法被歸結為“瑜伽八支”。帕坦伽利的瑜伽體系在后來被稱作王瑜伽,指以調息、冥想等為具體方法,致力于心理和精神方面提升的瑜伽,這個意義上的瑜伽有些類似于漢語中的“禪修”。
第三說作為一個哲學流派的瑜伽。《瑜伽經》的哲學理論即瑜伽派的哲學,是印度正統六派哲學之一。但是,冥想的方法并不為瑜伽派所獨有,而是在各個流派中被廣泛接受,甚至非正統的佛教和耆那教也使用這樣的修習方法,而《瑜伽經》中的一些內容也受到過佛教的影響,這說明瑜伽實踐和瑜伽背后的理論是可以分開的,瑜伽練習并不必然與瑜伽派哲學結合在一起,瑜伽后來的發展也證明了這一點——冥想被廣泛應用于佛教的禪修,乃至演化為心理學中的正念療法,在現代生活中發揚光大,這些都脫離了原本的瑜伽理論。但這也正能說明,瑜伽的本意之一“冥想”是從古到今幫助了無數人的方法,只是很少有人知道這樣隱秘的淵源。
第四說作為修行途徑的瑜伽。瑜伽的發展還有不同的路徑,《摩訶婆羅多》的插話《薄伽梵歌》就代表了另一種對瑜伽的理解。《摩訶婆羅多》是印度兩大史詩之一,成書于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4世紀?!侗≠よ蟾琛冯m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卻以詩歌的形式生動精彩地講述了宗教哲學方面的深刻道理,因而也被單獨奉為一部經典,在印度家喻戶曉。這部經典的核心思想就是業瑜伽、智瑜伽、奉愛瑜伽(黃寶生譯本譯為“信瑜伽”),分別指通過行動、通過知識和智慧、通過虔信和崇拜的方式,最終實現與梵合一、獲得解脫。可以看出,這個意義上的瑜伽的含義較為寬泛,指的就是修行途徑,以冥想為代表的“瑜伽”只是這些途徑中的具體方法之一,而且并不是必需的。
第五說作為身體練習的瑜伽。到了近現代之后,瑜伽練習也變得更加多元化,并且進一步與人們在日常生活和身體健康方面的訴求相結合,這其實屬于哈他瑜伽?,F在最常見到的瑜伽館里的瑜伽,不管是較為傳統的體系,還是阿斯湯加、艾揚格等諸多現代瑜伽派別,都是在哈他瑜伽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肮钡淖置嬉馑际恰傲Α?,也有解釋說指太陽和月亮。哈他瑜伽最早可追溯到11世紀,主要經典包括成書于約15世紀的《哈他之光》等。傳統的哈他瑜伽主要包括體式、清潔法、契合法、收束法等身體方面的練習,對調息的方法也有更多發展;而現代瑜伽基本就以體式為主?!豆狻氛f,哈他瑜伽是攀登王瑜伽的階梯,但也說哈他瑜伽與王瑜伽是相輔相成的,哈他瑜伽的練習要以王瑜伽為目的,其第四章《三摩地》的內容更是與冥想、修行直接相關??傊F代的瑜伽更多的是一種體育運動,既脫胎于原初意義上的瑜伽,又與之有不少區別,特別是在目的上有不一致之處。
簡而言之,從瑜伽的本意衍生出了不同的瑜伽觀念,它們主要沿著兩個方向發展:一個方向是改善身心的練習實踐,這在古代僅指以冥想為主的、精神方面的王瑜伽,在近現代則出現了以身體練習為主的哈他瑜伽和各式各樣的現代瑜伽;另一個方向是作為修行途徑的人生道路——“瑜伽奧義叢書”主要涉及的就是這個方向上的瑜伽。而對這些不同的“瑜伽”做出系統整理、使之現代化并將其推向全球的人,正是印度近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瑜伽大師辨喜。
辨喜只走過了不到40年的生命歷程,真正用來進行自己事業的時間只有不到10年,卻是向西方乃至全世界傳播印度瑜伽和吠檀多哲學(和瑜伽哲學同為印度正統六派哲學之一,同時也是最重要的一派)的第一人。他師從在印度極具影響力的瑜伽士羅摩克里希那,并在1893年赴美國芝加哥參加世界宗教大會而一舉成名。此后他一方面在西方傳播古老東方的思想、文化和哲學,主要采取演講或講座的形式,然后由弟子或其他人員記錄下來并出版;另一方面在印度建立組織,推動羅摩克里希那思想的實踐和印度社會的改革。他的思想在印度和世界范圍內都產生了巨大的震撼,包括甘地、阿羅頻多在內的無數人深受他的影響,世界上很多地方都成立了與他有關的傳道會或研究中心。
為什么辨喜的思想和他教授的瑜伽具有如此強大的力量呢?這個問題需要親自閱讀他留下的文獻、接觸他的理念才能解答,但譯者在此可以先概括介紹一下,與人們通常印象中的印度思想相比,他的思想至少在三個方面有著獨特的魅力。
其一是完備的系統性。印度的思想文化豐富而復雜,無論是在歷史、哲學還是文藝領域,想講清楚和印度相關的東西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特別是濃厚的宗教因素,給這些領域蒙上了神秘的面紗,讓讀者們難以捕捉其背后的真正精神。相比之下,辨喜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十分清晰的體系,他把吠檀多哲學作為自己思想的旗幟,把印度最核心的思想和智慧概括為四種瑜伽:智瑜伽、王瑜伽、奉愛瑜伽和業瑜伽(其中王瑜伽源自帕坦伽利體系,另外三種則源自《薄伽梵歌》),分別指通過思考、通過冥想、通過愛、通過行動來修持自身、實現自我。這個框架就像思維導圖,從根本上囊括了印度傳統智慧的精髓,讓不同情況的人都能從中找到適合他的人生之路。
其二是充分的現代性。辨喜為什么能夠比其他思想者更出色地完成闡述印度思想的任務呢?這恰恰是因為他接受了良好的現代教育,精通西方哲學和基督教思想,能以更貼近當今生活的方式更嚴謹地闡發古老的智慧。尼基拉南達撰寫的較為權威的《辨喜傳》的第四章曾這樣概括辨喜的貢獻:
無論多么有價值的錢幣,如果僅僅屬于已經過去的歷史時期,就不能再作為貨幣流通了。神在不同時代會采取不同的形式,以服務于當時的獨特需求。
辨喜很好地克服了印度傳統的宗教色彩過強、神秘主義濃厚等缺陷,又汲取了現代模式的長處,將流傳千年的智慧講得清楚明了、易于理解,真正做到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梢哉f,他的方法和思路也值得我們在發掘包括中國在內的所有傳統智慧時參照學習。
其三則是“全程高能”。我們常??梢园l現,思想的力度與震撼人心的感染力并不是一回事,往往是分開的,而真正同時包含這二者的作品可謂鳳毛麟角,以至于有人認為它們是相沖突的、不可兼得的。在復雜而精巧的哲學中,雖然充斥著理智上的精彩之處和思辨的力量,但我們的心靈卻很少得到真正的震撼;在藝術等領域內,我們的靈魂可能會被崇高感或美感擊穿,卻又找不到能持續指引我們的思想力量。相比之下,辨喜留下的文字既不是干巴巴的哲學或說教,也不是讓人一時滿足的心靈雞湯,而是同時具備精致的思想和震撼人心的力量。譯者清楚地記得自己第一次讀到辨喜的文字時,在思想和情感上受到的雙重震撼,而且在后來的翻譯和研究中也一直感受著這樣的力量。這的確是與其他思想、哲學或宗教文獻非常不同的,讓讀者始終覺得像是在辨喜身邊,聆聽他將最高的智慧娓娓道來——“坐在老師身旁”,這恰恰是“奧義書”一詞本來的意思。可以說,通過辨喜的話語,我們似乎直接與更高層的存在產生了某種連接。
其實,辨喜所說的瑜伽從來都不是高高在上的神秘之物,也不是象牙塔里枯燥無味的學問,而是與人們生活中最根本性的那些困惑息息相關。無論身處任何時代、任何地方,總有一些的問題不斷困擾著我們。有時它們會以比較簡單的形式出現,比如“你是誰?”“你從哪兒來?”“你到哪兒去?”這樣的“保安三問”;有時會呈現出比較復雜的樣子,比如“人生的意義是什么?”“生死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愛是什么?”“靈魂到底是什么?”“宇宙是否就是我們肉眼看到的樣子?”“變動不居的世界中是否有不變的東西?”等等。無論具體形式如何,也無論對日常生活的留戀和面對更高級的存在時的怯弱如何阻止我們去直面這些問題,我們在內心最深處都明白:它們是最為根本性的,絕不是無意義的妄想——它們最終說來是不容回避的。但令人極為困惑的是,發達的科學技術、煩瑣的宗教儀式、浩如煙海的書本,最終都無法在這些問題上給出完全令我們滿意的回答,更不用說對財富、權力、名望和享樂的追逐了。我們仿佛被困在一種難以擺脫的困境中,最終不得不選取某種并不滿足的答案接受下來;但這樣的自欺欺人終究不會令我們自己滿意。
既然這些問題不會隨著時代的改變而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我們也會很自然地發現,古老的智慧對它們的回答往往更直接、更富于啟發性。很多事情的確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演化,但對這些根本性問題的解答則不然。與向現代發達的科學技術求助相比,去古老的思想中尋求答案可能是一條更有希望的道路。但另一方面,作為現代人,我們也會苦于無法拉近和古人的距離。古往今來,語言、說話方式、生活形式、思維習慣等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究竟該如何越過這些障礙、直擊思想的核心呢?應當說,辨喜所做的工作很好地幫助今天的我們化解了這一難題。他站在新舊時代的交匯處,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將印度智慧的寶藏呈獻給后人,留下了一座巨大的瑜伽寶庫,其中既有豐富的思想資源,也有適合不同個體的修習方法。相信讀者們可以在這座寶庫中找到自己所渴望的東西,根據不同的需求和喜好選擇契合本人的道路和具體方法,實現自我的提升。
總而言之,在印度文明的悠久歷史中,“瑜伽”始終是一條極為重要的脈絡,結合了理論和實踐,串聯起對智慧、解脫、至高存在等最重要事物的追求。辨喜在《一種普遍宗教的理想》一文中概述了四種瑜伽,并將瑜伽定義為“結合”:
對于行動者來說,這是人與整個人類的結合;對于神秘主義者來說,這是他較低級的自我和更高級的大我的結合;對于愛者來說,這是他自己和愛之神的結合;對于哲學家來說,這是一切存在的結合。這就是瑜伽的意思。……行動者被稱為業瑜伽士,通過愛來尋求這種結合的人被稱作奉愛瑜伽士,通過神秘主義來尋求它的人被稱作王瑜伽士,通過哲學來尋求它的人被稱作智瑜伽士?!拌べぁ边@個詞包含了所有這些方面。
“瑜伽奧義叢書”按照辨喜的這種精神和思路,對他留下的大量演講記錄、文章、書信等進行了編譯,以印度加爾各答不二論凈修林出版社的九卷本《辨喜全集》為底本,按照主題對其中最重要的部分進行了新的編排。目前已出版前三卷,主題分別是:吠檀多、智瑜伽、王瑜伽與《瑜伽經》,未來還將出版奉愛瑜伽和業瑜伽等卷,搭建起完整的四瑜伽體系。這樣既尊重辨喜已出版的重要著作的原貌,又使得每一卷圍繞一個主題展開,便于閱讀和思考;讀者可以單獨閱讀其中某一卷,也可以將叢書作為一個整體深入體驗。
卷一《古老智慧的現代實踐:辨喜論吠檀多》總體性地介紹了印度哲學皇冠上的明珠——吠檀多哲學,是辨喜整個思想體系的綱領和導論,也是理解博大精深的印度智慧的極好切入點。辨喜對哲學問題的講解不是只停留在書面上,更可以切實融入每個人的生活當中,解決“道理都懂但就是做不到”的問題。
卷二《智慧可以帶我們到哪里:辨喜論智瑜伽》是辨喜在哲學方面的代表作,在其生前就已出版并產生了巨大影響?!爸氰べぁ币鉃橥ㄟ^理性的思辨來看待問題、獲取知識、實現內在成長,在辨喜提出的四種瑜伽修行之路中居于核心地位。
卷三《從冥想到三摩地:辨喜論王瑜伽和〈瑜伽經〉》的前半部分即辨喜當年在西方傳授瑜伽時的授課記錄,系統講解了冥想和呼吸練習的具體方法,及其背后的哲學理論基礎;后半部分則是對王瑜伽最重要的經典——帕坦伽利《瑜伽經》的解讀,適合廣大希望學習冥想的人和瑜伽老師。
看到這里,或許你對“瑜伽是什么”這個話題有了一些新的認識,或許仍然覺得太過復雜。其實,瑜伽可以是體式,瑜伽可以是冥想,瑜伽可以是哲學,瑜伽可以是修行,瑜伽可以是一種精神,瑜伽可以是看待世界的思路,是指引人生的攻略……你也可以拋開這些定義,深入進去,靜靜體會瑜伽給你帶來了什么。
(作者張勵耕系“瑜伽奧義叢書”譯者,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方叒系“瑜伽奧義叢書”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