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剛
(甘肅省平涼市靈臺縣城關中學,甘肅 平涼 744400)
分層教學就是教師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基礎、能力水平和個性特征把學生分成幾組水平相近的學習小組,并區別對待.這些學習小組在教師恰當的分層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發展和提高,它是“因材施教”的具體體現[1].本文從分層教學的兩個階段介紹分層教學的實施策略.
準備階段是數學分層教學的起點,包括學生分層和備課分層這兩項活動.
數學分層教學以學生分層結果為依據.數學學習基礎、學習習慣、學習能力和學習成績是進行學生分層的根據[2].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利用適當的方式,了解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發現其差異,繼而進行分層,做好分層教學準備工作.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以數學課堂活動、數學課外活動為依托,與學生通力合作,通過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學生互評等于方式建立學生成長記錄檔案,詳細記錄每個學生的數學學習基礎、學習習慣、學習能力和學習成績.之后,在分層教學準備階段,教師分析學生成長記錄檔案,了解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認真對比,發現彼此之間的差異,據此對學生進行分層,其結果分為三個層級.
A層級學生:數學基礎扎實;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良好,能進行課前自學、課堂探究、課后拓展,能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可以獨立完成數學作業,甚至自主選做其他課外練習;數學學習成績優異.
B層級學生:數學基礎不扎實;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一般,需要在他人的監督下進行課前自學,在課堂上被動回答問題,缺少課后拓展意識;可以獨立完成作業,但作業質量不理想;數學學習成績中等.
C層級學生:數學基礎不扎實;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力,很少進行課前自學,課堂探究,課后拓展;機械應付數學作業;數學學習成績不理想.
備課活動主要有備學生、備內容、備教法.學生分層,其實就是在備學生.教師要依據學生分層結果,備內容、備教法,夯實課堂教學基礎.
針對教學內容,教師要設置難易程度的數學例題,讓每個層級學生都有解決例題的機會,借此有不同程度的收獲.
針對教學目標,A層級學生要在扎實掌握數學基礎知識的同時,了解知識點的形成過程,掌握數學思想方法,能解決實際數學問題,能做到舉一反三;B層級學生要在掌握數學基礎知識的同時,了解數學思想方法,能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做到學以致用,同時獨立完成數學作業;C層級學生要掌握數學基礎知識,了解數學與生活的關系,感受數學學習樂趣,樂于學習數學,能在生活中學習、運用數學,可以獨立完成作業.
針對課堂練習,A層級學生需完成全部練習題,如基礎鞏固型練習、能力提升型練習、拓展探究型練習;B層學生需在完成基礎鞏固型練習和能力提升型練習的同時,選做拓展探究型練習;C層級學生需在完成基礎鞏固型練習的同時,選做能力提升型練習.
如此,既包括內容分層,又包括教法分層,便于教師有針對性地實施分層教學,增強教學效果.
教學階段是數學分層教學的關鍵階段.此階段包括課前分層自學、課中分層和課后分層練習.
課前自學是學生進行課堂學習的起點.正所謂“預則立,不預則廢.”學習任務是學生進行課前自學的驅動.在課前階段,教師要認真研讀教學內容,結合學生分層情況,分層設計自學任務,驅動每個層級的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以“正數和負數”為例,本節課的自學內容是正數和負數的概念.結合學生分層結果,教師分層設計自學任務,詳見表1.

表1 “正數和負數”自學任務(節選)
C層級自學任務較為簡單,以閱讀為主,重在驅動學生探究正數和負數的形成背景,建立初步認知;B層級自學任務稍有難度,以閱讀、分析為主,重在驅動學生探究、理解正數和負數的概念、表示方法和意義;A層級自學任務也有難度,以練習為主,重在驅動學生運用自學所得.
全體學生完成基礎型任務;學有余力的C層級學生和全部B層級學生完成能力型任務;學有余力的B層級學生和全部A層級學生完成拓展型任務.通過完成不同難度的自學任務,不同層級學生會獲得相應程度的發展.由此,全體學生可以在自學所得支撐下,積極體驗課堂教學,提高數學學習效果.
課中探究是分層教學的重頭戲.在課中探究階段,教師要依據學生自學所得和教學內容,以B層級學生為主,兼顧A層級和C層級學生,采用難易結合、快慢結合的方式,組織多樣探究活動,借此使不同層級的學生獲得相應發展.
以“軸對稱”為例,在課堂教學中,為使學生理解對稱軸、軸對稱圖形的概念、軸對稱的性質等內容,教師組織小組合作探究活動.在組織活動時,教師向不同層級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在講到“軸對稱圖形的概念”時,教師在交互式電子白板上呈現諸多的軸對稱圖形,并演示“對折”.在此之際,教師提出要求:“各組中的B層級學生為探究員,帶領其他成員一起觀察圖片,發現其特征.”在此要求的作用下,B層級學生彰顯自身優勢,起到帶頭作用,細心觀察圖片和“對折”操作,建立直觀認知,并主動與其他成員進行交流.
之后,教師隨機選擇一個小組中的B層級學生,鼓勵其描述特征.在其描述后,教師引導其歸納對稱軸的含義和軸對稱圖形的概念.當學生代表無法正確概述概念時,其他小組中的B層級學生主動與其他成員交流,合作歸納概念,并毛遂自薦,描述概念.教師就此進行總結.
在學生了解了對稱軸和軸對稱圖形的概念后,教師面向C層級學生組織“找一找”活動,面向A層級學生組織“說一說”活動.
在組織“找一找”活動時,教師在交互式電子白板上呈現一些圖形,引導C層級學生圖形中的對稱軸.當C層級學生無法準確找出對稱軸時,該組中的B層級學生可以提供幫助.在組織說一說活動時,教師鼓勵A層級學生描述生活中常見的軸對稱事物,并指出其對稱軸.B層級和C層級學生可以聯系生活經驗,為A層級學生提供幫助.
隨堂練習是學生查漏補缺的途徑.在課中探究階段,教師始終觀察學生學習情況,及時依據數學知識點,呈現難度不同的練習題.
以“實際問題與二元一次方程組”為例,在學生學習了“由實際問題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組”后,教師設計了三個難度不同的練習題,詳見表2.

表2 “實際問題與二元一次方程組”隨堂分層練習
與此同時,教師給予學生們3分鐘練習時間.在練習時,各層級學生可以自選、組合不同的題目.在3分鐘后,教師組織講評活動.在講評活動中,C層級學生負責講解練習1,B層級學生負責講解練習2,A層級學生負責講解練習3.當出現講解問題時,由高一層級的學生以及教師進行補充.
總之,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應依據備課情況,聯系實際教學需要,分層組織探究活動、練習活動,讓每個層級學生能在不同程度上掌握數學知識、數學方法,鍛煉能力.在課后練習環節,教師要依據各個層級學生的具體情況,分層設計作業,實現作業價值,助推學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