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9日,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在康涅狄格州的家中去世,享年100歲。
在外國友人中能稱得上中國人的老朋友的人不多,基辛格覺得是大家最熟悉的一個。
我們熟悉基辛格,首先是因為他在半個世紀前中美關系“破冰”階段的開拓性貢獻。1971年7月9日,基辛格作為尼克松總統特使在凌晨四點半秘密乘坐巴基斯坦民航707飛機直飛北京,開始了打開中美兩國關系大門的一次秘密訪問。著名的“乒乓外交”,自此拉開歷史序幕。1972年2月,陪同尼克松總統訪華。這一段傳奇歷史,中國人耳熟能詳。
1969年到1977年之間,基辛格在美國外交政策中發揮了中心作用,并在中美建交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2011年基辛格出書《論中國》,記錄了四十年來基辛格與中國幾代領導人的對話實錄,記錄了包括中美建交中的互動、三次臺海危機、改革開放和鄧小平訪美等歷史節點上的重要細節。
基辛格留下來了一些重要思想值得深思:
思考一,基辛格外交思想的核心點“國家利益為先”和“均勢理論”
基辛格認為,國家利益是外交政策的首要考慮因素。國家外交政策的制定應該以國家利益為出發點,而不是道義、倫理或意識形態。
基辛格認為在處理國際關系時,通過維持力量平衡來達到和平的目的。
基辛格認為,各國之間應該通過協商和合作來解決分歧和問題,而不是通過武力沖突。他主張建立互信和合作共贏的關系,以推動國際關系的和平發展。
基辛格幻想的21世紀的世界新秩序,是建立在勢力均衡基礎上的多極世界,是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世界。這點似乎和我國的政治理想不謀而合。
思考二,基辛格“癡迷中國文化”一生都沒看明白
中華文明的一個特點是,它似乎沒有起點。中華文明不是作為一個傳統意義上的民族國家,而是作為一種永恒的自然現象在歷史上出現。
中國挾其獨特的傳統和千年養成的優越感步入近代。
這個獨特的帝國聲稱它的文化和體制適用于四海,卻不屑于去改變異族的宗教信仰;它是世界上最富饒的國家,卻對與外國通商和技術革新漠不關心;它文化發達,卻受制于一個對西方探險時代的來臨一無所知的政治統治集團;它在遼闊的疆土上建立了一套政治體系,卻對即將威脅其生存的技術文化大潮茫然無知。
思考三,基辛格崇拜偉人,他對“偉人”有自己的定義
基辛格崇拜偉人主張偉人可以創造歷史。
在1975年12月對記者的一次談話中,他表示:"戴高樂是偉人,羅斯福是偉人,毛澤東是偉人。"
他認為,偉人就是那樣的"一個人使他的人民的生活發生了質的變化,而如果沒有他,就很難設想他的人民的歷史會一模一樣。"
基辛格對偉人的定義是:具有超凡的能力和智慧,能夠為人類做出卓越的貢獻,并得到廣泛認可和尊重的人。他認為偉人應該具備非凡的洞察力、理解力和領導力,能夠超越個人利益和偏見,為整個社會和人類做出貢獻。基辛格將這種定義擴展到政治家、外交家、哲學家、科學家等各個領域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