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鑫
每當一部國產職場劇播出后,公眾都會對這些職業加深一層誤解。
最近幾年,國內職業劇好像進入了爆發期,從傳統的警察、醫生,到隨著時代變遷而出現的電競選手、外賣員等等。乍一看似乎各行各業都有涉及,但深入了解以后卻發現是編劇在平等地“撞”飛每一個行業。
此前熱播的《我的人間煙火》中,楊洋飾演的男主角給公眾帶來了滅火器使用的錯誤示范;《臥底警花》中,女主角身為交警,卻不顧命令不聽指揮;《后浪》里,身為外賣配送員的女主角送餐超時,與男主角交涉時甚至用餐食給顧客來了個“蓋帽”。
這真的是這些職業應有的樣子嗎?不僅是觀眾看不下去,現在官方也坐不住了。針對當下打著職業劇標簽熱播的《以愛為營》,人民文娛發出銳評:既不能凸顯主角的個人魅力,也無法讓觀眾感到共情,更不具備職場戲份該有的專業性和勵志感。
國產職業劇,曾經也出現過《黑洞》《重案六組》這樣的優秀作品,如今為何成了被群嘲的對象?而制作方又什么時候能停下對“職業”的誤解呢?
當觀眾點開一部職業劇標簽的劇集時,ta內心期待的事什么?或許是想一個“行業小白”想在平行時空的職場故事中,收獲一些職場生存法則和人際交往策略;或許是其它行業從業者,想通過影視作品來了解自己職業圖景以外的工作場域;又或許只是單純的想用職業劇故事,來填充自己大段空閑的時間。

但歸根結底,所有的觀眾都會有一個共同追求,那就是希望通過一部足夠精彩寫實、邏輯清晰的職業劇,展現出人物之間的沖突和交鋒、成功與失敗,進而達到感官的刺激和滿足。一部優秀的職業劇甚至能夠影響到一個人對職業的選擇。據TVB監制戚其義所說,八九十年代的香港TVB職場劇,《妙手仁心》《沖上云霄》《談判專家》等等多部經典劇集,影響了整整一代觀眾,很多當年的觀眾憑借劇集建立起對相關職業的憧憬,日后真的成為了警察、醫生、記者等對應職業。
然而如今的國產職業劇槽點頗多,首當其沖的就是劇情邏輯和觀感問題。
只要與青春、職場等關鍵詞搭邊,那么人物方面一定會出現“霸道總裁”男主和“傻白甜”女主,偶爾也會人設互換,劇情方面則是走著“男女主攜手共渡難關戰勝邪惡”的陳舊套路,用“愛情和事業的雙豐收的HE結局”的圣母情節來收割智商稅,職業特性完全為人物戀愛服務。
在人物形象上幾乎也是千篇一律,國產職業局的行業精英仿佛都是孿生兄弟:帥氣的西裝、自信的姿態、拉風的豪車、令人艷羨的履歷,走到哪里都是萬眾矚目。

《以愛為營》中正是如此,男主角的“霸總范”深陷刻板印象之中,金邊眼鏡、西裝革履、不茍言笑;女主角身為財經記者卻時常犯低級錯誤,并且有違職業規范。
不排除存在這樣形象的行業精英,但生活中我們更常見的行業精英千人千面:可能是公司里頭發稀疏穿著格子衫的程序員,可能是小區門口大腹便便、煙不離手的個體商店老板,也可能是其貌不揚任勞任怨的技術工人。
這些人沒有影視作品中的“精英”這樣出眾的儀表和談吐,但至少在自己的行業中,他們會竭盡所能地對自己的工作負責,對信任自己的客戶負責,并且在關鍵時刻能夠獨當一面,他們才是推動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除此之外,國產職業局落到被群嘲的下場,編劇是繞不開的角色。
影視劇被觀眾詬病脫離實際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甚至發出讓“編劇能不能去上幾天班”這樣的暴論,但仔細深思,多少還是有幾分道理。
職業劇頭頂“職業”二字,廣大觀眾尤其是業內人士自然會以客觀真實的要求來審視劇情內容,然而當下的很多編劇沒有對生活的全面認知,邏輯不縝密。
這也使得劇本脫離實際,和現實缺乏聯系,觀眾無法從影視作品中獲得對現實的參照,從而激勵自己像主角一樣成長。例如有的都市劇中,剛畢業就能租住豪華江景房,房間甚至還有浴缸,這“打工人”眼中無異于癡人說夢。
此外,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不僅有越來越多的新職業出現,傳統職業也在繼續細分,導致大量編劇對相關行業的專業知識儲備不足,這也使得劇本往往浮于表面,在熒幕中呈現的作品也是漏洞百出。

編劇自身的職業水平同樣也是職業劇成色的重要決定因素。文字創作和影視創作多有不同,由于創作方式和媒介的不同,編劇在創作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自行腦補”的行為。也許在劇本中的劇情邏輯絲絲入扣,但在拍攝的過程中才發現中間有一些環節缺失。
劇本不足甚至還會限制演員的發揮,先不說缺乏演技磨煉的“小鮮肉”,就連“老戲骨”們也無法帶著鐐銬跳舞。
例如《無所畏懼》這部講述女性職場生活的作品,有視后熱依扎和叔圈頂流王陽這兩位實力派演員加盟,但二人均未能在劇集中展現出應有的演技水平。不論是驚訝還是害怕的情緒,熱依扎飾演的羅英子在劇中都是通過瞪眼皺眉來表達,王陽也總是歪著頭斜著眼,并帶著似笑非笑的表情來傳遞油膩。
不過,鍋也不能完全讓編劇來背,畢竟在影視制作行業中,編劇缺乏有力的話語權。
國內的劇集開發過程中,編劇幾乎是墊底的一層,導演、制作方、演員都有權力在拍攝過程中修改劇本,其中自然會有很多不專業的修改建議,但編劇無力反抗。
而且編劇這一工種的工作時間還在被不斷壓縮。根據藝恩《中國編劇行業現狀及發展趨勢研究報告》顯示,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資本的涌入,影視項目也在不斷加速運轉,編劇成了快速生產的機器。合理創作周期在一年左右的劇集,經常會被壓縮至兩、三個月內。
這樣緊張的工作時長內,編劇缺少對劇中職業進行考察調研的時間,最終導致了職業要素成為男女主角談戀愛的背景板。可是脫離了現實的影視作品,再甜的劇情也只是“工業糖精”。
那么,國產職業劇的又將如何回歸現實主義呢?

從本質上,如今的國產職業劇,大多是披著不同職業的外衣,談著瑪麗蘇戀愛的言情偶像劇。然而在明星效應下,仍有大量粉絲愿意為其買單。
根據DT財經整理數據顯示,帶有“職場”標簽的國產劇集,在2016年起始終保持著較高的增速,2017年職業劇數量更是暴增一倍,其原因是由于《歡樂頌》《親愛的翻譯官》在當年的大熱。
盡管“明星帶動收視”類型的職業劇數量暴增,但大多都是高開低走,豆瓣評分也只是徘徊在平均分以下。這也給了“實力派”職業劇出頭的機會,今年《問心》《非凡醫者》的口碑大爆便說明了這個道理。
不過,拖沓依舊是國產職業劇的通病。遍觀海外電視劇市場,職業劇主打的都是結構緊湊、敘事簡潔。
例如講述律政行業的美劇《傲骨之戰》,僅用13集就描繪出四位性格迥異的女性笑傲職場;描繪銀行業的日劇《半澤直樹》只用了10集就給觀眾能帶來了“以牙還牙,加倍奉還”的熱血爽感。
近一些的TVB最近也上線了一部職業劇《新聞女王》,由佘詩曼、馬國明主演。憑借緊湊精彩的劇情、戳心窩子的金句、職場現狀,這部劇迅速出圈,豆瓣評分也始終在8分左右浮動。
相比國產職業劇,《新聞女王》這部劇的節奏可謂飛快,不拖泥帶水,但又將每一件新聞都交代得很清晰,并沒有為了刻意營造時長而加入一些累贅的鏡頭。有些觀眾甚至夸張地認為,前五集已經足夠內地劇拍三十集。
佘詩曼將文慧心的專業與強勢演繹得淋漓盡致,她專業素質過硬,對新聞有著敏銳的觸覺,經她之手,電視節目發展勢頭節節高升;馬國明飾演的梁景仁則是表現得陰險狡詐,為爭奪總主播主任不擇手段,甚至不惜以交往的名義從文慧心的助手那里獲取新聞資料。

不可否認的是,這部劇有情節夸張、部分細節有待考量的諸多瑕疵,但劇集中體現出人物切面更多的是事業線而非感情線,不論男女都是“全員惡人”,一心搞事業的樣子實在太吸引人。
甚至罵人的話都與國產職業劇與眾不同:“你連狗咬人都想象不了,人咬狗的世界不適合你,趁早找個男人嫁了吧”。
而國產劇中,同類型的對罵一般則是“你這么沒用,以后找不到男人要你。”雖然這些“垃圾話”在劇中更多的是表達角色情緒,但從臺詞設計上,我們就能很容易的感覺到,國產職業劇的重心依舊在人物情感,而不是事業心。
在《新聞女王》中,我們也能看到大量對新聞行業的專業性探討。
文慧心和梁景仁除了對于個人利益的爭斗,還有對于還有新聞偏向于嚴肅性還是娛樂性的分歧。秉承“流量至上”的梁景仁希望靠娛樂化來增加收視率,而文慧心為了保證媒體的公信力,始終堅守新聞的嚴肅性。
這個話題對于當下正面臨新媒體沖擊的新聞行業來說,亦是十分有借鑒價值。
以職業題材的影視作品一路發展到今天,情節推進和人物塑造上的進步遠不如不同行業的拓展。
大部分職業劇仍未能找到足夠撐起劇情發展的故事框架和人物力量,無法將職業劇中的職業風采和職業精神完全演繹出來。
但隨著觀眾的藝術欣賞水平進步,職業劇也必將回歸現實主義,不能繼續充當“迷惑行為大賞”。
我們期待從中看到帶有中國特色的職場環境,也期待能從中獲得從中獲得與現實的關照,激勵自己像劇中人一樣不斷進步,最終走向強大。(來源:傳媒圈)
責任編輯/張元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