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知銓



作品:《學爸》
成績:第36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主角、
最佳女配角提名
今年暑期檔,在《孤注一擲》等頭部大片占據大幅排片的前提下,蘇亮導演的處女作《學爸》實現票房逆跌,以“幼升小”“雞娃”等強有力的社會話題討論帶動影片票房突破6億。緊接著,該片提名第36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主角、女配角獎,在現實題材影片中表現突出。影片聚焦四個家庭的“幼升小”難題,在直面熱點的同時,也展現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真摯的情感和相互理解的治愈內核。此前,作為編劇,從《父子雄兵》《港囧》到《捉妖記2》,蘇亮的電影創作類型多樣,此次的家庭向現實題材創作可看作是深耕商業類型經驗外的回溯本真之旅,在商業邏輯與觀眾情緒的把握上,他比其他新人導演多了一份自信與成熟。
乘風?? 立足現實 站在黃渤肩膀上
新導演做項目不容易,會寫劇本是蘇亮的一大優勢。此前的編劇經歷,讓蘇亮有意加強劇本的結構意識,對新導演來說,一方面自我內心要堅定,另一方面,有審美水平、專業能力較高的前輩支持,亦是“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的加分項,這可以幫助創作者充調動并分發揮自身的潛能。
在《學爸》上映前,監制、主演黃渤曾說:“從最早開始這個項目到現在差不多有六年時間,這六年蘇亮基本沒干別的事,這種專注是很難得的。”的確,作為行業內炙手可熱的潛力編劇,蘇亮原本不用大費周折地“換賽道”。但小切口的現實題材電影,或許才是他想要親執導筒去表達的方向。當時他找了很多題材,發現身邊朋友的孩子都面臨“上學難”的困境,苦不堪言的孩子、疲憊不堪的家長,給其留下深刻印象,“我一直以來都喜歡溫暖有社會關照的題材,當我發現當下家長和孩子面對的問題,很想為他們說一些話,這就是讓我愿意花幾年時間去做的劇本。”
作為監制,黃渤初次看到劇本,就被題材的現實性、群體性所打動,因為“它跟每一個家庭有關,跟我們每一個人有關。”項目進入黃渤“HB+U”新導演助力計劃后,黃渤更是從劇本開發階段就深度參與并擔任監制和主演。他從喜劇性、現實性,以及與小孩相處的細節上,為電影加入養分。在喜劇表達上,如何讓每場戲更好玩?在現實性上,怎樣拍得更落地、更寫實?黃渤給了新人導演許多寶貴意見和指導。蘇亮也表示,片中的主要人物都與黃渤飾演的雷大力有交集,黃渤在梳理人物情緒、樹立人物形象等方面,給予自己很大幫助。“最初壓力很大,因為我是新導演,此前無電影長片拍攝經驗,首部電影就跟資深前輩合作,一方面覺得幸運,另一方面也怕自己做不好。”但黃渤從不給人壓力,他讓蘇亮一直保持松弛狀態,越放松才能越準確地創作和表達。
破浪?? 編劇的固定阻礙與導演的全新挑戰
為了緊扣社會熱點,收集一手素材,蘇亮在北京、武漢等地采風,劇本創作近三年。其間,蘇亮見過各式家長,去過各種學校。他常常在小區和學校門口找家長聊天,甚至“潛伏”家長群,傾聽家長心聲。中間還有被接孩子的家長誤認為人販子差點報警這種讓人哭笑不得的經歷。片中的小學宣講會、國際小學面試報名、學區房交易等情節,他都是憑借潛伏“家中群”中深入了解得到的“一手資料”。“買兇宅學區房”“幼兒拼特長”等情節,也源于采風中收集的真實故事。“采風讓我離人物更近,更深刻體會家長為了孩子用盡全力的苦心。”蘇亮如此感慨。而片尾的那句打動人心的臺詞“你不一定滿分,我一定愛你”,是蘇亮想通過電影告訴每位家長:“希望你愛孩子,也更愛你自己。”
從文學思維到影像思維的轉變對于蘇亮來說是一個難點,他覺得自己對家長心態的把握并不如意,好在這部分有已經為人父母的其他主創幫忙補足。如果說人物與情節方面的劇作只是蘇亮在職業創作中常見的固定阻礙,那小演員的戲碼則令他面臨全新的挑戰,“小孩演員,最大的難點是未知”,蘇亮起初就預料到這個難題,所以在寫劇本時就會主動去幫朋友帶孩子,他發現小孩講話的邏輯是難以想象的。拍戲時,當他覺得小演員不好控制并且情緒不到位時,他們又突然可以爆發出本真的表達,完全不是在表演。對于新人導演來說,這雖是驚喜,但也需要把握分寸。片中的單禹豪經過多番選拔,本身就是小演員中的翹楚,在拍戲的配合中很快找到了合適的方式。但蘇亮還是不禁感慨:“小孩真像是核動力供電那般,永遠沒有停下來的時候。”可見,小孩能累癱的不僅是父母,合作的導演也不能幸免。
步履不停?? 繼續關注現實 繼續類型創作
《學爸》在影像風格上有“煙火氣”,因為它源自與老百姓息息相關的社會熱點,也在社會問題的叩問與追訴方面表現得精準有力,使得觀眾能產生情緒上的共鳴,也會在觀影后引發關于教育的思考。
從《學爸》在票房和獎項上的不俗表現可以看出,在劇本創作方面,蘇亮嘗試在商業片框架下呈現足夠的現實質感。他不想僅僅依靠夸張的喜劇橋段,而是通過人物性格刻畫和社會議題來傳達現實主義風格,或許是受《我不是藥神》啟發,他找到了平衡二者的方式。此外,他認為現實題材電影需要與觀眾的生活產生聯系,未來也計劃繼續拍攝具有現實關懷的優質商業片。得益于此前精準的商業類型片創作,也受益于《學爸》這種緊扣現實題材的成功經驗,蘇亮這樣從編劇跨界到導演的電影人,正是中國電影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廣泛需要、亟需培養的創作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