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曉麗
“截枝要從主枝干開始,截斷后從主干上找適應生長的芽口,然后斜剪……”深秋時節,襄城縣十里鋪鎮魯堂社區村委大院里人頭攢動,縣自然資源局聯鄉幫村工作組邀請的林業技術人員正在手把手指導村民嫁接樹苗技術和方法,讓村民明白怎么種植和培養果樹,提高果樹的成活率。
近年來,襄城縣自然資源局始終把“聯鄉幫村”活動作為重要抓手,緊緊圍繞“鞏固脫貧成果、助推鄉村振興”
工作目標,主動擔當、積極作為,在項目謀劃、用地保障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全面提高魯堂社區綠化質量、美化水平,讓社區“美起來”,帶動群眾“富起來”,努力繪就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新畫卷。
點線結合繪藍圖
“以前,我們村沒有規劃,荒草叢生,污水橫流,生活環境惡劣。現在,荒廢的土地被規劃成了耕地和一排排整齊的房子,生產生活環境變好了,大家的干勁也足了。”魯堂社區黨支部書記王漢營高興地說。
在“聯鄉幫村”活動中,襄城縣自然資源局聯鄉幫村工作組按照“黨建引領、規劃先行、生態優先、產業支撐”思路,指導該社區科學編制《魯堂社區鄉村振興發展規劃》和《魯堂社區村莊規劃》,將魯堂社區分為東、西兩個區域,打造一帶兩區,形成產業融合、特色鮮明的田園社區。
在村莊規劃中,襄城縣自然資源局通過“空心村”整治和盤活農村閑置用地的方式,引導村民利用廢棄宅基地建成蔬菜交易市場,在方便群眾足不出戶便能把種植的蔬菜瓜果變現的同時,還能實現土地集約化利用;通過對村莊原有的坑塘水面進行清淤疏浚,實現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按照規劃設計,先后開展綠化、美化、亮化工程,村民生活環境得到顯著改善。
綠色養殖興產業
當清晨第一縷陽光照在魯堂社區時,伴隨著“哞哞”的牛叫聲,養牛大戶王新朝忙碌的一天便開始了,準備飼草、清掃圈舍、喂牛,精心打理自家膘肥體壯的肉牛……
近年來,魯堂社區“兩委”班子和聯鄉幫村工作組依托產業優勢,探索發展以蔬菜種植為主、肉牛養殖為輔的現代農業產業,走出一條鄉村振興的新路子。
以前,王新朝的養牛場沒有合法用地手續,廠房破舊但不敢翻新,千余頭牛只能露天養殖,極大影響村民的日常生產和生活。得知情況后,聯鄉幫村工作組發揮部門優勢,積極與鄉自然資源所溝通,將養殖用地進行設施農用地備案,利用土地變更調查的契機,協調解決4畝多的一般耕地,解決養牛場的用地難題。如今,養牛場的出欄率從1000多頭提升到2000多頭,形成“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帶動全村及周邊養殖產業發展。
與此同時,在聯鄉幫村促進下,魯堂社區積極向上級爭取鄉村振興項目,投資170余萬元建設16個占地約35畝的蔬菜大棚。目前,全村已發展蔬菜種植550余畝,種植有包菜、西紅柿、辣椒、茄子、白菜等20多個品種,實現由“一產獨大”到“三產融合”的跨越。
果樹進村增新綠
“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坑塘里到處是垃圾,一到夏天,臭氣熏天。”……說起社區以前的情況,居民紛紛感慨。
“自人居環境整治活動開展以來,社區一天一個樣,房前屋后新栽了不少果樹,結果的時候還能賣錢嘞!”社區居民劉安志幸福地說。
近年來,聯鄉幫村工作組配合社區“兩委”以提升人居環境為突破口,結合“三清一改”“廁所革命”等工作,持續改善提升該社區生態宜居水平,以“果樹進村”為契機,對社區3條主干路、8條支干路進行高標準綠化,栽植核桃樹、梨樹、柿子樹、石榴樹等果樹2000余棵,并在坑塘周圍、廣場周圍栽植柳樹、桂花樹、紫荊、百日紅500余棵,形成一街一景、四季常青、花果飄香的迷人景象。
截至目前,魯堂社區果樹種植面積達100余畝,其中,精品果園25畝。“果樹進村”不僅改善了村莊環境,也激發了群眾發展林果業的熱情,極大地改善了村容村貌和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
“下一步,我們將立足部門職責,繼續以更高的標準、更嚴的要求做好聯鄉幫村工作,切實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襄城縣自然資源局黨組書記、局長柴旭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