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靖芬

近日,隨著秋深冬近,候鳥遷徙季到來。在河南黃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孟州段波光粼粼,萬鳥翔集,生機勃發。河灘上,一群群綠頭鴨悠閑覓食,三三兩兩的白琵鷺悠閑踱步,數只豆雁在空中展翅飛翔,微風徐徐,成片的蘆葦搖曳生姿,儼然一幅唯美的濕地畫卷。
河南黃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孟州段,是以保護濕地生態系統和珍稀瀕危野生水禽為主的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規劃總面積11.25萬畝。
“寒露過后,我們開展了秋季水鳥資源調查,白琵鷺、鴻雁、豆雁、斑嘴鴨、綠頭鴨、普通鸕鶿等候鳥早早地來到這里越冬,候鳥遷徙時間明顯比往年早。”孟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林業發展服務中心副主任韓圓說。
調查結果顯示,候鳥種群數量較往年同期有明顯增長,共記錄到水鳥32種5000余只,其中,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白琵鷺、鴻雁、紅腳隼等6種,三級保護動物有豆雁、綠頭鴨、斑嘴鴨、普通鸕鶿等25種。
“從水鳥調查種群及種群數量動態變化情況來看,孟州市持續推進濕地保護與修復項目成效顯著,濕地服務功能日益增強,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孟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杜占齊介紹說。
隨著今年首批候鳥的到來,孟州市自然資源與規劃局加強濕地保護區監管,充分利用黃河濕地智慧監控系統,采取智能監測和人工巡護相結合的方式,密切觀察候鳥的種群、數量、覓食棲息情況,對候鳥安全越冬進行全時段、全方位、全覆蓋“保駕護航”。
近年來,孟州市自然資源與規劃局不斷加強沿黃生態保護,連續三年實施中央財政濕地保護修復項目,主要包括濕地修復工程、保護保育工程、監測工程和宣教工程。目前,濕地修復工程已完成蘆葦、荻栽植面積1萬余畝;保護保育工程已安裝完成界樁78處、界碑2處,安裝圍網1.35萬米;監測工程已建成智能監控指揮中心及遠距離視頻監控系統;宣教工程的標識標牌已安裝完成,建設限制性標牌32個、解說性標牌30個、建設指示性標牌4個。該局還結合黃河濕地保護區實際情況,選取3處總面積約300畝的區域播種小麥、大豆、玉米等農作物,建立鳥類覓食地,為黑鸛、大鴇等珍稀瀕危野生動物提供食物來源,確保候鳥安全越冬。通過一系列項目的實施,逐步恢復孟州市黃河濕地的生態功能和生態系統完整性,為野生動植物尤其是為眾多水鳥提供更加良好的棲息地環境。
“同學們,你們認識這個嘴巴尖尖的鳥嗎?”2023年11月是第29個保護野生動物宣傳月,孟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工作人員走進西虢鎮寺上小學,開展野生動物保護宣傳活動。為使廣大群眾了解到更多的濕地保護及保護鳥類的知識、更加珍惜生態環境,孟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以“野生動植物日”“愛鳥周”等活動為契機,開展線上線下宣傳活動,發放宣傳資料1萬余份,出動車輛60余輛(次),受教育群眾3萬余人次。
作為全國鳥類繁殖地及遷徙地的主要通道之一,河南黃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孟州段可觀測到的野生鳥類逐年增多,水雉、黑翅長腳鷸、灰頭麥雞、斑嘴鴨、蒼鷺、牛背鷺、普通燕鷗等國家重點保護鳥類頻繁亮相,越來越多的鳥類繁衍生息于孟州市黃河濕地。據統計,目前,孟州市黃河流域已分布水鳥、留鳥、候鳥等100余種,數量達到萬余只,黑鸛、大鴇等珍稀鳥類頻頻現身黃河濕地,鳥兒與優美的環境形成一道亮麗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