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強 師晶 王浩源

他下過500米深的礦井,住過新疆大漠的帳篷,背著幾十斤重的儀器翻山越嶺,核查過數以千計的地質災害風險點……他就是河南省地質局礦產資源勘查中心(以下簡稱中心)基礎地質調查所所長、黨支部書記劉超良。
自2006年參加工作以來,劉超良始終以飽滿的熱情、扎實的作風、細致的態度,堅守在地質找礦、地災防治、生態修復一線,成為自然資源的“忠誠衛士”,把責任擔當寫在綠水青山間。
筑牢綠色屏障
2022年7月,河南省高標準啟動秦嶺東段洛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項目。該項目鄭州滎陽段涉及26個行政村,生態保護修復總面積1272.8公頃。中心作為主要勘查設計單位,從項目立項、審批到最終驗收,劉超良帶領團隊現場踏勘37次,找出河道存在的行洪安全問題,并針對存在問題“因害設防”制訂治理方案。
在設計方案編制過程中,劉超良經常深入田間地頭,傾聽群眾訴求,收集意見建議397條,為把項目打造成接地氣的民心工程奠定了堅實基礎。
為高質量完成項目,劉超良經常挑燈夜戰,有時候加班太晚了,就睡在辦公室。“工作做不完,心里不踏實。”劉超良說,每次一想到村民殷切的期待,自己就夜不能寐。
項目實施后,累計改造河道11.08千米,提質改造修復林地329.39公頃,使原來498.97公頃的中低產田和受災損毀田變成高產穩定田。
保障資源安全
參加工作后,劉超良主動要求去條件艱苦的新疆托里縣金礦勘查項目部,這一干就是10多年。新疆托里縣的晚秋,風雪鋪天蓋地而來,氣溫只有零下十幾攝氏度,劉超良和項目部成員用結著冰碴的毛巾蘸著清水一遍遍擦拭巖心。10余千米的羊腸小道上,他們把采集的一件件樣品從礦山背到樣品庫,餓了就咬一口隨身攜帶的涼饅頭,冷了就揉搓凍裂的雙手。就這
樣,他憑借堅定的信念,踏遍礦區43.92平方千米,采集各類樣品5萬多件,為國家提交金資源量3527千克。
2020~2022年,劉超良帶領新疆項目部開展了新疆托里縣吉爾吾沙克金礦詳查等3個地質礦產勘查項目和新疆托里縣阿克塔木金礦控礦因素研究地質科研項目。在全體成員充分發揮專業優勢努力拼搏下,新疆項目部連續多次被評為局級“先進項目部”,涌現出多名“先進工作者”“生產一線標兵”“勞動模范”等,榮獲多項地質成果獎,發表學術論文10篇。
守護群眾平安
河堤沖塌、山體滑坡、橋梁斷裂……2021年7月下旬特大暴雨后的場景,至今深深印在劉超良的腦海中。
“先把機器裝好,快速展開調查,及時匯總地質災害情況,為救援和修復提供一手數據。”風雨中,劉超良帶領地質調查人員跑遍了滎陽市高山鎮、汜水鎮、王村鎮的30多個村莊,調查受災面積1200多公頃、河道20多千米。
“哪里有隱患就到哪里去,哪里有災害就到哪里去,哪里群眾需要就到哪里去。”自此之后,劉超良在心中默默立下誓言。
每年汛期,劉超良都要帶領團隊重點對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質災害隱患點開展全面排查核查工作,確保不留死角。僅2023年,他就走遍新密市、滎陽市、欒川縣390個村莊的1589平方千米土地,排查地質災害隱患點230處,為政府決策和村民搬遷避讓、重建家園提供了第一手資料。青山不改凌云志,扎根山野逐夢行。“秉持‘腳下有泥土,肩上有擔當,心中有群眾信念,我愿意把一生奉獻給地質事業,矢志不渝為建設美麗河南、守護綠水青山而努力奮斗。”劉超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