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小櫓 蔣艷紅 徐紅波

浙江省地處我國東南沿海、長江三角洲南翼,呈“三山八水、九區九?!钡淖匀坏乩砜傮w格局,已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總面積3.68萬平方千米。其中,陸域生態保護紅線面積約為2.22萬平方千米,海洋生態保護紅線面積約為1.46萬平方千米,2732個無居民海島納入生態保護紅線。
科學劃定生態保護紅線
浙江省是生物多樣性的富集區域,是國家黃山—懷玉山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和武夷山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的主要分布區域。這兩個優先區內生態保護紅線面積占比約40%,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6個百分點。
浙江省的生態保護紅線呈“三屏一帶”的分布格局,從北至南形成生態屏障。其中,浙西南山地生態屏障、浙西北丘陵山地生態屏障、浙中東丘陵生態屏障生態保護紅線面積近1.3萬平方千米,占全省陸域生態保護紅線近2/3。長江經濟帶生態空間中,天目山—懷玉山森林區和浙東南丘陵山地森林區劃入生態保護紅線面積近1.4萬平方千米,占全省陸域生態保護紅線2/3以上。國家“東海及臺灣海峽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浙江區域與“三屏一帶”中浙東近海海域帶范圍一致,該區域劃入海洋生態保護紅線面積約7467平方千米,占全省海洋生態保護紅線1/2以上。
2019年6月,浙江省自然資源廳會同省生態環境廳、省林業局,在“多規合一”“劃管結合”的總體思路下,堅持“保護優先、總體穩定、協調矛盾、統籌推進”基本原則,按照應劃盡劃、糾偏優化、規模穩定、分級管控的基本要求,以“省級指導、市縣為主”的組織方式全面推進生態保護紅線評估調整工作。
為此,浙江省按照《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技術指南(試行)》(以下簡稱《指南》),結合省域實際,科學分析全省資源稟賦與環境條件,針對陸域和海域分別開展了生態保護重要性評價工作。其中,陸域生態保護重要性評價包括生物多樣性維護、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等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重要性評價和水土流失等生態脆弱性評價,以及綜合形成的生態保護極重要區評價。
海域方面,浙江省優化大陸海岸線和無居民海島評價指標體系,從海域、大陸海岸線和無居民海島3個方面對海洋生態保護重要性進行評價,為海洋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提供依據。
浙江省是沿海省份中海島數量最多的省份,其中大部分為無居民海島。浙江省根據全省無居民海島生態保護重要性評價結果,綜合海島面積、海島離岸距離、開發利用現狀等定性分析結果,確定全省生態重要需優先納入生態保護紅線的無居民海島;同時,考慮海島與周邊海域生態系統的連通性與完整性,還將生態重要海島岸線及其周圍海域統一劃入生態保護紅線。
浙江省還創新研發了生態保護紅線審查質檢軟件,下發至各市、縣供自查自檢。該軟件能自動分析審查市、縣生態保護紅線生態保護極重要區、國家公益林、自然保護地等應劃區域劃入紅線比例,自動分析、判別生態保護紅線內人為活動區域調出情況。
為生態保護紅線實施監管
提供制度支撐
2022年12月,在《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關于加強生態保護紅線管理的通知(試行)》基礎上,浙江省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強生態保護紅線監管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是“三區三線”劃定后,首個由省政府印發實施的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工作規范性文件。
《意見》規定,涉及生態保護紅線用地用海用島項目,須開展建設項目不可避讓生態保護紅線論證。浙江省出臺了一系列具體實施細則,確保生態保護紅線內有限人為活動合規開展,確保建設項目合法性、合理性、科學性和可操作性。2023年1月,浙江省自然資源廳印發《關于做好生態保護紅線內有限人為活動建設項目論證工作的通知》;7月,印發《關于規范生態保護紅線內涉及用海用島審批的有限人為活動管理的通知》,具體規范了生態保護紅線內涉及用地、用海、用島審批和規劃許可的有限人為活動建設項目的組織論證、審核報備、日常監管等工作。同年4月,浙江省自然資源廳印發《關于“浙地智管”應用上線生態保護紅線內有限人為活動建設項目論證備案功能的通知》,強化這類項目的論證報備工作。
在《意見》指導下,浙江省以國土空間規劃為前提,統籌協調保護和利用。在加強國土空間規劃引導管控,對涉及生態保護紅線的專項規劃、詳細規劃提出引導行為和生態修復要求的基礎上,浙江省著力推行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控制生態綠色農業、礦產勘查開采、線性基礎設施修筑、交通穿行等活動強度,妥善處理歷史遺留和未來生態保護補償問題。
持續提升
生態保護紅線監管監測水平
在生態保護紅線監管機制方面,浙江省以管制為手段,規定生態資源保護利用規則、審批要求及其他有限人為活動的管理要求,明確符合縣級以上國土空間規劃線性基礎設施、原住居民和其他合法權益主體修筑生產生活設施、必要公共設施建設及維護等所對應的具體類型。
依托省域空間治理數字化平臺,浙江省研發了“浙江省國土空間規劃—生態保護紅線實施監測預警”平臺。平臺包含數字駕駛艙平臺、可視化大屏、監測后臺管理系統等模塊功能,通過對生態保護紅線圖斑的信息化集成、人為活動的智能化預警、審批結果的可視化表達、省市縣執法人員的統一化協調以及違法違規行為處置的閉環化管理,平臺不僅提升了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對生態空間的及時監測、預警和執法能力,還提高了地方生態保護紅線日常監管和對突發事件的快速響應能力。
在日常監測工作方面,針對陸域、海洋和無居民海島生態保護紅線,浙江省采用不同技術手段開展日常監測,并對監測結果開展分析評價。其中,針對陸域生態保護紅線,浙江利用年度國土變更調查數據,監測全省生態保護紅線內的土地利用結構;利用遙感變化監測技術,提取年度生態保護紅線內的地類變化圖斑,如林地轉化為公路及農村道路,耕地、林地、水域轉化為建設推填土等;開展疑似新增推填土、疑似新增建(構)筑物、疑似新增交通運輸用地等疑似新增人類活動類型分析,及時發現生態保護紅線內不規范的人為活動。
針對海洋生態保護紅線,浙江省利用遙感信息提取和現場采樣測量等方式,監測和評價生態保護紅線內的人類活動面積、海水環境質量、沉積物環境質量等;利用實地調查等方式,監測典型無居民海島重要生物物種保護率、海平面上升情況等,有效掌握全省生態保護紅線總體生態環境質量和生態保護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