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易農
欒川縣合峪鎮馬丟村村名來源頗為有趣,據合峪鎮有“民間故事專家”之稱的楊春江和老鄉周紅民介紹,相傳西漢末年,王莽攆劉秀時,劉秀逃到此處人困馬乏,只好就地歇息,而王莽追兵眼看就要捉到劉秀,劉秀驚慌上馬逃跑,匆忙間丟下一只鞋子,跑到數里之外下馬時,又丟下一只鞋子,所以就有了“上馬丟”“下馬丟”地名,兩個名字合起來就成了“馬丟村”。
深秋的一個上午,我們一行人從欒川縣城向東行駛34千米,來到馬丟村采風。
路隨山轉,平坦寬闊的柏油路于山中環繞。在路面上升到一處陡峭山坡時,突然又變得平坦,眼前儼然一片山間盆地。四周山巒起伏,天空碧藍,白云飄逸,山坡上散落著紅、黃、綠三色的樹葉,相互映襯,華麗無比。路邊石壁上,有金色和白色菊花熱烈綻放。古樸的農家院落,藍瓦白墻,玉米或掛在屋檐下,或晾曬在家門前,金燦燦黃澄澄,再加上房前屋后一片片紅彤彤的山茱萸和柿子樹上掛著的金黃柿子,勾勒出如詩如畫的風景,讓人迷戀。
突然,路邊樹林間傳來清脆的鳴叫聲,類似于鳥鳴,卻又難以猜測。同行的春江神秘地說:“等會兒,你就知道了,有人給你介紹!”
來到馬丟村村委,院落不大,干凈清幽,兩邊是二層樓房,院中紅旗飄蕩。馬丟村黨支部書記邢成衛告訴我們:“村支部是以前的小學改建成的,樓房也是洛陽市檢察院幫扶蓋成的。”
當介紹到最近幾年新興的林下經濟生態養殖時,邢成衛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我們興奮起來,叫聲清脆悅耳的雞又該是何等模樣呢?如此趣事,誘得我們快步走向養殖基地。
秋日的陽光燦爛明媚,空氣新鮮,又帶著縷縷芳香。我們看到,一片片土地被綠色的鐵網圍著,空地上栽種著樹干筆直的綠化樹木——血皮槭樹。陽光斑斑駁駁地灑下來,一只只白色、黑色或者金黃的半大小雞,在林間享受著舒適時光。有的追逐,有的曬太陽,有的則引吭高歌……那些雞個頭不大,身形俊美,羽毛泛著光澤,完全不是平日見到的那些雞的模樣。它們伸著脖,轉動腦袋,小眼睛滴溜溜地轉動,打量著我們。這里養雞規模大,數量多,雞鳴聲音之妙,讓人大開眼界。
邢成衛說:“這些雞是雪山草雞,產蛋率高,蛋的營養豐富,味道鮮美,銷路廣。如果吃雞肉喝雞湯,味道和營養價值也勝過本地土雞。”
為了發展養雞項目,村委班子四處考察選擇品種。經過多次對比,才選中了該品種。目前,存欄2萬余只,一年產蛋1.5萬余斤,再加上售賣活雞,一年可創收10余萬元,安排村里閑散勞動力參加勞動,每人每年也有2萬元的收入。
此時,山風陣陣,涼爽愜意。山坡上板栗樹隨風搖動,成熟的板栗落下來,“嘩啦啦”地響,敲動著我們的心,大家又藏身于板栗林間忙碌著撿拾板栗。一個小時后,我們每人竟撿拾五六斤之多。紅潤的板栗個大渾圓,十分討人喜歡。
在返回的路上,回想起在馬丟村的所見所聞,我不禁感慨道:“馬丟村有三趣:馬丟村村名來源之趣、山間秋日美景之趣、林下生態養雞之趣。”
聽得此言,同行者不禁鼓起掌來。那掌聲,就像秋天成熟的果子一樣,從枝頭落到了我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