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者 李 雪
編者按:中國式現代化共同富裕與馬克思主義的共同富裕理論一脈相承,是對馬克思主義視域下共同富裕理論的繼承與發展。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時指出:“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在2023 年召開的《第二十五屆全國社科院院長論壇——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會議上,時任湖北省社會科學院院長劉光遠教授探討了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中推進共同富裕的實現路徑。
本刊將劉光遠教授的發言以專題形式刊發,以饗讀者。
本刊: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推進共同富裕的實現路徑。
劉光遠:中國式現代化是有別于西方現代化道路的現代化,其初心與使命是帶領全國人民共同富裕,這不僅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中國式現代化本身所具有的重要特征。從中國共產黨所經歷的百年奮斗看,中國共產黨業已帶領全國人民在推動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取得了偉大的成績,當前我國面臨的主要社會問題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因此需要從如下幾個方面做出努力,進而推動共同富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
第一,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馬克思主義告訴我們,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在一切經濟活動中占據主導地位,因此要想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中推進共同富裕必須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中國經濟建設時指出,我們黨領導全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過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對于擺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前的發展不均衡、不充分等問題也只有通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通過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才能解決。
對此,首先應將創新作為第一動力,堅持培養創新型人才,完善創新人才培養機制,通過大力發展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完善現代化發展所需要的多層次人才,同時還應推動區域間、學科間交流合作,通過完善獎勵機制,激發人才的創新熱情。其次,進一步深化市場經濟改革,讓市場在資源調配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同時通過政府合理調控,推動經濟發展內循環,完善國內大市場,為經濟發展營造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最后,創建新的發展格局是在開放環境下推進的,因此要積極把握經濟全球化大趨勢,借助“一帶一路”發展契機,堅持實施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中堅持對外開放,通過優化布局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等措施,提高我國全球資源配置能力。
第二,加強收入結構調整,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
擴大中等收入群體,不僅關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也是未來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當前我國進入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階段,發展與壯大中等收入群體,不僅需要結合現階段的國情以及未來高質量社會發展目標對“中等收入群體”進行目標升級,還應從宏觀層面的“擴中”“促中”和“育中”,通過加強收入結構調整來“擴中”“穩中”,最終達到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
一方面,需要結合我國現階段的國情以及未來高質量社會發展目標對“中等收入群體”進行目標升級。在繼續保持經濟發展與整體收入的中高速增長的同時,設定不同的中等收入標準,讓處于不同層級水平的人群都有目標、有動力、有希望,最終邁向共同富裕。
另一方面,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繼續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堅持各種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加勞動者報酬,特別是一線勞動者報酬,著力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逐漸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比重,有效調節過高收入,堅決取締非法收入,促進共同富裕。
第三,加強法制建設,提升國家治理體系效能。
新時代進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需要將中國特色法制體系作為制度保障。需要進一步規范市場秩序,使市場在一定的規范約束下發揮基礎作用。當前在整個國家經濟中所表現出來的經濟金融化,一定程度對整個國民經濟與城市化發展產生了不良的后果,如表現在房地產行業中的資本無序擴張,在極大地改變了住房的消費屬性的同時也迫使經濟陷入了脫實向虛的被動局面。與此同時,近年來我國平臺經濟發展迅猛,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的地位與作用日趨顯著,毋庸置疑,平臺經濟有利于提高社會資源配置效率,推動技術和產業革命的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發展,總體表現出積極作用,但不可回避的是,依舊存在一些平臺企業發展不規范、市場監管體制不適宜等方面的問題。因此,需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從構筑國家競爭新優勢的戰略高度,促進公平競爭,加快推進反壟斷法、反不正當法的修訂與完善,明確規則、劃清底線、加強監管,讓市場回歸有序。
現代化國家治理體系的構建不僅依靠政府,還需將社會組織、市場主體等納入到公共政治領域中,通過多元化參與公開討論、協商等回應社會各方責權訴求,形成共識,同時進一步明確各自分工與職能。在此過程中,政府作為國家治理體系中的主導力量,需不斷自我提高治理水平,提升服務意識,創新治理手段,整體提高治理效能。
第四,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關注共同繁榮和公平正義。經濟現代化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首要條件。
長期以來中國現代化建設主要以工業化和城鎮化為主,伴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城鄉間、區域間發展的差異也在不斷擴大。《為什么說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一書中指出,“我國城鄉收入差距仍然顯著偏大,占全國收入差距的比重約27%。”與此同時,中國不同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差距也較大,其中最發達地區集中在珠三角、長三角地區,經濟最不發達地區主要集中在西部,據統計,中國百強縣絕大多數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這些地區的縣域經濟發展水平甚至超過西部地區的省會城市。由此可見,當前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問題已經成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共同富裕的重大阻礙。
因此,需將如何縮小城鄉差距、地區差距,實現農村以及西部經濟落后地區的現代化跨越式發展放置于共同富裕問題的首要位置。一是進一步完善地區間、城鄉間協調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的戰略布局,通過深入實施區域重大戰略、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充分發揮區域發展新機制作用,推動區域均衡發展,同時繼續鞏固脫貧攻堅所取得的偉大成果,使之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二是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通過新型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建設,對地區間、城鄉間的生產與消費進行合理化定位,資源實現優化配置,促進各地區發揮自身優勢,構建全國性互補型經濟發展格局。三是推進區域間要素一體化建設,充分發揮政府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打破制度性壁壘,增強人口與要素在地區間、城鄉間的自由流動。
本刊:實現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目標,中國式現代化同時也是推進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二者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中國共產黨帶領著全國人民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不斷進行著共同富裕的探索與實踐。黨的二十大迎來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開局之年,我們要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結合新時代新特點、國內外形勢審時度勢、銳意進取,不斷創新推進共同富裕的實現路徑,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