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中祥 李迪心
我國會計體系按核算、反映和監督的對象不同,分為兩類:一類是企業會計,主要核算、反映和監督社會生產過程中生產資金和流通領域的營運資金流動;一類是預算會計,主要核算、反映和監督社會再分配的預算資金流動。
為適應政府財政體制改革和政府職能的轉變,迫切需要政府會計改革。科學規范行政事業單位會計核算,提高政府會計信息質量,從2017 年起,財政部先后制定頒布了政府會計基本準則、具體準則、政府會計制度及配套規范,并于2019 年1 月1 日起施行政府會計制度。
1.政府會計改革是構建現代財政體系的關鍵。政府會計制度及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對于構建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的政府財務報告體系和構建適應財政管理需求的會計體系進行了明確闡述,為政府會計發展指明了方向和明確了目標。政府會計制度是現代財政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政府會計改革是構建現代財政體系的關鍵。政府會計改革之前,盡管對預算會計已多次修訂完善,但一直未能形成全面規范的標準體系,隨著國家預算管理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客觀上要求財政總預算會計和行政事業單位會計進行融合施行,以構建科學的一體化政府會計。在科學確立預算會計分類的基礎上,明確各類會計核算目標,依據政府經濟活動目標規范會計核算,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政府會計改革應以漸步構建科學、合理、統一的政府會計體系,形成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的政府財務管理體系, 以提高我國政府經濟管理水平, 促進國家治理能力。
2.政府會計改革是科學開展績效管理的前提。建立科學、合理的政府績效評價體系,促進和提高政府工作水平,形成事前有計劃、事中有標準、事后有評價。開展績效管理的核心是正確核算政府運轉成本及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匹配性。政府會計基本準則明確規定政府綜合財務報告中應包括反映各級政府整體財務狀況、運行情況和財政中長期可持續性的報告。政府運行成本分類界定和構成組成要素成為政府會計改革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 對我國政府體制改革產生深遠的影響, 對于合理評價財政預算績效起重要作用。改革前預算會計的核算采用收付實現制, 而經濟業務發生和以收付實現制為基礎的會計核算數據并非完全同步,無法全面、準確反映政府的財務狀況、運營情況和現金流量,社會公眾和外在監督機構難以對政府的績效開展有效評價和全面監督。所以,應進行政府會計改革,全面記錄和反映政府運轉成果和履職費用的匹配度,為政府績效評價提供科學支撐。
3.政府會計改革是防范財政風險的必要步驟。以收付實現制為基礎核算的政府運轉產生的現金收支, 財務報告僅能反映政府當期的現金流收支狀況,并未全面反映政府當期真實的財務收支和資產負債狀況,容易忽略財務風險。政府實際產生的債務, 未能如實反映在政府財務報告中,如根據收付實現制編制的報告進行決策,易造成決策失誤,導致政府財政風險。因此,加快政府會計改革,構建科學政府會計核算體系,全面、及時反映政府資產債務狀況,防范政府債務風險,提高政府債務風險防范能力,保證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
4.政府會計改革是提升政府會計質量的急切要求。政府會計改革之前,政府會計體系包含《政府總預算會計制度》《行政單位會計制度》《基本建設會計制度》《中小學會計制度》等分行業分類的會計制度。各類會計制度在會計科目設置、核算口徑、會計政策等并不統一,因此形成的財務報表結構不統一, 以此編制的政府財務報告無法全面、準確反映政府經濟運行情況。因此,必須統一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制度,構建統一、科學的政府會計制度體系, 促進政府會計核算的全面性、相關性和可比性,不僅滿足政府本身管理要求, 同時滿足社會公眾對政府管理信息透明的要求。
目前,財政部已先后頒布政府會計基本準則及投資、會計調整、負債、財務報表編制和列報、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合同等10 個具體準則;3 個政府會計準則解釋及相關補充規定的通知等準則制度和指南。隨著政府會計準則制度的不斷完善,我國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結合收付實現制為輔的科學政府會計體系逐步建立。政府會計改革不斷地深入進行, 必定會推動高校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的變化。
1.政府會計改革重新構建了政府會計核算模式,完善了財務報告體系,推動高校會計核算規范統一,增加高校財務管理的透明度。財政透明度是指“政府向公眾公開政府結構和職能、財政政策目標、公共部門賬戶和財政預測等信息的程度”。《準則》規定了雙功能、雙基礎、雙報告的政府會計核算模式。高校對納入預算管理的現金流進行“平行記賬”,運用平行的財務核算體系實現預算管理和財務管理兩種功能;根據“預算會計施行收付實現制、財務會計施行權責發生制”的兩種會計基礎進行財務核算;根據預算會計編制決算報告、根據財務會計編制財務報告, 形成雙報告, 及用“預算核對剩余和收入剩余區別調整表”反映財務會計和預算會計的內在關聯。改革后的政府會計準則、制度,科學創新的核算模式和財務報告體系能全面反映高校預算執行情況、財務運行狀況、辦學運轉等。其中核算與報告高校資產與負債是實現財務透明度的核心。政府會計系統通過核算與披露高校資產、負債與凈資產等相關信息,為政府部門、社會公眾及相關利益方全面理解高校資產狀況、負債、承諾以及承擔的社會責任的規模與結構等提供重要的信息,為正確評價高校的履責能力,以提高高校財務透明度,促進高校內控、風險監控、辦學決策水平,規范高校財務行為。
2.政府會計改革全面統一當前行政事業單位會計, 增強了高校財務報告的科學性。《政府會計制度》在政府事業單位全面實施, 政府行政機構及各行業的事業單位開展統一的會計準則和制度,消除會計行為差異性,統一會計核算。高校辦學過程中伴隨大量經濟活動,產生各類經濟事項,除去高等教育核心業務外,還有附屬單位,比如高校開辦的院校、醫院、中小學、科研機構等發生的經濟業務, 政府會計改革前的會計制度中附屬機構實施不同的行業類會計制度,不同的會計核算,形成不同的財務成果,無法全面納入高校財務報告中反映。政府會計改革以后徹底改變上述狀況,統一了高校附屬的各事業機構的會計核算口徑、編制的財務報告,提高了高校財務報告質量和反映范圍。
3. 政府會計改革融入管理會計功能,引入權責發生制,實施辦學成本核算,提升高校績效管理水平。高校收入來源多樣, 高校辦學成本核算及績效管理需要引入管理會計理念。政府會計改革前施行的高校會計制度, 僅對經營活動產生的收支按權責發生制要求核算, 其余辦學各項收支按收付實現制核算, 無法實現全面反映高校辦學成本。高校財務會計引入權責發生制, 根據經濟事項發生所屬會計期間、按收入和費用配比原則進行核算,使核算內容更加全面。例如引入折舊、預提及分攤等。高校辦學成本得到全面反映, 各項類別收支更為明確,給高校開展全面、準確的績效評價構建了基礎條件。
4. 將基建財務核算納入政府會計,使高校財務核算具全面性。改革前高校基建投資的獨立建賬、獨立核算,致使高校財務報告無法全面反映學校經濟事項。政府會計改革以后,基建業務不再單獨核算,納入財務統一核算,高校財務核算更具全面性。
政府會計改革深刻影響高校財務管理, 有利于客觀評價高校的財務政府和社會受托責任實現情況,滿足高校管理的需要,更新高校財務管理理念,使其財務管理更加科學合理, 高校會計核算更有效地進行,實現其會計目標,促進高校辦學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