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娜
2021 年4 月,中共中央頒布《中國共產黨普通高等學校基層組織工作條例》,明確提出高校要著力強化紀委監督執紀問責制度,通過提高財會監督效能為高校財經紀律的完善與監督體系的優化筑牢保障[1]。該文件的提出推動高校就財會監督的形式與內容展開新一輪創新探索。同年11 月,財政部印發的《會計改革與發展“十四五”規劃綱要》強調,要推動會計工作數字化轉型,實現信息技術對會計核算、管理流程的全面覆蓋[2]。隨著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興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財會監督逐漸轉向了全景化、全天候、實時在線模式,高校應當充分把握住由技術升級所引發的財會管理轉型趨勢,從數據安全、信息共享等視角出發,深入探討財務信息化建設與財會監督體系的融合機制。
當前國內高校管理層普遍對財務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不少高校對財務部門的理解仍停留于“報賬、收費的后勤服務部門”,認為財務工作的信息化改造就是將申報、繳費等傳統工作從現實場景轉移到網上。觀念的落后導致高校會計信息系統對內部權力的配置作用、對學校整體發展戰略的規劃功能得不到有效發揮。高校管理者自身的認知局限也導致面向財會監督的財務信息化建設難以享受到足夠的政策支持與資金投入。這進一步造成了高校各類活動經費下撥與使用的不規范與不合理,也間接導致校內相關部門無法在財務違規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作出有效處理。此外,國內大部分高校的財務部隸屬于后勤而非行政部門,這也從側面說明了高校管理層對財務管理行政功能的開發不重視,致使面向財會監督的財務信息化建設進程緩慢。
新形勢下,國內高校紛紛響應中央號召加快智慧校園建設步伐。但智慧化資源往往會優先分配到同學生學習、生活相關性更為密切的教學管理工作中,財務管理從中受惠較少,資源的不同步、不均衡引發了校內各職能部門間的信息孤島問題。財會監督體系的構建需要依托于高效的信息交流平臺,但由于高校各部門間信息流通不暢,財務信息化建設實際上經常由財務部門單獨推進,不僅加大了信息化建設本身的難度,也制約了財會監督的落實。此外,高校財務信息化建設投入經費有限、缺乏統一規劃,各部門囿于自身發展規劃的片面性很難在信息使用上形成有效“合力”。具體表現在兩方面:一是不同部門間的信息分析與儲存軟件不兼容,為數據共享增添了阻礙。二是各部門出于安全防護、評優競爭等目的將數據視作私有資源加以限制,數據共享的主觀意愿嚴重不足。
財務管理涵蓋了稅務管理、扶持資金申報、重大項目審批等重點工作內容,需要從政府部門獲取相關財政信息。但當前我國大部分省市的財政一體化系統并未實現與高校財務信息化系統互通互聯,致使高校因缺乏有效信息參考而出現財務決策滯后、執行效率低下等問題。在各地政府財政部門管理制度日漸精細、信息披露愈加嚴格的當下,無法及時從政府獲取有用資訊必然會降低高校財務工作的效率與創新能力。此外,發票驗真、票號查重、賬目信息記錄等會計核算活動是高校財務信息化管理的基礎工作,但當前政府稅務部門并未面向高校開放數據接口,許多高校為完善稅務管理只能從中介機構引入稅務數據。但第三方機構往往不是稅務數據的權威信息來源,高校很難保證所獲數據的真實性和有效性。此外,頻繁的數據交換不僅增加了高校的財務管理成本,也給數據安全埋下了隱患。
任何信息化技術均要基于特定的硬件設施,財務信息化系統也不例外。科學、先進的硬件平臺不僅能夠為財務信息化管理鋪設基礎運行環境,也能夠提升財務信息系統的安全指數,為系統的穩定、平臺功能的迭代升級保駕護航[3]。高校財務信息化硬件平臺的搭建應當以數據安全作為保證頂層設計與下沉治理理念相一致的標尺,在經費投入有限的前提下確定性價比較高的安全等級。
高校在建設信息化財務管理平臺時要嚴格遵守《信息安全等級保護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的要求對硬件載體展開深化設計。不僅防火墻、網閘等硬件安全設施的設置要符合相關規定,準入、審計系統中也要采用軟硬件結合的保護措施,將核心數據置于多層級防護之下。同時,高校財務部門應將核心終端及備份服務器安放在網閘與防火墻之間,確保核心同外部網絡環境相隔離。運行各類財務管理工作程序的終端必須通過網閘與核心服務器進行數據交換,外部系統不可直接對接核心服務器,但可以在通過前置防火墻的前提下訪問高校財務網絡應用系統。
要注重硬件的集成性,確保硬件的性能能夠滿足財務系統、安防程序等軟件的運行需求。要避免不同硬件分別購置于不同的廠商或品牌,因為一旦出現系統崩潰、安防失靈等問題,分別采購很難追責到某一具體的供應商。設備的選擇應當以《辦法》所指出的安全等級要求為標準,確保硬件設備在數據處理峰值處仍能游刃有余。為了避免返廠、返工拖慢財務信息化建設節奏,高校在規劃設計硬件平臺時應當組織財務工作者、計算機專業教師、網絡安全專員成立專項工作組,在充分考慮各類工作實際需求的前提下進行系統論證,最終制定最為科學的硬件集成供應方案。
在面向財會監督的財務信息化系統建設過程中,應當從硬件、軟件兩個層次搭建載體,前述硬件平臺的構建目的即為軟件提供運行基礎。軟件在應用過程中所面臨的不確定因素遠多于硬件,通信協議的合理性、新舊系統的兼容性、軟件功能與財務管理的適配性等均是需要考慮的問題。因此高校應當優化軟件配置,為財會監督的精準性、高效性提供技術支持。
高校應當圍繞“知己知彼、服務至上”的原則選擇財務軟件。所謂“知己”,即了解自身財務管理工作的實際需求,明晰本校的辦學原則、管理方式以及會計業務的開展模式,特別是要考慮到部分特化院系所獨有的業務,比如美術專業外出采風花費記錄、體育專業學生餐飲結構規劃等。同時要廣泛吸取其他高校的財務信息化建設思路,在不斷的學習與反思中明確自身財會監督體系的構建理路。所謂“知彼”,是指高校需要深入分析軟件的功能特性,確保軟件安全易用且具有較強的擴展性與穩定性。軟件選擇最重要的落腳點是“服務”,要明確軟件供應商的維護、修理以及售后服務水平。隨著新興信息技術的不斷涌現,財務管理對軟件的要求也逐漸提升,指向財會監督的財務信息化建設并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務,而是在迭代、試錯、輪循中不斷螺旋上升的過程,而供應商的后續服務能力正是決定軟體升級速率的關鍵性因素。可以圍繞以下兩個指標評價供應商的售后服務能力:一是看廠家的客戶數量與類別,觀察是否有同類型高校在使用該商家的軟件,據此判斷公司的技術能力。二是對正在使用廠家軟件的客戶展開調研,在交流中直觀地了解供應商的服務水平與軟件的使用體驗。
面向財會監督的財務信息化建設不能僅停留在軟硬件設備的堆砌上,而是要基于流程再造理論,將改造的目標鎖定在高校財務管理者與使用者的信息需求上,采用深度學習、決策模型、大數據等技術提高信息處理的效率與自動化水平,優化業務處理流程[4]。在財會監督工作中,監督部門在行使職能時,需要先將相關數據輸入財務信息化系統中,在信息處理規則的框架之內驅動決策模型。要嚴格按照使用者的層級權限調用相關數據,并輸出標準化源數據,為業務決策提供更多、更準的技術支持。以用戶需求為導向的財務流程再造有利于提升高校各類信息流通的速率,從而盤活信息流,為財會監督應用場景提供高質量、精準化的數據,推動財會監督體系深度嵌入到高校財務信息化系統架構中。
具體而言,高校財務流程再造應當分以下四個步驟進行:首先,開展流程再造的籌備工作,配強財務信息化團隊、強化硬件支持;其次,對原有財務流程進行試錯與反思,找出流程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再次,基于財務管理目標對流程展開漸進式改造;最后,進入到流程再造的全面實施環節,對新的財務流程進行深化設計,提升流程的規范化水平。財務流程的再造會打破原有的規定并拿走中層管理者的一部分權力,可能會激化主體間的矛盾。對此,需要明確,指向財會監督的財務流程再造并非財務部門內部的事務,高校管理層需要強化頂層設計,積極協調財務、業務、行政等部門間的權力從屬關系與責任分配,發揮各職能部門的協同作用,為財務流程再造打下堅實的組織基礎。
在財會監督與社會各類治理體系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促進財會監督提效增質成為國內各大高校財務管理部門關注的焦點。加快財務信息化建設是克服高校財會監督信息流通不暢、信息安全度不高等短板的有效手段,從目前的財會監督水平來看,國內高校財務信息化建設仍然任重而道遠。在日后的工作中,高校不僅要通過加大硬件投入強化信息賦能水平,也要充分吸收信息時代所催生的各類管理理念,抓實由技術革新所釋放的時代紅利,切實提升管理者的數字戰略規劃能力和財務工作者的數字分析、創新素養,以可視化、智能化的信息財務體系為財會監督提供運行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