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宇
近年來,我國采用積極的財稅政策對經濟周期進行逆向調節,通過減稅降費政策減輕企業負擔,激發企業活力,對經營步入困境的制造業企業就顯得尤其必要。企業負擔具體可分為政策性負擔、行政性負擔和社會性負擔。企業負擔減輕的表現方式很多,但主要體現在企業盈利能力的提高。因此,減稅降費政策對減輕企業負擔的影響效果,可以用企業的營業成本是否下降或凈利潤是否提高進行衡量。本文以許昌市的上市企業為調研對象進行探討。
自2019 年4 月1 日開始適用新增值稅稅率,其中制造業等行業增值稅稅率從16%降至13%。理論上,增值稅僅對增值額征稅,是一種價外稅,是應由最終購買者承擔稅負的流轉稅,并不直接反映在企業利潤表的“營業成本”科目中,增值稅對企業盈利不產生影響。在調研中發現,由于企業對上下游和消費者的議價能力的不同,由此帶來的買賣價差能夠對企業盈利產生較大的影響作用。
根據企業的議價能力,可分為以下四種類型企業:雙強型企業(對上、下游都有較強的議價能力)、雙弱型企業(對上、下游都有較弱的議價能力)、上強下弱型企業(對上游有較強的議價能力、對下游有較弱的議價能力)、上弱下強型企業(對上游有較弱的議價能力、對下游有較強的議價能力)。
首先,增值稅稅率下調對上下游均有較強議價能力的雙強型企業最為有利,理論上利潤能夠增長5.30%,代表企業為瑞貝卡和黃河旋風。瑞貝卡、黃河旋風作為全國發制品和金剛石模具的龍頭企業,對上、下游企業或消費者的議價都有較強的話語權,在含稅進項價格下降的同時,能夠保證產品含稅銷項價格與以前保持不變。其次,對下游議價能力較強,但對上游議價能力較弱的上弱下強型企業,理論上利潤可增長2.65%,在被調研企業中無樣本企業。再次,對上游議價能力較強,但對下游議價能力較弱的上強下弱型企業,理論上利潤無變化,代表企業為遠東傳動、許繼電氣、森源電氣。典型特征是,得益于增值稅稅率下調,含稅進項價格雖然下降,但同時應下游企業要求,含稅銷項價格也相應下降,企業利潤無變化。雖然企業盈利無變化,但增值稅稅率的下調,能夠使企業繳納增值稅的總額相應減少,相應改善企業現金流,使企業流動資金緊張的情況得到一定緩解。雖然企業受益有限,但企業產品的終端用戶或消費者將成為最終受益人,享受增值稅改革的紅利。最后,收益最差的是對上下游議價能力均較弱的雙弱型企業,理論上利潤下降2.65%,在被調研企業中無樣本企業。
增值稅附加稅是附加稅的一種,對應于增值稅,按照增值稅稅額的一定比例征收的稅,通常包括城建稅、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費附加等。增值稅稅率下調3%,會使增值稅附加稅相應減少。由于增值稅附加稅體現在企業財務報表利潤表中,因此,增值稅稅率下調通過增值稅附加稅的減少間接使所有企業受益,雖然金額較小,但確實減輕了企業負擔。對于上強下弱型企業、雙弱型企業,雖然無法獲得增值稅稅率下調的直接受益,但能獲得增值稅附加稅減少的間接受益。
2019 年5 月起,河南省基本養老保險單位繳費比例由19%下降至16%,下降3 個百分點。5 月份作為降低社保費率政策實施的首個征期,許昌市眾多企業減負明顯,僅一個月,新政策就降費2685.56 萬元,其中5 家樣本企業就降費214.04 萬元,降費金額占全市降費總量的7.97%。降低社保費率政策對企業減負的影響非常直接,對企業利潤增加有明顯作用。
總之,減稅降費政策確實起到了減輕企業負擔的作用,降費政策對企業減負作用直接明顯;減稅政策中,由于增值稅作為價外稅的性質和企業對上下游議價能力的差別,增值稅稅率下調對企業減負的直接影響呈現出不同的結果,但增值稅附加稅的減少能夠使所有企業受益。
一是增值稅稅率下調對制造業企業減負效果存在不均衡問題。從調研結論來看,雖然所有制造業企業通過增值稅附加稅的減少間接獲益,但由于企業議價能力的不同,增值稅稅率下調的直接獲益對象,僅限于雙強型企業和上弱下強型企業,上強下弱型企業收益保持不變,雙弱型企業收益略有下降,對這兩類企業來講,減負效果并不明顯。
二是減稅政策執行不到位問題影響企業減負效果。由于增值稅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共享比例為50:50,減稅政策將使地方財政收入減少,但“保工資、保運轉、保基本民生”等剛性支出必須保障,地方財政收支矛盾將逐漸顯現出來。由于不同地區存在地方財力的差異,減稅政策執行力度會出現區域不均衡的情況。在地方財力雄厚地區,減稅政策執行起來會比較順暢。但在地方財力薄弱地區,面對財政收支壓力,可能出現執行減稅政策的意愿不足問題,導致減稅降費政策執行不到位,影響企業減負效果。
一是將企業所得稅納入減稅范圍,解決企業減負效果不均衡問題。在調研中,鑒于增值稅稅率下調對企業減負效果存在不均衡問題,多家企業表達了在減稅政策中加入降低企業所得稅內容的訴求。在企業利潤表中可以看到,利潤總額減去所得稅費用就是凈利潤,企業凈利潤的變化與企業所得稅息息相關,因此,下調企業所得稅稅率,能使所有企業同等受益,能達到減稅政策普惠性的目的。從國際經驗來看,從2000 年至2018 年,OECD 國家的企業所得稅稅率一直呈下降趁勢,平均稅率從32.6%下降到23.9%,非G7、OECD 國家的平均稅率從30.3%下降到22.8%。目前,我國企業所得稅稅率為25%,相比OECD 國家的平均稅率23.9%仍有下調空間。OECD 國家的增值稅稅率在2016年后趨于穩定,各國稅收減免政策多數以所得稅減免為主要內容。所以,在減稅政策中加入企業所得稅減免內容是可行的舉措。
二是促進地方財政收支平衡,解決減稅降費政策執行不到位問題。首先,地方政府要以預算績效為導向調整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在保障好“保工資、保運轉、保基本民生”等剛性支出的前提下,合理設置預算績效目標,盤活財政存量資金,規范地方政府債務管理,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實現財政收支平衡,進而保障減稅降費政策的實施效果。其次,通過轉移支付,縮小不同地區間的財力差異,緩解地方財力薄弱地區的財政資金緊張問題,提高地方財力薄弱地區對減稅降費政策的執行意愿和執行力度。最后,地方政府要嚴格按照國務院減輕企業負擔部際聯席會議制訂的《2019 年全國減輕企業負擔工作實施方案》,加強督促檢查,推動惠企減負政策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