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友 于吉全
工程總承包是指從事工程總承包的企業按照與建設單位簽訂的合同,對工程項目的設計、采購、施工等實行全過程的承包,并對工程的質量、安全、工期和造價等全面負責的承包方式。
一是能夠顯著減輕發包人對工程進度、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壓力。根據EPC 工程總承包合同的精神,工程安全、質量責任主要由總承包商來承擔,發包人只提出工程項目建設的目標,在工程竣工驗收時嚴格把關,對建設過程的具體細節不過多參與,因此,發包人對工程質量、安全問題的責任較小。EPC總承包合同相當于給發包人筑起了一道防火墻,承包商承擔了設計、采購、施工的全部責任,即是所謂的單一責任,總承包人是EPC 總承包項目的第一責任人,極大地減輕建設單位工作量和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壓力。
二是能夠提高項目實施的效率,縮短工期。在EPC 項目前期階段,總承包商在中標后,會立即進行項目詳細設計以滿足發包人的要求,綜合考慮設計和施工的銜接問題,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和進度計劃。因此,在項目施工過程中,承包商不用花費更多的時間去理解設計意圖,只需在制定的設計方向上提前做好材料采購計劃,穩妥有序地開展施工工作,較好地提高了項目建造過程中各個環節的效率。相較于傳統模式,具有從總體上縮短工程建設周期的優勢。
三是能夠調動承包方的主觀能動性,合理調配使用資金。由于作為發包方的建設單位對項目的介入程度較低,總承包商所擁有的權利較多,靈活性也較大,相對于傳統模式能夠更好地調動其主觀能動性,發揮其自身技術、人力等方面的優勢。在項目的工程進度、質量管理、成本費用等方面控制上也握有主動權,能夠更加合理地調配使用資金,體現資源導向作用,確保工程有序開展。
實施跟蹤審計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應當根據EPC 工程總承包特點,做到抓大放小、重點突出。筆者結合工作實踐和理論研究,認為應當重點關注以下幾方面內容。
EPC 總承包模式下,往往是依據初步設計概算作為投資控制進行招投標,最終確定總承包價格,如果初步設計深度不夠,造成概算不真實、不規范,與實際市場價格差距較大,那么必將造成整個工程項目成本的增加,給投資效益帶來較大影響。跟蹤審計應重點對可研報告及估算,項目初步設計的相關文件和編制單位的資質等情況進行全面審計。以審計有效性、全面性、周密性、經濟性為基礎,從項目的規模、結構、選材等多方面入手,對項目的設計深度、廣度進行周密細致的分析,審計初步設計及概算是否合規,是否可以為EPC 招投標和總報價款提供準確依據。
合同是EPC 總承包項目全過程的綱領性文件,是編制施工方案、確定簽證變更、組織竣工驗收和價款結算的依據,項目業主方應當在合同中附加詳細的技術規格書,具體明確項目的施工要求、范圍、標準以及規格技術等。跟蹤審計應重點對總承包合同的合理性、周密性等進行嚴格核對,審計總承包合同是否遵循了固定業主風險的原則,是否包含初步設計的全部內容,是否對工程質量、設備材料規格型號等作出明確約定,是否存在含糊不清、漏項缺項,為承包商增加設計變更、降低施工質量、使用低端產品等留下借口。
EPC 總承包模式具有設計質量、施工質量難以保證的“先天不足”。由于總承包單位對設計、施工、采購等環節“一肩挑”,一般都會采取邊設計邊施工,降低設計保險系統,壓縮施工工期等方法進行項目管理,合理地運用這些方法是保障實現工期目標、降低工程成本的必要手段,但在利益驅動下,承包商可能會以犧牲工程質量來換取進度的加快和成本的降低。跟蹤審計應加大對工程質量的監督力度,對隱蔽工程驗收記錄一一進行核對,尤其是質量監督部門指出的問題,要緊盯整改落實結果,必要時可以對已覆蓋的部位進行破壞性檢驗。另外,還應加大對承包商采購材料設備數量、質量、價格等方面的監督力度,檢查其出廠合格證、購買時間、購買地點,審核材料設備數量的真實性、質量的合格性、價格的合理性,防止“以次充好”“以假亂真”現象發生。
EPC 總承包模式下,總承包方與設計方隸屬于同一單位,可能存在通過修正施工圖設計的方式,使施工圖設計與初步設計在工藝方面、工程量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以達到增加工程變更的目的,這些差異一部分可能是合理的優化,但是在利益的驅動下可能存在主觀的、刻意的調整,甚至是弄虛作假。跟蹤審計應充分了解工程現地狀況、變更簽證發生的原因,對變更簽證的真實性、必要性進行重點核實,與項目合同、工程量清單等進行逐條對照,審核是否違反合同或相關法律法規,是否存在重復建設、違規操作等情況。
跟蹤審計深度介入到EPC 工程項目的各個環節,發現的問題涉及到各方的利益,審計的結果要想得到各方的認可,離不開法律法規的支持。當前階段,我國的法律法規更多是針對傳統承包模式下的工程項目制定的,對勘察、設計、施工、監理、招投標、竣工驗收等環節規定的較多,但對EPC 總承包卻缺乏相應的規定,致使審計機構開展跟蹤審計時對實施依據、發現問題的定性、爭議糾紛的解決、整改意見的提出等都缺乏法理依據,容易產生糾紛。
EPC 模式下開展跟蹤審計涉及到項目的全過程,審計人員既要對工程造價進行審計,也要對工程項目的真實性、合法性、效益性進行監督和評價。在審計人員責任不明晰的情況下,很容易導致審計人員的定位和項目管理人員、監理機構的職責出現重疊或者空白,造成管理上的越位或缺位。比如,在現場簽證時,施工方有時會征求審計人員的意見,在隱蔽工程驗收中,尋求審計人員簽字同意,這就會導致審計人員參與到項目管理之中,偏離審計職責,損害獨立性。
當前,審計機構人員組成更多的是以財務和工程造價方面的人員為主,EPC 模式下進行跟蹤審計需要審計人員在此基礎上,還要對工程建設管理、工程設計、法務知識等方面具有一定基礎,不同類型的工程項目又涉及到土建、裝飾裝修、安裝、園林綠化等多種專業。部分審計人員專業能力離完成跟蹤審計任務要求還有一定差距,從行業現狀來看,復合型的審計人才比較缺乏,這在一定方面也限制了跟蹤審計的效果。
對EPC 總承包項目進行跟蹤審計能夠及時發現問題,管控項目風險,督促相關單位及時進行整改。但在實際開展時,審計人員更多地關注審計過程而忽視問題的整改,有“重審計、輕整改”的現象,未能將跟蹤審計與問題整改有機地串聯成閉合回路。部分總承包單位對審計提出的問題也不夠重視,有的雖然形式上給與整改承諾,實際上對整改敷衍了事,更有甚者進行虛假整改或者不整改,導致審計成效降低。
在整個EPC 工程項目審計過程中,規章制度的制定與實施是保證工作能夠高質量、高效率完成的前提,也是實現跟蹤審計目標的根本保證。一是要在國家層面推動EPC 總承包模式審計相關立法工作,完善法規體系,從法律上給與法理支撐。二是在行業層面進行跟蹤審計探索,匯總相關問題和建議,制定實施細則,明確跟蹤審計的標準、程序、范圍、內容,使跟蹤審計工作更加規范和科學,更好地運用于EPC 項目之中。三是在個別項目合同中明確跟蹤審計方式,使甲乙雙方理解審計要求,明確各自責任,重視跟蹤審計的作用。
不同于項目監理和工程管理方,審計的職能更多定位于監督、服務、防范與評價。首先,要在法律法規框架下,在合同內容中對審計工作介入時間、涵蓋范圍、介入深度進行明確約定,保證審計的獨立性。其次,要注重發揮審計的創造價值。在審計時要將關口前移,在設計或者決策階段介入項目之中,整合相關資源,緊盯對工程項目具有重大影響的關鍵環節,扭住風險開關,深入到項目現場,運用互聯網、信息化技術等方式,拓寬審計路徑,提出具有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增加審計價值。同時,要嚴格遵守審計的職能定位要求,做到不越位、不缺位。
審計人員是審計工作的實施者,能力素質的高低對審計結果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即使制定了完善的審計制度、科學的審計流程、有效的監督機制,沒有高素質的人才隊伍,也無法發揮出跟蹤審計的作用。因此,需要建強審計隊伍,提高審計能力。具體來說,一方面可以通過業務培訓、經驗交流、案例講解等方式傳授審計方法,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審計人員能夠接觸和了解更多審計專業知識,積累審計經驗。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服務外包、聯合審計等方式,引進專業力量,優化審計人員組成,不僅局限于財務、造價人員,可以將懂工程、會管理的復合人才等納入審計隊伍,充實審計力量,建強審計隊伍。
審而不改,等于未審,要注重對審計結果的運用,做好審計工作的下篇文章。建立跟蹤檢查機制是打破被審計單位“屢審屢犯”惡性循壞的重要手段,對審計中發現的總承包商問題要建立臺賬,歸納整理為“已整改”“待整改”“無法整改”三大類,進行“掛銷號”式動態管理,對違約失信行為進行定期抄告,建立“黑名單”“失信庫”,讓總承包企業一處失信、處處受限,促使總承包企業規范履約、誠實守信。加大對審計整改的督促力度,采取定期對整改情況進行“回頭看”,審計回訪等方式,實現對審計整改情況的動態跟蹤檢查目的,確保整改工作落實落地,構建審計閉合回路機制。
工程建設項目采用EPC 總承包模式已經成為行業發展趨勢,該模式下具有總承包商權力大,責任重的特點,選擇跟蹤審計的方式相較于傳統的事后審計模式能夠更好地對項目進行監督和管理。本文通過跟蹤審計的方式,對審計的重點內容、審計中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對策進行探究,以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