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 浩 張晉晉
隨著全球變暖問題的凸顯,減少碳排放、實現碳中和已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山西是能源大省、資源大省,其中以煤炭資源最為豐富,全省境內98%的煤炭資源集中分布于大同、寧武、河東、西山、霍西、沁水六大煤田,山西22 個城市中有15個城市分布于六大煤田的覆蓋區域內;11 個地級市中,除太原外均為資源型城市;11 個縣級市中,古交、霍州、孝義3 個為資源型城市。2020 年,山西省能源礦產主要包括煤炭、煤層氣和天然氣,其中煤炭儲量507.25 億噸,占全國的31.26%;煤層氣儲量2935.67 億m3,占全國的88.5%,均位居全國第一;天然氣儲量1402.04 億m3,占全國的2.2%。2020 年,全國一次能源生產總量為40.8 億噸標準煤,其中原煤占67.6%;而山西一次能源生產總量為7.5 億噸標準煤,其中原煤占96.8%。2000—2020 年,山西省能源消費總量總體呈現上升趨勢,由2000 年的6727.70 萬噸標準煤增長到2020 年的20980.55 萬噸標準煤;山西省人均能源消費量從2.07 噸標準煤增長到6.01 噸標準煤,人均能源消費量增長趨勢與能源消費總量增長趨勢基本趨同;而同期全國人均能源消費量從1.16 噸標準煤增長到3.53 噸標準煤。山西人均能源消費量遠大于全國人均能源消費水平,說明山西以高耗能為主,在水電、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的開發利用上還有很大的空間。針對山西省碳減排的艱巨任務和挑戰,應當通過完善政策保障、深入推進能源革命、加強科技創新、夯實生態系統碳匯能力,推動“雙碳”目標的實現。
建立山西省碳排放核算體系,明確各行業和企業的排放指標和減排目標(山西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2021)。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和數據分析手段,建立全面監測、核算和分析山西省各大重點領域的碳排放情況的綜合管理平臺,實時監測和跟蹤碳排放量的變化,并根據預警系統提前采取相應的減排措施。同時,建立碳排放核算與跟蹤預警體系框架,全面評估山西省碳排放情況,為制定減排政策和管理措施提供科學依據,真正實現碳排放的綜合管理和控制。
盡快出臺相關重點領域及行業“雙碳”政策的實施方案和支撐保障措施(智慧,牛迪凡,2021)。加強綠色發展的標準制定,引入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的指標體系,確保各行業各企業在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中承擔相應的責任。同時,建立健全綠色低碳產業發展指導綱要,推動各行業加快轉型升級,促進綠色技術和清潔能源的廣泛應用。此外,還需加強與全國相關法律法規的銜接,形成一套完整的綠色發展法律體系,為碳達峰、碳中和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加大財政對綠色低碳產業發展、技術研發等支持力度(肖金成,魏孟舉,劉釗,2021)。全力滿足重點領域綠色金融需求,加大對環保項目和可再生能源領域的金融支持力度。通過加強政策引導、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以及優化金融監管,積極推動綠色金融的發展,為山西省碳減排提供充足的資金保障。此外,還應建立起綠色金融評估和認證體系,加強對資金使用效率和環保效益的評估,確保資金的有效利用。
支持煤炭分質分級梯級利用,加快煤炭向高端、高固碳率產品發展。推動煤電清潔低碳發展,統籌煤電發展和保供調峰。加強煤電清潔技術研發和應用,促進煤電產業綠色轉型升級。優化煤電裝備結構,提高發電效率,減少污染物排放,實現煤電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采用先進的超低排放技術,對煤電廠進行升級改造,大幅降低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氣體的排放量。同時,引進高效燃煤發電技術,提高煤電發電效率,進一步降低煤炭資源的消耗。通過推動煤電產業的綠色發展,實現清潔能源替代,減少對環境的損害,推動可持續發展的新動能。
發揮山西省新能源資源較為豐富優勢,加大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開發(智慧,牛迪凡,2021)。同時,加大投資力度,推動清潔能源技術的研發和創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通過建設更多的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站點,降低對傳統能源的依賴,實現能源結構的轉型升級。此外,加強對生物質能的利用,促進生物質能的發展,實現能源的可持續利用和保護生態環境的雙贏目標。通過積極推進清潔能源替代,山西省將不斷提高能源結構的綠色化水平,為全國能源轉型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減少重點行業和領域的污染和碳排放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需要繼續加強對高污染、高碳排放行業的監管力度,并實施減少污染和碳排放的措施,包括淘汰落后產能、嚴格控制新增產能、優化過剩產能、盤活存量產能和區分增量產能等措施,以推動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給傳統供給企業一定的過渡時間和穩定預期,幫助其逐步適應新的生產和市場需求。
提升綠色低碳科技創新能力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加大對綠色低碳科技創新的投入,鼓勵企業加強研發,推動技術與產業的深度融合。加強國際間的科技合作,吸引國際科研人才,共同攻克關鍵技術難題。通過科技創新,我們將能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動綠色能源發展,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碳減排的雙贏局面。具體來說,科技創新將帶來更高效的能源生產和使用方式,通過智能電網、能源儲存技術以及清潔能源開發等手段,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推動碳達峰碳中和技術的應用基礎研究也是至關重要的。加大對于碳捕集、碳儲存和碳利用等領域的研究投入,不斷尋求創新技術和解決方案。這樣才能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供更堅實的科學基礎和技術支持。同時,還需要加大對清潔能源和低碳技術的研發投入,推動綠色產業的發展,促進經濟轉型和可持續發展。只有通過科技創新和綠色發展,才能真正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通過加大投入和支持綠色低碳技術的研發,促進其在各個領域的應用。政府可以制定相應的政策和法規,鼓勵企業和科研機構加強合作,共同推動綠色低碳技術的創新和應用。加強國際合作,與其他國家共享綠色低碳技術的研發成果,實現全球綠色低碳發展的目標。實施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探索創建省級零碳產業創新區,開展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全流程、集成化、規模化示范項目。
生態系統的固碳功能對中和碳排放貢獻較大(智慧,牛迪凡,2021)。加強對森林、濕地、草地等生態系統的保護與恢復,促進植被生長和生物多樣性的增加,從而增加生態系統的碳儲存能力。加強土壤質量的改善,通過合理的農田管理和耕作措施,提高土壤有機質的含量,促進土壤固碳。加強水域生態系統的保護與治理,提高水體的富營養化處理效果,防止水體中的溶解有機碳釋放到大氣中。所有這些措施將有助于鞏固生態系統的固碳作用,進一步夯實生態系統的碳匯能力。
加強植被保護和恢復工作,通過大規模植樹造林和森林管理來增加森林的面積和密度,提高森林的碳儲存能力。同時,加強濕地保護,促進濕地生態系統的恢復和建設,增加濕地的碳匯儲存能力。加強草地生態系統的保護和恢復工作,通過改善草地的管理和養護,增加草地的碳儲存能力,提升生態系統的碳匯增量。此外,要加強土地管理和農業發展,通過科學合理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利用規劃,減少土壤的碳排放,并提高土壤的碳儲存能力。
要推進農業農村減排固碳,首先,加強土壤管理和養殖業的改造。在土壤管理方面,推廣科學的耕作方式,加大有機肥料和生物肥料的使用量,提高農田的肥力和固碳能力。在養殖業方面,推行集約化養殖,減少養殖規模和密度,確保養殖環境的衛生和可持續性發展。其次,積極推廣農田水利和農村沼氣等項目,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并為農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條件。最后,政府應加強對農業農村減排固碳的政策支持和經濟激勵,鼓勵農民主動參與減排行動,共同推動農業農村的低碳發展。同時,加大農村環境整治力度,推進農村垃圾分類和無害化處理工作。加強農村環境監測和風險評估,建立完善的監管機制,確保農村環境污染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推動構建省、市、縣三級一體的林草生態綜合監測評價體系,開展森林、草原、濕地、土壤、巖溶等碳匯本底調查、碳儲量評估、潛力分析。并開展經濟林種、草地恢復與生態修復,推動生態系統恢復并提高碳匯能力。積極引導農民參與生態公益林、濕地保護等項目,加大生態補償力度,強化生態系統保護與碳匯能力提升的政策支持。
推動企業積極參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鼓勵更多的行業參與碳排放權交易,拓寬碳市場的交易主體,豐富碳市場的交易品種,充分發揮碳排放權市場對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作用。政府應積極出臺相關政策和措施,鼓勵企業積極參與碳排放權交易,包括完善碳排放權分配機制,提高碳定價的透明度和穩定性,進一步減少企業的碳排放量,推動碳市場的健康發展。
加強市場監管,建立健全的監管體系,規范市場交易行為,保證交易的公平、公正和透明。同時,加強對市場參與者的監督和懲罰機制,防止市場操縱和不當行為的發生。此外,還需要加強對市場交易的透明度和公正性監管,確保市場秩序的良好運行。同時,加大對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加強行政執法,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建立一個健康、穩定、公平的市場環境,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加強碳排放權市場信息披露,及時公布市場動態和交易結果,為市場參與者和公眾提供充分的信息,增強市場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同時,鼓勵公眾積極參與碳排放權市場的監督和評估工作,設立專門的監督機構,并組織定期的公眾聽證會,讓公眾發表自己的意見和建議。
作為我國重要的能源基地,山西在保障國家能源供應和能源安全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長期以來,由于資源稟賦、戰略定位的原因,山西一直都存在“一煤獨大”的問題,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艱巨、差距較大,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立足山西實際,以強有力的政策體系作為支撐,深入推進能源革命,加大科研投入,以科技創新推動技術的進步,開發更多的清潔能源技術,增強生態系統碳匯能力建設,積極參與碳排放權市場交易,積極引導、助推山西省“雙碳”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