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魁 尹鏡涵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了勞動教育對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意義,從宏觀角度指出了構建全方位教育體系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來學校教育的發展前景。對此,應該立足于“大思政”的整體布局,多方調整現存問題,打造全方位、多角度的育人體系,加強勞動教育的時效性。勞動與德育本就是相輔相成的關系,處在當前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背景下,網絡中充斥著眾多的不良信息,此時學校更應加強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引領學生朝向積極、正向的方向邁進,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逐步培養學生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完善德育教育體系,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當前處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國家若想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牢牢處于優勢地位,需要不斷提升生產與研發的創新能力。在當前的國際形勢中,中國的發展存在的機遇與挑戰,若想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應該不斷提高我國的科技創新創造能力,建設創新型的國家。而高素質、高水平的創新型人才是這一過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為向國家輸送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基地,高職院校必須承擔起責任,響應國家對于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需求,通過勞動教育中德育思想的滲透,逐步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勞動觀念。尤其在競爭日益加劇的今天,對于大學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職院校更應該與時俱進,加強對學生勞動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展開創造性的勞動,具備一定的抵御外界風險的心態和能力,為國家的未來發展培養一批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
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人才培養工作提出“六個下功夫”,為高職院校立德樹人工作的落實提供了方向。在新時代的背景下,社會更需要高素質的人才,高職院校應該承擔此責任,提高對于學生日常開展勞動教育工作的重視程度,立足于實際,找到針對性的勞動教育開設方式,落實各環節的細節,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對于學生展開勞動教育的目的是啟迪學生智慧、幫助學生強身健體、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對此,高職院校應該積極探索德勞結合的教育方式,協同推進對學生勞動精神的培養,讓學生在參與各項勞動活動的過程中樹立勞動最光榮的理念,通過日常行為的滲透,潛移默化中強化學生的思想精神,筑牢立德樹人的育人理念[1]。
當前高職院校的思政課程主要有三門: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形勢與政策。綜合三門思政課程而言,書籍內容對于勞動教育的涉獵較少,可能導致教師對于勞動教育工作的重視不足,并未認識到勞動教育在新時代教育中的重要性,無法實現德育教育與勞動教育的真正融合,導致思政課程對于學生的教育深度不夠,缺乏對勞動教育觀念等內容向學生的滲透,給德勞融合視角下勞動教育工作的開展落實造成了阻礙。
高職院校的實踐活動涉獵范圍較為廣泛,包括思政理論、社會實踐等多方面內容。但是當前部分學校勞動教育的開展追求形式,只是按照要求完成活動舉辦,追求表面數據。部分高校理論教學只是從教材中的基礎概念出發,引進一些時事熱點問題,簡單完成課堂內容的教學,并未將課程真正上升到提升學生思想水平的認知[2]。在實踐課程中,一般由教師帶領,之后交由學生小組討論?;顒有问搅鞒袒瘒乐兀⑽醋龅秸嬲S富學生的勞動生活。在開展志愿類勞動服務的過程中,只是在學生完成后為其頒發志愿者證書,而忽視了在此過程中對學生展開的勞動教育,未能聚焦于學生在志愿類活動中勞動能力的提升以及勞動精神的傳承,缺乏勞動教育的規劃,造成志愿活動流于形式,無法將實踐活動與勞動教育理念相融合,勞動精神方面的滲透有所欠缺。
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互聯網興起,各類智能化產品層出不窮,新時代大學生大多都在享受智能產品帶來的便捷,逐漸養成了好逸惡勞的壞習慣,對于日常生活中的勞動有所忽視。據調查,部分大學生沉迷于電子設備,在智能領域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忽視了勞動對其成長的意義。而教育者只是注重學生成績的提升,對于勞動教育同樣有所忽視。這些問題共同導致了學生對勞動活動興趣缺失的現象,對于勞動容易產生抵觸心理。
教師作為對學生開展德育與勞動教育融合的直接引導者,其自身的專業化程度以及素質水平直接影響著教育的結果。為國家的建設培養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首先應該加強對院校師資團隊的建設,提升師資隊伍整體的勞動教育水平[3]。對于部分教師存在的素質較低的問題,學校應該對教師展開全面的勞動教育培訓,從德育與勞動教育相融合教學的目的、內涵與價值等角度出發,開展多元化的培訓工作,使得教師真正認識到德勞融合在當前時代教育的意義,不斷提升教師隊伍的綜合素養,為校內德勞融合工作的落實提供基本的支撐。其次,學校可以立足于自身的實際情況,聘請專業化的勞動教育人才,優化校內思政教育師資結構,在日常做好教師的榜樣工作,在與學生的日常交流溝通中不斷傳遞給學生正向、積極的勞動觀念。最后,學??梢云刚垖<议_設講座,完善教師頭腦中的勞動教育意義與價值,切實提升教師的綜合素養。此外,教師的課堂教學工作本身就是勞動,教師更應該以身作則,充分發揮自身的帶頭作用,無形中傳遞給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念,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與品質,落實學校立德樹人的育人理念。
高職院校內開設思政課程在于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這也是學校對學生展開勞動教育的基本理論支撐。近年來,隨著各國家競爭的日益激烈,國家對于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社會對于勞動教育對學生發展重要程度的關注度隨之升高,高職院校也在立足于自身學校實際,分析自身開展勞動教育工作過程中存在的缺陷,革新勞動教育模式,打造德勞結合的課程體系,注重對學生正確勞動價值觀念的培養。首先,高職院校可以開展多樣化的勞動教育活動,鼓勵學生全員參與,逐步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勞動態度,通過設置獎勵或者與集體榮譽相關活動的開展,培養學生對勞動的情感。具體要求院校立足于實際,在課堂教學內容的設計中融入勞動教育的內容。例如,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中貫穿“工匠精神”,引導學生體味實現中國夢的真諦,將愛國主義情懷扎根在學生的心中[4]。同時,思政學科課堂教學的開展可以聘請專門的德勞融合教育專家,邀請大國工匠共同參與課程的設計,通過“大國工匠走進校園”的主題活動,將抽象化的教育理念以實踐的方式向學生呈現,切實提升學校德勞融合教育的效果,滿足未來學生的就業需求。
良好氛圍的創設可以在潛移默化中給學生熏陶,使得學生適應勞動,養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念,增強學生對勞動的認同感。一是,定期開展創新創業的活動,聘請專業的創新創業指導老師,幫助學生解決對創新創業活動存在的誤區,拉近創新創業與學生間的距離,通過親身的參與激發學生的勞動熱情,營造校園良好的勞動氛圍。二是,高職院校可以借助當前先進的信息技術,利用微博、抖音等平臺,宣揚勞動精神,播放大國工匠的視頻,大力推崇勞動最光榮的理念。三是,將勞動教育與校園的文化建設相融合,例如在教師內張貼與勞動光榮相關的事跡與標語、對于班級內熱愛勞動的同學進行表揚、將每位學生勞動的事跡貼在墻上,使得學生在勞動光榮的氛圍中得到熏陶。此外,學??梢越柚嗝襟w平臺,為學生播放有關大國工匠的視頻,通過直觀的視覺沖擊,使得學生耳濡目染勞動教育。四是,聘請大國工匠走進校園,拉近勞動光榮模范與學生的距離,增強學生勞動熱情的意識,并引導學生要艱苦奮斗、積極進取,之后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貢獻一份屬于自己的力量。
輔導員與各任課教師是對學生展開教育活動的直接引導者,為切實提升輔導員教師隊伍的職業化建設,教育部出臺的《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為輔導員工作的開展指明了方向,強調對學生的日常管理也是輔導員老師的工作。學生的日常事務中勞動教育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規范學生日常行為、培養學生良好精神的主要渠道。高職院校的輔導員可以從學生的日常行為出發展開針對性的勞動教育,多角度強化學生對勞動的認知。例如,對于宿舍衛生,可以長期舉辦文明宿舍評選活動,以此督促學生完成清潔任務。在班級勞動文化的建設中,鼓勵學生在課間完成擦黑板、調整座椅等勞動,為下節課整潔的環境做出一份貢獻,同時減輕保潔員的壓力,在長期的勞動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勞動習慣,使得學生從被動的勞動轉化為主觀的開展勞動,將勞動最光榮的理念扎根在學生的心中[5]。
要使勞動教育真正得到實施,就必須把它納入到教學計劃中,并不斷地改進課程體系,建立評估標準。對此,高職院校應該積極響應政策要求,對學校制定的勞動教育評估指標進行了適當的調整,強化教學規劃中的實踐活動。同時,在實踐操作過程中,也要針對實踐操作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加以總結與修正,使其更接近于現實。學??梢愿鶕壳霸趯W校勞動教育中所存在的問題,將其列成表,然后通過討論、調研等方式,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進行改善。例如舉辦家用電器維修、禮儀宣傳等活動,豐富的形式可以吸引不同院系的學生,提高學生對活動的參與熱情。
勞動教育現階段已經成為高職院校教學中的基本組成部分,但其發展仍面臨著重大的挑戰。時代發展在不斷豐富著勞動教育的內涵,將勞動與德育教育相融合,要求學校從實際出發,轉變傳統的勞動教育理念,積極響應立德樹人的育人理念,針對性地對學生展開勞動教育,落實對學生的勞動教育工作,并逐步培養學生的勞動精神,使愛國意識深深扎根在學生的心中。高職院校作為向社會輸送人才的基地,承擔起這一重任,只有推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出符合時代發展需求的學生,才能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合格的建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