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茹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思想政治理論課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為解決新時代如何更好地推進“大思政課”建設提供了行動指南。“善用大思政課”的重要論斷之所以“大”,在于其強調擴充了貼近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拓寬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基于思想政治課的價值定位和“上好思政課”的必然要求,理解“大思政課”,就是要回歸“社會母體”審視思政課,從思政課與社會之間的生態聯系優化思政課建設。
思想政治課是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大思政課”的價值內涵與新時代思想政治課程改革理念一脈相通。高中思想政治課作為“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的重要橋梁,深刻理解“大思政課”,是順應課程改革的新要求。正確把握新時代思想政治課教學改革方向和著力點,有利于努力闖過課程改革“深水區”向縱深推進。以“大思政課”理念為指引,因勢而新,重視大概念教學,實現學科知識、學科思維和學科情境的辯證統一,為思想政治課程建設提供更開闊的視角。
“大思政課”就是在培養人才的目標層面彰顯核心素養新的理念?!镀胀ǜ咧兴枷胝握n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將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概括為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四部分。從實踐意義上提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并不是四部分素養成分簡單疊加,而是需要若干素養成分凝聚成有機整體,這必然要求“大思政課”理念發揮引領和統攝作用。善用“大思政課”,充分發揮思政課獨有的教育價值,深刻把握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的本質要義,助推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促進素質教育發展。
思想政治課在新時代德育任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實質上,“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三全育人”“課程思政”“同向同行”等重要論述都與“大思政課”理念密切相關,但側重點又有所不同。新時代要實現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培育時代新人,就必然要求聚焦“大思政課”的引領性作用,充分利用好一切社會力量和社會資源,把握“大思政課”的價值內涵,推動構建思政課教學新形態,進一步促進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適應新時代人才培養需求。
如何上好思政課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當前,思政課教學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困境,辯證分析“大思政課”視域下思想政治課教學的難為之困并積極應對,是有效提升教學效果的重要前提。
澆花澆根,育人育心,辦好思政課關鍵在教師。思政課教師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專業人員,在教育教學中除了要傳遞文化知識,更重要的還要滋養學生的心靈。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對思政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素質要求。一是部分思想政治課教師的高考應試教育理念仍根深蒂固,忽視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易導致失去學科魅力;二是思想政治課教師的學科視野還不夠開闊,創新性和研究性有待加強。
新時代學生的成長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加之思想政治課程內容本身理論性較強,組織和設計教學活動容易無趣乏味,缺乏多樣化教學方式的呈現,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感較弱,學習的內生動力不足。此外,學生自身所掌握的知識和信息也日益多元化,在學習過程中更傾向理解和接受與自己共鳴的教學信息,如果教師囿于應試教育環境,沒有長遠地考慮學生的發展需求,易導致教學供給與社會需求不匹配。因此,入眼入耳容易,如何入腦入心入行也是思政課教學改革的一道難題。
“大思政課”視域下,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整體觀,要求充分利用和發揮各種教育資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目前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中,網絡平臺以及網絡資源已經成為重要的教學手段。但如何利用好高質量的網絡課程資源、如何有效拓展教學的網絡空間仍是思想政治課程需要解決的難題。此外,大思政課”之所以“大”就是將傳統的思政課堂延展到社會實踐、社會生活之中。當下思想政治課教學內容仍以書本為主要教學材料,貼近學生實踐生活的社會資源挖掘不夠深入,社會大課堂的教育資源有待充分發掘。
作為一名新時代思政課教師,上好“大思政課”是每一位思政課教師應該擔負起的時代使命和責任。思想政治課教師面對新形勢不能墨守成規、刻舟求劍,必須遵循青少年成長規律和教育規律,教育理念要與時代接軌,高風亮節,為人師表。
1.在教育實踐中厚植政治情懷。思政課教師從事的教育和其他的教育最本質區別在于其鮮明的政治性,必須毫不動搖地堅定正確的政治立場,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觀。這是一個根本性、方向性的教學原則。不僅要傳遞知識,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提高政治素質,發展核心素養。因此,思想政治課教師必須對黨忠誠、熱愛國家,堅定理想信念。
2.在文化自信中涵養理論情懷。思政課教師要做好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加強理論修養,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武裝頭腦并指導實踐,做到眼明心亮。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不是簡單的理論說教,而是話語創新的過程。通過豐富的文化歷史資源,以史為鑒,輸出新穎有趣、深刻獨特的理論話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理解和掌握,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定文化自信。
3.在敬業奉獻中深化職業情懷。關心和愛護學生是教師職業素養的重要內容。一位受學生愛戴的好老師既做經師,也為人師,是兩者的統一。只有通過長期日常的交流,傾心于學生,不斷深入了解學生的需求和困難,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這樣才能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同時學生也會從自己的所言所行中表達對教師的尊敬愛戴,師生情懷是相互影響、相互感染的交流回路。
4.在終身學習中提升教育情懷。思政課教師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專業人員,為了更好地發揮專業能力優勢,提高育人效果,需要不斷地精進教學水平,提高科研能力。因此,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理念,開闊學科視野,創新教學思維,不斷提升職業素養。新時代思政課教師只有樹立遠大的職業理想,加強自己的職業認同感,才能自覺地把自己的職業追求與國家民族的教育事業聯系在一起,推動教育事業的發展。
1.理論需求。思政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思政課要“入腦入心入行”,首先要創新教學方式,轉變思政課教學話語。要以透徹的思想理論回應學生,用真理的魅力引導學生深度思考,激發學生求知欲,激活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有效提高教學親和力。其次,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給予不同難度的學科任務,有針對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并設置激勵機制,有效促進學生的積極性。最后,向外拓展發揮社會大課堂的優勢,充分發掘與學生共鳴的實踐素材,讓社會生活成為思政課教學的源頭活水,提高教學鮮活性,推動思政課成為學生認識社會、走進社會的窗口。
2.價值需求。初高中階段是培養青少年良好價值觀的關鍵時期,也是獵奇心理最為強烈時期。獵奇心理是一把“雙刃劍”,青少年辨別是非能力薄弱,受良莠不齊的網絡資源傳播的影響,易產生消極心理。因此,教師要重視學生的獵奇心理,因勢利導,正確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運用科學方法引導學生把獵奇心用在社會科學知識的探索上、用在對自身學業的開拓創新中、用在對未來美好生活的追求里。此外,學校要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家校合一,尊重和理解學生,合理提出期許,幫助學生找到人生奮斗目標,培育良好的人生價值觀。
3.能力需求。作為新時代青年,生長在紅旗下,沐浴在春風里。面對新形勢、新挑戰、新機遇,青少年應該自覺承擔責任,不怕困難,創新思維,奮楫前行,將自己的理想信念熔鑄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之中。思政課從來不是“空中樓閣”,而是青少年認識世界并改造世界的“一把寶劍”。仗劍走天涯,理論聯系實踐,以實踐為尺,知行合一。積極參加志愿服務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奉獻社會,與時代同行,書寫新時代的青春答卷。
1.教學內容要聚焦學科素養。“大思政課”理念要求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目標,發展學生學科素養為核心,準確研讀新課程標準,加強價值引領,塑造健康人格。新修訂的課程標準中“課程內容”部分,必修與選擇性必修課程內容,依照“主題概述”“內容要求”“教學提示”和“學業要求”四部分統一規范呈現,實現課程內容與學習活動特別是社會實踐活動設計的對接。教師要深刻解析這些內容的呈現方式,重視“教學提示”的作用,反復推敲提示的關鍵動詞,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2.教學設計要整合各類資源。每節課的教學設計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發展階段要互為聯結,廣泛利用各方面教學資源,教學設計要從扁平走向立體,促進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整體理解。以“正確認識中華傳統文化”單元為例,教師在設計情境任務時,可以圍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主題,以情境為載體,以議題為驅動,與學生的愛國情懷產生共鳴。此外,要充分挖掘鮮活素材的價值意蘊,加強思政課的鮮活性,提高課堂教學的親和力。學生在生活情境中思考并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時辯證看待中華傳統文化,正確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
3.教學活動要面向社會生活。“大思政課”視域下提升思想政治課教學實效性,不僅要準確理解“大思政課”之“大”的價值意蘊,還要善用“大思政課”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要求面向社會生活,要理論聯系實踐,拓寬思政課的實踐教育渠道。要充分利用和發揮各門課程、各類主體、各種資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重視開發各具特色的地方鄉土文化資源并融入教學過程,切實涵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此外,教師要充分利用互聯網的教育教學資源,引導學生正確處理海量信息,篩選整合新鮮素材,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大思政課”理念幫助思政課教師提升職業素養,引導學生深度學習,促進教學資源開發,創新思政課教學范式。善用“大思政課”是走向素養育人的根本指向,為更高質量、更高層次的思政課教學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