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丹
高等教育改革事業取得階段性進展,高等教育事業改革發展需要在新文科背景下分析就業導向、學生學情等,積極、主動、準確地布局教學工作。以立德樹人為中心任務,抓牢教育質量,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多復合型優秀人才。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部署,充分體現了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和全局性戰略地位。人才已成為新時代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再創新高的重要依靠,而高水平、高質量的高等教育工作開展是培養優質人才的重要途徑。加速產教研融合為高校在新文科背景下育人模式的創新與發展注入全新活力,必須建構現代化教育體系,培養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優質人才。
設計類學科專業建設開展需始終緊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前沿,以實際需求為出發點,分析育人模式存在的問題,優化育人路徑并加速落實。堅持以新文科建設性意見為指導,以高校設計類課程體系建設為抓手,融合市場對設計類人才的需求,分析和建設適宜高校設計類專業人才的育人模式。
國內對“新文科”的概念有不同解析,有關“新文科”基本內涵研究仍是熱點難點。具體而言,“新文科”的意義在于推動文科專業創新發展,創造性提升,打破學科導向的傳統文科教育模式,通過學科融合、協同共享等方式加速文科教育發展。既要保持文科各學科的特色,確保文科培養本質不發生改變,又要在此基礎上促進學科交叉融合,提升單個文科學科內涵,培養具備創新意識的復合型優秀人才[1]。
設計類學科是文科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促進經濟發展、服務民生、增強民族文化自信等方面均有重要意義。依據教育部發布的信息來看,截至2022 年國內高校開設的藝術類專業共計1600 余個,設計類學科占比近40%。此外,還有一些與設計息息相關的服裝設計、園林設計等專業尚未被納入該統計范疇。隨著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持續發展并深化應用,為設計類專業的育人模式創新、工作崗位開拓等均提供技術保障和寶貴機遇。設計類專業深化育人模式改革,需要著眼未來,站在更高層次,做出有助于持續發展、培育高層次優質人才的規劃。既需要新文科能夠解決當前問題,也需要關注未來,為新時代發展與變革提供必要教育、人才的支持。
設計類學科并非單純藝術學科,也并非單純科技學科,設計類學科屬于多學科融合產物,從這一點來看,設計類學科先天具有學科交叉屬性。在新時代,設計的概念、范圍、工作模式等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僅是對產品的美學設計與創造,更是對產品性能、工藝技術、用戶體驗等各模塊的綜合優化設計,設計已成為推動社會各產業持續進步發展的重要動力。目前,高校在設計類專業教學與人才培養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立足整體分析當前國內部分高校設計類專業教學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學科建設模式化、專業建設趨同化、教師知識結構單一化,以及產教研融合滯后化等。設計類專業不斷細分,劃分專業方向,設計共性問題被忽視,僅細化而無融合,成為制約設計學類專業教育發展的主要問題。傳統教學理念下開展的一系列教學工作,使得國內部分高校設計類人才培養缺乏針對性,教學內容同質化現象比較嚴重[2]。
此外,部分高校在產教研融合方面缺乏持續關注,校企協同育人模式的優化發展缺乏動力,其根源在于校企合作缺乏合作共同利益點。而校企合作優惠政策、專項資金等也成為制約高校設計類專業產學研加速融合的重要因素。
設計類專業長期以來在育人模式上存在思維定式,更強調對行業、產業發展的服務需求,強調專業培養的對應性。對比其他大類的專業人才培養,設計類專業在學科交叉融合發展方面進展緩慢,融合難度較大。在綜合院校,設計類專業學科交叉融合尚可,可通過綜合院校本身理工類學科優勢,與設計類專業協同開展“藝科融合”“藝工融合”等活動,由此推動高校新文科背景下設計學類專業發展,培育復合型優質設計人才。但對藝術院校而言,藝術院校專業設置較單一,跨學科交叉融合難度高,綜合呈現出融合淺顯、流于形式等問題,在此背景下更是難以形成行之有效的育人模式。
在新文科改革中,專業面臨優化調整的背景下,傳統設計類專業育人模式顯然已無法完全滿足設計崗位的實際需求,因此,需要通過學科交叉融合,提升設計專業內涵,完善育人模式等方式,及時準確地回應新時代發展對設計類專業提出的全新需求,需要通過完善頂層設計,優化專業設計,創新培養模式等方式來實現高質量發展建設。
正如前文所言,設計類專業本身為科技、藝術融合產物,先天具備學科交叉融合屬性。“新文科”建設要求即為建立全新跨學科融合機制,加強學科對話、協調、融合,以學科交叉融合為指導,將跨學科建設落在實處。設計類學科融合發展,需要強調學術性、思想性,科學性稍弱,而與新工科發展結合,可有效彌補單一設計類學科的發展劣勢,為設計類學科發展提供必要平臺與技術。在新文科背景下,設計類專業需要吸收工科跨學科建設經驗,發揮自身特色,融合科學理性與藝術創新,應用先進理念、技術,做藝術創新表達,提升中國設計自信心。具體來看,設計類專業課程設計與教學內容設計,需要以新工科、新醫科等發展成果為基礎,加速設計學科同創意、技術等的融合,衍生全新“設計+”模式,以學科應用為導向,優化設計類專業教學內容、拓展教學形式,探索更多設計同科技融合的可能性,根植融合實踐摸索與時代發展需求適應的設計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3]。
藝術類院校在新文科背景下推動設計類專業融合發展,需要做詳盡的前期調研,分析國家發展戰略以及民生需求,探究國內發展現實問題,剖析與設計類專業人才培養相關的未來可持續發展問題,以此為基礎建構符合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民生維系需求的特色設計類專業育人模式。持續推動設計學科自身交叉屬性。與此同時,摸索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與設計類專業教學融合發展的可能性。由此實現圍繞設計類學科單項教育內容建設向藝術跨界、藝工融合、藝文兼顧等全新教學體系的發展與完善。挖掘設計類專業特色,引導專業集群發展,融合現有學科領域、新興學科,拓展全新學科領域與學科方向,找尋新的專業優化路徑,并將設計類專業建設成果轉化為助推專業發展的優勢資源,形成良性促發展循環。進一步完善頂層設計,整合優質教學資源,打造學科集群優勢,在既往學科優勢基礎上,為設計類專業融入更多交叉學科特色,促進地區間高校設計類專業交流協作,統籌兼顧內容設計、形式設計以及育人實踐反饋等,持續優化設計類專業的育人模式,協同助力專業培育的人才能更好地符合社會發展需求。
打造富有創新精神的高水平優質教學團隊,能夠為高校設計類專業人才培養提供必要師資支持,培育符合時代發展的具有智能化、信息化、藝術化設計能力的復合型人才。需要圍繞新文科建設需求的學科交叉融合導向,完善教師現代教育技術、信息技術等相關的培訓體系,并落實校企合作,通過輪崗實習培訓的方式,使高校設計類專業教師能夠積累工作經驗,便于其高效、優質教學工作的開展,為社會培育更多具有知識儲備豐富、技能水平過硬的優質人才[4]。
具體來看,要結合新文科背景下設計類專業的融合發展趨勢,整合藝術學、設計學、建筑學等類學科內容,聯動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以實踐應用為導向,梳理教職人員培育模式,打造優質師資隊伍,為設計類專業育人模式的優化與發展奠定良性基礎。
以“培養何種設計師”為設計類專業育人模式建設和優化的導向性問題,分析與探索專業教學、產業對接的新模式,以產教研融合的模式創新協同育人模式,設計以成果為導向的育人模式,在此模式下建構跨專業交叉選課模式,切實將設計類專業及與之相關的工科、人文社科、藝術教育、創新創業教育等內容進行整合,從理論知識層面進行完善,形成相生共長、協調發展的復合型知識體系,滿足時代發展需求。
除了理論知識體系框架的構建,還要明確設計類專業人才培養層次,既要培育學生普及性實踐能力,為社會發展培育工匠型人才;也要將普及實踐能力進行提升,融入更多創意相關的理論教學和實踐培育,為社會發展培育創意型設計人才等。通過多層次設計類人才層級構建,既吻合高校設計類專業學生學情,也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設計類專業育人模式的多樣化要求[5]。
課程是教育關鍵一環,課程建設事關人才培養成效。要堅持以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價值引領,通過中國傳統藝術、傳統文化課程開展,增強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認知,豐富學生知識體系,提升學生思想內涵、人文素養;探索學科跨界、課程復合,以基礎理論為出發點,以實踐反饋為閉環,動態調整教學內容、教學形式,通過優化課程教學內容、拓展課程教學形式,跨學科教育學生,使其掌握更多跨學科知識,并形成跨學科思維意識開展自主學習,解決學習以及工作后面臨的難題;完善新文科背景下設計類專業課程教育體系的頂層設計,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產出為導向,以知識鏈選課、導師組跨界等方式,逐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的提升,引導學生更好地了解、分析企業對設計崗位的需求,以此為標桿汲取設計學知識,磨煉設計能力,使個人更符合設計崗位勝任標準。
要持續推動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這也是新時代高校設計類專業育人模式轉變思維、創新發展的重要思想導向。高校設計類專業發展,要深挖專業特色,形成專業發展服務區域經濟的意識,募集有效資源,推動校企合作,建立匯聚創新要素的創業共同體。以學科建設為基礎,吸引區域企業、研究機構、金融機構等建立一體化合作平臺,為學科育人模式提供輸出路徑,并反饋育人模式調整。以功能融合、產教對接的方式,形成支持區域經濟創新發展的產教融合制度[6]。
以國內某高校設計類專業在新文科背景下的優化為例,在探索全新專業育人模式過程中,挖掘本校設計類專業優勢,打造文創服務實踐基地,匯聚區域金融機構、科研機構、諸多知名企業。對接企業用人和工作開展需求,形成多方共管的育人體系,使高校設計類專業培育出的人才更符合區域經濟發展需求。
綜上所述,在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設計類專業育人模式需要適時調整,將設計類專業與其他學科交叉融合,豐富設計類專業內涵,結合各校設計類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優勢,推動產教融合,以實踐需求為導向,持續優化高校設計類專業育人模式,為區域經濟發展輸送更多具有復合型知識架構、實操能力過硬的優質設計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