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琳
進入后疫情時代,社會經濟發展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復和好轉,但是仍然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和復雜性,就業形勢依然較為嚴峻。從國家統計局披露的數據來看,截止2021 年底,我國靈活就業群體人數高達2 億人,占總就業人口的1/4 以上,并且這一數字還在不斷地遞增,這說明靈活就業對于就業的貢獻率越來越大,對于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舉足輕重不容忽視。受疫情的沖擊以及其他一些客觀因素的限制,靈活就業的發展道路還面臨一些問題和困難,需要采取各類有力舉措來支持靈活就業發展,這是當下穩定就業大局的現實需求。
靈活就業,顧名思義,是指工作崗位不固定、工作時間不固定、勞動報酬不固定、勞動關系不固定的就業形式的總稱,其特點是非全日制、彈性、臨時性、季節性。靈活就業是同標準化用工相區別的一種就業模式,包括多種就業方式,例如個體自營、臨時就業、勞務派遣、多方雇傭、共享用工等等,這些靈活多樣的就業方式是勞動者就業增收的重要途徑,對拓寬就業新渠道、培育發展新動能具有重要作用。
我國經濟結構不斷轉型升級,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等各種先進技術的應用,推動了就業形勢、就業場所等的多元靈活變化,靈活就業人數規模不斷擴大,靈活就業的種類也越來越豐富[1]。靈活就業相對而言具有低成本優勢,在技術以及勞動力素質等方面的準入門檻較低,因此在危機爆發之后的經濟恢復時期,更適合通過靈活就業來創造機會。除了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以外,高校畢業生的數量逐年遞增,使得本就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沖擊,在這一背景下,靈活就業快速興起發展,不但解決了大量勞動者的生計,同時也很大程度上緩解了社會的就業壓力。從后疫情時代靈活就業發展的趨勢來看,它猶如一匹“黑馬”,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
當前靈活就業已經成為了就業模式的一個“新風口”,靈活就業興起的主要原因可概括為以下幾方面。
由于相關法律法規的日益完善和一系列就業創業政策的出臺,各類用人單位的用工模式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態勢。“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積極提倡,使市場主體能夠獲得更大的創新創業活力,靈活就業的市場規模也持續擴大。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至今,各級政府出臺了一系列針對靈活就業的支持政策,靈活就業人員的各項權益得到有力保障,其發展前景一片光明。
受疫情影響,“云端辦公”在企業十分盛行,突破了傳統上班打卡模式的時空限制,使得各大中小企業的運行成本大大降低,實現了人力等資源的跨地區整合利用,同時也為企業靈活選擇用工形式提供了可能。
不同于傳統就業觀念中的基本生活保障與物質追求,新時代的求職者更加注重人生價值的實現以及精神生活的滿足。靈活就業的勞動形式更加多樣、就業環境更加自由,所以成為了新時代求職者的首要選擇。
當下餓了么、美團、抖音、快手等各種各樣的平臺型經濟發展迅速,對于靈活用工的需求量也持續增加,為求職者靈活選擇就業形式提供了多樣的可能[2]。
各級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的靈活就業扶持政策,例如就業困難人員靈活就業社會保險補貼、免費職業技能培訓、創業培訓、創業擔保貸款等,但是由于宣傳力度不夠,仍有相當一部分的靈活就業人員并不了解相關政策,無法享受各類政策紅利。
很多具有靈活就業意愿的人員不知道從何獲取靈活就業的信息,大部分都是通過親朋好友介紹,信息渠道不通暢。
因為是臨時雇傭的形式,雇主和從業者的安全意識都比較淡薄。很多靈活就業人員從事的是高危勞動,比如水電維修、生產制造等等,缺乏有效的安全保障。
為了促進靈活就業更好發展,發揮靈活就業在釋放就業活力、緩解就業壓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必須為靈活就業創造良好的政策制度環境。既要堅持放開搞活,同時又要重視規范發展;既要補齊現階段我國靈活就業發展中存在的短板,同時又要對一些不合理限制進行取締。各級政府應強化靈活就業的政策服務供給,為更多求職者提供多樣化的靈活就業機會,進一步發揮勞動者的創新就業潛力。在后疫情時代,政府應對靈活就業人員的就業及生活狀況給予持續的關注,并出臺具體措施對靈活就業群體進行政策扶持。為使靈活就業人員的就業與生活更有保障,要進一步健全靈活就業人員社會保險制度和勞動者權益保障制度,從而更好地保障靈活就業人員的權益。總之,政策及制度的制定與實施必須適應靈活就業發展的現實需要,重點要在行業監管和社會保險等方面進行適應性調整,使靈活就業走上健康的發展軌道,發揮穩就業保民生的重大作用。
在融媒體以及5G 技術等的深入發展下,互聯網平臺經濟、共享經濟蓬勃發展,孕育出豐富的就業方式,靈活就業也成為當下年輕人的就業新選擇。新一代的就業群體思維活躍、擅長創新、追求自由,對他們而言,靈活就業既能夠滿足個人的職業興趣同時又能夠獲得相應的收入,是一種更為合適的就業選擇。這就需要進一步凈化互聯網環境,推動平臺經濟的健康發展,使更多的人能夠依托互聯網實現靈活就業。依托互聯網平臺實現個體創業或者開拓線上經營新業態就是不錯的選擇,例如網絡銷售主播、網約配送員、全媒體運營師、網絡寫手以及線上心理咨詢師等等,都為求職者提供了更多的嘗試空間和選擇機會。尤其是針對那些具有一技之長的勞動者而言,能夠在快速發展的互聯網環境下發揮個人的價值[4]。隨著智能化時代的到來,靈活就業的方式也為“多面型”人才提供了副業創新、創造價值的新途徑。
首先,要推動教育的發展,使其能夠適應新業態就業的趨勢。例如,可在各類高校內開辟學生創業園區,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為學生創業提供包括大學生創業補貼在內的一系列激勵政策,鼓勵大學生積累創業經驗,不斷提高創業能力。其次,要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技術支持和指導,努力實現人工智能等先進科學技術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最后,對于一些專業工種從業人員,如水電維修、焊接、數控車床等等,要制定規范的技術應用標準,強化職業技能培訓,使相關技術證書的含金量更高,提高這一類人群的就業能力和靈活就業收入。
靈活就業新業態的快速興起與發展,既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和影響,同時也是當下人們就業觀念以及就業需求結構發生變化的必然結果。在數字化與信息時代背景下,靈活就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未來靈活就業憑借其多元自由的優勢,必將成為新一代就業者的重要選擇[5]。后疫情時代,靈活就業將呈現以下幾方面的發展趨勢:首先,靈活就業的市場規模不斷擴大。靈活就業平臺將越來越多,尤其是依托于互聯網的新就業形態不斷發展,將提供更多的靈活就業需求,其中又以平臺經濟、共享經濟等為主。其次,靈活就業將會與科學技術聯系更為緊密。當前靈活就業崗位很大程度上依托于技術平臺,但目前由于各個平臺的運營分析能力還較為有限,在用人需求對接方面還存在一定的限制,同時對于靈活就業人員的能力評價也缺乏全面客觀性,導致無法實現精準匹配。但是伴隨著大數據技術等的不斷發展,靈活就業將不斷突破瓶頸,其未來發展前景十分廣闊。最后,對于靈活就業人員的素質要求逐步提高。從現階段我國靈活就業崗位的提供來看,主要還是以一些低端崗位為主,對于勞動力的需求比較大,對于專業素質的要求比較低。但是伴隨著靈活就業市場規模的壯大,對于專業人才的需求也會不斷增加,尤其是在創新創造能力等方面的需求會越來越高。很多專業崗位是無法由機器代替的,因此靈活就業對于具有良好專業素質的人才需求量將會不斷遞增。
雖已逐漸步入后疫情時代,但是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時間長、波及范圍廣,對社會經濟及勞動力市場的影響巨大,很難在短期之內迅速恢復,要充分認識到靈活就業對緩解就業壓力促進經濟恢復的重要價值,無論是從國家政策支持,還是從就業者的觀念轉變等角度來看,靈活就業都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為支持靈活就業可持續發展,保障靈活就業人員的合法權益,必須采取有針對性的支持舉措,進而形成長效保障機制,促進靈活就業人員的高質量就業,使當前就業的嚴峻形勢得到緩解,促進社會經濟的和諧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