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社會對醫療需求的不斷提高,以及醫學分科細化,針對人體不同器官、部位的疾病“專系”治療程度增高,相應的先進醫療設備的引進和應用,無疑將是推進醫院發展、??平ㄔO和滿足患者需求的利器,醫療設備的采購也必然成為醫院發展戰略的重要組織部分,由此,院內采購部門和涉及采購業務的人員也趨向建立、完善和擴充。但是,由醫療設備采購所產生的運營風險、廉政風險等,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科室建設,甚至阻礙著醫院的發展。因此,加強醫療設備采購風險管理,有效降低風險發生率,提高設備采購質量和性價比,構建廉潔高效的采購體系,對提升“兩個效益”,推進醫院健康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著重針對醫療設備采購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風險,在系統分析的基礎上,運用PDCA 循環對設備采購進行全面質量管理,有效防控風險,對采購中出現的問題精準施治,持續改進,努力提升醫院綜合實力。
一方面伴隨現代醫療技術和設備的進步發展,醫療器械實現了快速的升級換代[1], 但由于使用者和采購者對醫療器械市場把握不準,對醫療設備成本變化缺乏有效的考察,使所采購的醫療設備不能滿意臨床的實際需要,造成設備使用率低,甚至閑置,無形損耗折舊率增加,淘汰率提高,采購成本無法收回,設備作用發揮和運營效益達不到預期目標,購入科室運營壓力增加。另一方面,設備采購預算流于形式,全面預算管理落實不到位,表現在設備采購費用、經費來源、追加費用,特別是擬采設備立項依據、成本支出和收益回報等方面的測算過于籠統,缺乏精確量化,導致出現多次追加預算、多報預算、非法挪用預算資金等違規現象,使醫院承擔較大的財務風險。
此風險主要圍繞設備的采購、供給而產生。由于有些供應商的逐利性,對醫療設備性能宣傳過度夸張,誤導采購行為;供應商提供設備的型號、質量與標書參數要求不符;供應商以種種借口延遲交貨期,造成設備供貨不及時,影響臨床使用;供應商存在不誠信甚至違法行為,利用資質套用提供虛假投標材料謀取中標;通過設置合同陷阱、簽訂虛假合同等,導致合同的在履行過程中所涉及的關稅、運費、維保等問題層出不窮;供應商操縱投標環境,通過圍標、串標、陪標等不正當競爭達到高價或低質的中標目的;甚至個別供應商之間私下結盟,通過質疑評標結果,假借所為“正當理由”棄標,最終獲取非法利益,嚴重影響采購質量和醫院運營效益。
主要源自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兩個方面。生產企業或供應商違背誠實信用原則,違規促銷規避招標程序,巧立名目以免費投放醫療設備方式捆綁耗材、試劑的銷售,通過對使用者、采購人進行商業賄賂和利益輸送,實現非法獲取利益的目的,導致腐敗孳生、運營成本增加。醫院涉及設備購置相關人員廉潔執業意識淡薄,違反招標法規和采購紀律,在立項論證、參數設置、招標公示、專家選取、評標過程、合同簽訂、合同履行、設備驗收、結算付款以及監督審計等關鍵環節把關不嚴、落實不力、規程流于形式,監督簡化或實際缺失,甚至權利尋租暗箱操作,這些都為違規違紀行為大開方便之門,最終導致國有資產遭受損失,醫療安全受到威脅。
醫療設備招標采購是一項政策性、專業性很強且涉及知識、領域廣泛的工作。采購人員的職業素質和專業能力與采購質量和效率正相關。如果采購人員相關專業知識和業務能力不足,對市場分析、設備性能、指標參數和科室實際需求缺乏應有的了解和掌握,易陷入被動采購的風險;另外,對招投標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缺乏預判和有效防控,均可能造成采購顯性成本增加(即實際投入增加或收益降低)。采購人員因接受相應的法律法規和職業道德教育和培訓不夠,責任心不強,風險意識淡漠,對法規“紅線”缺乏應有的敬畏,正確的職業道德觀缺失,導致權力濫用,瀆職失職,甚至職務犯罪,致使采購隱性成本增加(即法律風險加大或聲譽損失)。
一是內部需求論證不充分、不客觀,需求科室不切實際盲目申請,醫院采購和相關職能部門缺乏實地調研,復核、評估過程流于形式,憑主觀立項、人情立項;二是獲取設備信息過于依賴生產企業(供應商)的宣傳介紹或網絡信息查詢,缺乏敏銳的市場分析能力,對市場調研不充分、不透徹,對設備信息的了解不全面、不客觀,尤其是對設備性能、維護成本、質量安全等方面欠缺深入研究,采購文件編制粗糙或存在違規違紀問題,如其中技術參數和標準要求設置不合理或者表述不清晰準確,不能體現技術指標要求,約定條款不全面詳細,招標文件中技術參數設定具有排他性、傾向性等,由此可能導致采購項目失敗、低質高價中標風險及合同履行隱患。
PDCA 循環是由美國質量管理學家戴明博士提出的,是持續改進產品質量,不斷完善組織經營管理的重要方法。PDCA 循環包涵P (Plan) 計劃、D(Do)執行、C(Check)檢查、A(Action)處理四個階段,是一個周而復始、環環相扣螺旋式上升的質量改進過程。本文旨在通過PDCA 循環實現對醫療設備采購過程的全面質量管理和持續不斷的改進,有效降低風險損失,達到醫療設備采購效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的目標。
醫療設備采購風險管理,其實質是對設備采購全過程的質量管理和促進提高。PDCA 循環是經過實踐檢驗而形成的質量管理基本方法,注重對問題的歸納和處理,強化成果的鞏固和推廣,促使失敗和未解決問題進一步解決處理,其目的是持續改進全面提升質量。這與加強醫療設備采購風險管理,查漏補缺,不斷完善,實現提質增效的目的相一致。
PDCA 循環作為現代管理工具,應用于醫療設備采購風險管理,是現代管理手段與醫療設備采購具體工作的有機結合和創新運用。對于設備采購流程關鍵環節多、不確定因素多、內外因風險多等特點,通過PDCA 循環可以不斷發現實際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和潛在的風險,達到逐個破解、循序漸進,最終實現采購質量持續改進的目標,在醫療設備招投標采購實踐中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醫療設備采購風險管理重在風險防范,而健全的制度是有效防范風險的重中之重。針對梳理出的設備采購風險點和薄弱環節,從工作職責、采購紀律、調研論證、采購管理、監督審核、合同管理、設備驗收等各方面,建立完善招標采購制度,實現制度全覆蓋;嚴格工作流程,統一采購業務文本,形成程序規范、權責清晰、分工明確的工作機制;在全面預算基礎上,深入調研分析實際需求,制訂年度采購計劃,運行嚴謹的論證、審批程序,確保預算執行合理合規;建立有效的內控體系,從采購工作前、中、后、末端進行全流程控制[2],把設備購置立項準備、采購實施、合同執行、使用追蹤等各階段納入全面質量控制,實現采購工作流程明晰、管理規范、信息公開。
提高醫療器械采購風險意識,是一個醫院發展的重要參考指標[3]。以采購人員為重點,加強采購風險和廉潔警示教育,定期進行招標采購相關法律法規的培訓,實行采購人員常態化考核,提高自覺防范風險能力。強化采購招標制度的落實,充分發揮院內招標采購領導組織和專家委員會的作用,在采購前端嚴格執行充分論證、集體決策和全面預算控制,為順利展開采購工作奠定基礎;在采購中、后期秉持公開、公平、公正原則,運行招標采購流程、合同審核簽訂、設備驗收安裝等,為實現設備購置預期創造條件;在采購末端建立完善供應商誠信量化評價體系,對供應商的履約情況和服務行為進行有效控制和客觀評價,為之后采購選擇優質供應商提供依據。
堅持設備采購申請、審批和監督“三權”分離原則,形成“不缺位、不越位”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有效內控機制[4]。健立完善院內招標采購監督管理機構,選派專人全程參與和監督設備招標采購過程,通過預算管理和內部審計,依據有關法規、政策及相關標準對采購業務活動、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的適當性和有效性進行獨立客觀的監督、評價[2]。通過對采購設備論證、立項、評標、驗收等關鍵環節的審核,監督檢查各項采購制度、措施的有效落實和執行情況,及時發現問題隱患。同時,充分發揮紀委監督職能,定期對醫療設備采購流程進行廉政風險點排查梳理,對采購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制度落實存在的差異,及時糾偏,跟蹤整改,鏟除滋生腐敗的土壤,防范職務犯罪發生,營造風清氣正的采購招標環境。
一是強化采購項目啟動后出現問題處置能力和效率的提升。對設備采購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以積極的態度對待,在法規范圍內及時采取補救措施,最大限度降低風險損失;對其中的失職失責人員,依規對標嚴肅查處獎懲兌現,及時規范采購行為,強化職責觀念。二是一項醫療設備采購全過程完成后,及時總結復盤評估。通過內控系統和供應商信用評價機制,對設備購置過程進行分析和評估,并對設備購入科室定期回訪,將獲得的好經驗、好方法,作為規定或標準固化到采購內控管理機制中,為下一采購項目順利開展提供依據;圍繞尚未得到有效解決和發現的新問題,確定改進目標,制定相應整改措施,并納入下一個PDCA 循環加以解決。同時,相應修訂醫院采購招標規則制度,查漏補缺完善采購流程。
運用PDCA 循環管理方法,在設備采購流程和相關制度執行中查找問題,立足問題尋求改進,推進醫療設備采購實現全閉環的規范化、制度化、科學化管理,處理好醫療設備采購合規與效率、效益之間的關系,有效降低醫療設備采購風險,持續改進設備采購質量,著力提升醫院運營能力和競爭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