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健
(撫順市農業綜合行政執法隊,遼寧 撫順 113006)
大腸埃希菌為革蘭陰性短桿菌,長2~3微米,寬0.4~0.7微米,呈散在或成對出現,約50%的大腸埃希菌有周身鞭毛,致病性菌株常有莢膜和菌毛。根據大腸埃希菌的致病作用主要分為6種,即產腸毒素性大腸埃希菌、腸致病性大腸埃希菌、腸道出血性大腸埃希菌、腸聚集性大腸埃希菌、腸道侵襲性大腸埃希菌以及產志賀毒素性大腸埃希菌,產腸毒素性大腸埃希菌是動物發生腹瀉的主要病原體。
大腸埃希菌對幼年動物危害較大,可造成仔豬發生仔豬黃痢、白痢以及水腫病。該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主要的傳染源為患病豬和帶菌豬,病菌可隨豬的糞便排出,污染飼料、水源以及動物的皮膚等,仔豬黃痢和白痢主要是由帶菌母豬哺乳導致的。大腸埃希菌為腸道內正常菌群,環境因素以及應激刺激可導致該病發生,生活環境衛生差、飼養密度過大、通風不良、飼料提供營養不足、天氣突然變化、消毒不徹底等更易發生該病。
仔豬黃痢主要發生于新生一周以內的仔豬,多見于1~3日齡仔豬,由產腸毒素性大腸埃希菌引起,潛伏期短,仔豬新生12小時內即可發病,死亡率高,死亡速度快,治療未有效果就可死于敗血癥和腸毒血癥。根據發病速度可分為最急性型和急性型。最急性型可見于出生后數小時內,仔豬無腹瀉,病癥表現為四肢癱軟和快速死亡。急性型多見于出生后1~3天,一般為一窩仔豬有1~2頭仔豬突然腹瀉,全身無力衰弱,數小時內傳染整窩仔豬,仔豬精神不振,站立不穩,吮吸無力,被毛雜亂,眼球下陷,腹瀉排腥臭的黃色水樣便或糨糊樣稀便,糞便中或有凝乳塊,糞便糊在后軀,最終因脫水迅速死亡。仔豬黃痢在同一窩仔豬中傳播較快,發病快,無慢性經過,死亡率高,一般可達九成,甚至整窩死亡。
仔豬白痢主要發生于10~30日齡的仔豬,一月齡以上的豬發生較少。該病的主要表現為突然腹瀉,排出惡臭、乳白色或灰白色的糨糊狀稀便,病程長短不一,多數持續3~7天,一般可自愈,死亡率不高,疾病若反復發生可導致仔豬變為僵豬,影響養殖戶經濟效益。
仔豬水腫病主要發生于斷奶前后的仔豬,育肥豬中也會少量出現,多見于春秋兩季,疾病多見于生長迅速、體格健壯的仔豬。該病的發生受氣候變化、飼料改變、轉群和斷奶等應激影響,該病的發病率不高,但病死率極高。該病的主要表現為突然發病,病豬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嚴重者絕食,呼吸心跳加快,體溫不升高,眼瞼水腫變紅,有的病豬整個頭部腫大,口吐白沫。該病會導致神經癥狀的出現,如驚厥、四肢無力、步態不穩以及共濟失調等。后期出現麻痹、倒地不起、四肢劃水狀、聲音嘶啞、對觸碰敏感等,出現神經癥狀后1~2天仔豬死亡。
解剖病死豬發現,病豬嚴重脫水,皮膚、黏膜、肌肉等顏色蒼白,渾身沾滿糞便。肝腎有凝固性小壞死灶,胃和腸道膨脹,胃內有酸臭的凝乳塊,腸道充滿黃色液體,腸道黏膜炎性病變,十二指腸最為嚴重,腸系膜淋巴結內存在彌漫性的小出血點。
解剖病死豬觀察發現,病死仔豬的身體消瘦,皮膚蒼白,腸壁變薄變為灰白色,腸黏膜呈卡他性炎癥病變,腸內有白色內容物,腸系淋巴結有輕微水腫,胃內有氣體和少量食糜,肝和膽囊腫大,腎臟顏色蒼白。
解剖可見病死仔豬頭頸部、眼瞼、結膜、牙齦、腦以及腹部皮下水腫,水腫最嚴重的部位為胃壁和腸系膜及其淋巴結,胃大彎和賁門的肌層與黏膜層分離,兩層之間有2~3厘米的膠凍狀水腫液。心包和胸腹腔內積液較多,暴露在空氣中可凝結為膠凍狀,肺泡壁充血、出血的情況嚴重,肺泡腔內有少量的血液或是漿液。有少量病死豬無水腫,但內臟出血,最常見的癥狀為出血性腸炎。
取病豬的肝、脾、肺、腎組織以及心血進行涂片或是觸片,經革蘭氏染色后鏡檢發現,有革蘭氏陰性的短小桿菌,呈卵圓形,無芽孢,大小為(2~3微米)×(0.4~0.7微米)。取上述組織在普通瓊脂平板上進行接種,在37℃條件下培養24小時后,平板上形成圓形、無色、光滑、凸起的菌落,直徑在2~3毫米,取菌落進行涂片染色后,觀察細菌形態與上述病料中形態一致。
加強仔豬飼養管理,及時清除圈舍內的糞便和污物,勤通風,根據季節變換做好圈舍的防寒防暑工作,尤其注重產房內溫度,避免仔豬因受涼免疫力降低,為仔豬提供清潔、衛生、干燥和舒適的環境。注重母豬妊娠后期的管理,控制孕期,最好使母豬在干燥的春秋兩個季節生產,可有效降低該病的發生。還可在母豬生產前注射K88、K99二價基因工程活菌苗或是K88、K99、987P三價滅活菌,通過哺乳的方式快速讓仔豬獲得免疫力,有條件的豬場還可以自行分離致病菌,制作滅活菌或抗血清。在仔豬出生后給仔豬連續服用3天的抗菌藥,可有效預防仔豬黃痢。要多觀察新生的仔豬,發現發病后立即進行治療,傳統的治療仔豬黃痢的方法是聯合使用慶大霉素、氯霉素等抗生素和磺胺類藥物。還可給仔豬飼喂微生態制劑,如促菌生、乳康生和調痢生等,于吃奶前飼喂1次,每日1次,飼喂3天,但飼喂微生態制劑時不可使用抗菌類藥物。
在母豬分娩前10~20天進行疫苗接種,仔豬吃初乳后可獲得母源免疫,可有效預防本病的發生。加強對母豬和仔豬的飼養管理,做好圈舍內的墻面、用具和工作服的清潔衛生工作,墊料要勤加更換,并且定期消毒、通風,保持圈舍內干燥清潔,根據氣溫變化做好防寒保暖的工作。仔豬斷奶后,不可突然更換飼料。聯合使用抗生素和磺胺類藥物可治療該病。將100克大蒜浸泡于100毫升50度的白酒中,3~5天后將浸出液以1∶4的比例兌水后,每只仔豬灌服5毫升,每日2~3次,連續使用2~3天可有效治療該病。無菌條件下采取淘汰的耐過豬的抗凝血,每頭仔豬肌肉注射5毫升,注射1~2次,該方法治愈率高達90%以上。
加強對豬的飼養管理,合理配比飼料營養,不要突然更換飼料,在仔豬大量進食階段,每日添加少量食醋在飲水中。給仔豬飼喂高蛋白的全價飼料時,要定量飼喂,并且搭配適量的青綠飼料,在飲水中添加適量無機鹽和維生素,補充仔豬身體所需,在仔豬斷奶前7~10天給仔豬接種疫苗。若仔豬發病,應及時治療,注射抗生素,同時補充電解質、葡萄糖和維生素。發病早期可給仔豬口服硫酸鈉和硫酸鎂等鹽類瀉劑。出現水腫和神經癥狀后可靜脈注射葡萄糖、甘露醇或山梨醇或強力水腫靈,可有效治療該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