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凡 麗 安徽省合肥市科學院路幼兒園
農歷一年中有二十四個節氣,在每個地區都有不同的節氣習俗,如春分有豎蛋、吃春菜、放風箏、送春牛、春分祭掃等習俗。二十四節氣習俗里還蘊藏著一些傳統的民間故事,如在春分節氣,我給孩子們講了《春社》的故事,故事講的是“在一個重要的祭天活動中把春天的精華迎回來”的事情,因為只有春天來了,才會有生命的延續和希望的誕生。童年與故事是分不開的,孩子們在聆聽、欣賞故事的過程中,感悟了道理,受到了啟發,分辯了真善美,知曉了假惡丑。因此,教師可以利用習俗典故進行德育教育,讓幼兒在不知不覺中受到良好品德的熏陶。
二十四節氣中,每個節氣的特點都不一樣,像在春分節氣,幼兒園可以開展“春分來了,花兒開了”主題系列活動。在活動開展過程中,我們從五大領域著手,如:開展“春分”“三只蝴蝶”等語言活動,讓幼兒了解二十四節氣中春分的由來和習俗,激發幼兒對二十四節氣傳統文化的喜愛;開展“風娃娃來了”“愛護花草”等健康活動,從小培養幼兒保護環境的意識,讓他們明白愛護環境、人人有責;開展“種花”“飼養小動物”等社會活動,讓幼兒通過和成人一起郊游、種植、飼養,了解動植物與人類的關系,產生保護動物和大自然的情感;開展“桃花有幾多”“會變色的花”等科學活動,讓幼兒通過動手操作掌握簡單的科學小知識,感受自然科學的神奇之處;開展“美麗的迎春花”“瓶子里的春天”“制作干花”等藝術活動,讓幼兒嘗試用不同的顏色、材料、工具,運用畫、撕、剪、揉、搓等簡單的方法自由地創作,體驗藝術活動的樂趣,使幼兒的想象力、創新力、動手能力、審美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教師結合二十四節氣傳統文化、民俗特色等,引導幼兒主動走近自然,不僅能激發幼兒對不同時節自然現象的興趣,還能激發其科學探索的欲望。以“春分來了,花兒開了”主題活動為例,春分前后,是薺菜生長最旺盛、口感最佳的季節,于是,教師帶領幼兒們到山坡上采摘薺菜。回園后,幼兒們在教師的幫助下擇菜、洗菜、炒菜,并進行了品嘗。除此之外,幼兒們還在班級的植物角飼養了很多小動物,有蝌蚪、烏龜、蝸牛、小魚等,每天都給它們換水和喂食,盼著它們快快長大,忙得不亦樂乎。勞動體驗活動并非只講究好玩和有趣,它也是一種生命教育,如在認識食物的過程中,幼兒會更加珍惜糧食,敬畏自然,珍愛生命。
為了拉近家長和孩子之間的親子關系,在“春分來了,花兒開了”活動初期,教師開展了親子大調查活動,讓家長和孩子一起調查春分的來歷和習俗,初步了解春分,還給家長們布置了“親子春游記”的任務。家長們積極響應,有的帶孩子到植物園賞花,有的帶孩子到公園里放風箏,還有的帶著孩子去挖野菜等等。最后,為了留住春天,家長在家帶著孩子用鮮花制作香包、書簽、鮮花香皂等,感受著大自然對人類的美好饋贈,體驗二十四節氣更迭變化的樂趣。
春意盎然,陽光明媚。在“春分來了,花兒開了”系列活動中,幼兒從濃厚的興趣出發,通過觀察、探索、制作、實踐、體驗等多種方式,探索了春分和花朵的秘密。春風十里,花香馥郁,在孩子們眼中,“春分”是生動形象的。讓我們手牽手,跟隨孩子,繼續去感受、去體驗“二十四節氣”傳統文化的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