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玉琴
英語是一門強調語言實踐與運用的學科。《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在“教學建議”中明確指出,教師要把落實立德樹人作為英語教學的根本任務,準確理解核心素養內涵,全面把握英語課程育人價值。課程目標從強調學科本位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轉向了育人導向的素養目標,構建起由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四個方面構成的關聯整合的核心素養目標。從育人的高度整合提出了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四個方面,即學生通過學習語言知識和發展語言能力,獲取文化知識,理解文化內涵,比較文化異同,汲取文化精華,涵養內在精神,形成正確的態度和價值觀。
基于對新課標的學習和理解,為深入貫徹其中蘊含的教學思想,筆者在近期一堂校際交流公開課Different places,different lives中,立足“育人”的教學立意,緊扣“學生精神成長”的思想主線,做了“真”“思”“善”“行”四個方面的嘗試與探索,以求實現課堂教學的有序推進,實現英語課程的育人目標。
新課標明確要求倡導學生圍繞真實情境和真實問題,激活已知,參與到指向主題意義探究的學習理解、應用實踐和遷移創新等一系列相互關聯、循環遞進的語言學習和運用活動中。作為教師,要想讓自己的課堂真正打動學生,既要有求真務實的觀念,更要有真情實感的素材。筆者在導入活動的設計上就緊扣“真”字,以自己在仙本那旅游時所拍攝的視頻材料作為導入,帶領學生觀摩當地青少年真實的日常生活、居住環境等,啟發學生結合自身日常生活實際,大膽推測對方可能面臨的困難與問題。一張張真實反映當地風土人情的照片,配上文字講解,立刻讓學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課堂一下子就“熱”了起來。因此,使用包含育人意蘊的真實素材,以豐富鮮活的信息材料幫助學生身處真實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對于課程內容的求知欲,才會令其產生深入學習與探究的動力。
新課標在“課程目標”中指出要培育學生的文化意識,指導學生了解不同國家的優秀文明成果,能夠比較中外文化的異同,發展跨文化溝通與交流的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和正確的價值觀;能夠加深對中華文化的理解與認同,樹立國際視野,堅定文化自信。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過程,是在教師指導下不斷探索與發現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引導學生不斷發現問題,培養其樂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能力,體現學科育人的重要功能。本課的題目是Different places,different lives,分別介紹了來自蘇格蘭某小島上的青少年Calvin 和印尼爪哇島某小村莊的青少年Mawar 的不同生活。在學生理解文本的基本內容以后,教師引導學生運用表格的形式將文本信息進行歸納整理,將文中兩位主人公的生活與學生自己的生活從多方面多角度不斷對比分析,啟發學生深入思考,從而增強學生對于不同地方不同生活的理解,為挖掘更高層次思維及后續追問搭建腳手架。
孔子云:“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課堂提問是教學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環節,是實現師生課堂互動的主要方式,是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重要途徑。在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課上的有效提問能夠增強英語教學活動的目的性和藝術性,更能幫助教師在“雙減”背景下,提高課堂效率,從而實現在提問中實施教學,在追問中實現學科育人的目標。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創設真實的生活情境,以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為導向,設計關鍵的核心問題將課堂學習任務串聯起來。根據學生已有認知和實際水平,緊扣教學目標,設計符合整體性趣味性又不乏育人性的課堂問題,因勢利導,不斷追問,充分調動學生思維,鼓勵學生表達,引導學生利用邏輯性和批判性思維去解讀文本,解決問題。
本課是一節閱讀課。筆者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基于英語閱讀的思維層次和邏輯,由淺入深設計了三個層次的問題串,循序漸進,不斷追問。首先,筆者引導學生進行字面閱讀,即通過閱讀識記理解文本信息。筆者設計了T/F 的問題,即判斷正誤,幫助學生梳理文章基本內容。其次,筆者帶領學生進行解釋性閱讀,即幫助學生應用所獲得的知識或信息解決問題。筆者讓學生聯系上下文,讀懂字里行間的細節,并通過不斷追問幫助學生分析課文,加深理解,調動思維,歸納總結。最后,在分析對比不同生活的基礎之上,引導學生進行評判性閱讀,即對文本的高層次理解,提高學生釋義和評價的能力,同時,通過推理推導出符合邏輯的結論。筆者通過追問“Why do we have so many differences?”等問題,層層遞進,逐漸深入,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品質。當然,學生的表現也證實了這樣的追問是行之有效的。可見,教師的啟發和有效追問,能夠幫助學生在語言學習中發展思維,學會多角度觀察和認識世界,有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創造性、批判性和深刻性。
新課標提出了英語學習活動觀,指明教學設計與實施要以主題為引領,以語篇為依托,通過學習理解、應用實踐和遷移創新等活動,引導學生整合性地學習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進而運用所學知識、技能和策略,表達個人觀點和態度,解決真實問題。一個富有向善意義的活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自主性和合作創造性,引導學生從善而行。因此,在課堂最后的環節,筆者將課程內容的學習與小組活動緊密結合,創設具體化情境,引導學生遷移創新,真正做到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運用,在活動中身體力行。
筆者所設計的具體活動是: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記者要采訪Calvin 和Mawar,并就他們的住所及生活情況拍攝視頻,以便讓更多人了解并幫助他們。要求四人一組,一人扮演記者,兩人分別扮演Calvin 和Mawar,一人扮演學生志愿者,用本課所學目標詞匯及句型完成整個采訪活動。鑒于前面已經充分梳理并理解了課文,且通過不斷追問,學生對課文也都有了自己的理解,從而能達到遷移創新類活動的目的。筆者引導學生針對語篇背后的價值取向與作者的態度和行為,通過分析和思辨,加深對主題意義的理解,進而運用所學知識技能、方法策略和思想觀念,多角度認識世界和理解世界,創造性地解決新情境中的問題,促進能力向素養轉變。這些創意十足的想法讓整個活動精彩紛呈,既實現了在教學立意中育人的目標,體現了正確的價值觀;也讓學生把助人為樂的熱情融入更接地氣的實際行動中,達成了課程目標。
人的成長既是全面的,又是具體的。在初中英語課堂中,教師應積極踐行“新課標”的相關要求,始終秉持育人觀念,在教學立意中凸顯人,在課堂活動中引導人,在語言實踐中塑造人;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發揮核心素養的統領作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