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鳴燕
名著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盡管教師、學生、家長已經意識到名著閱讀的重要性,但筆者發現,中學生的名著閱讀還存在不少問題,如淺嘗輒止、缺乏指導、效率低下等。因此,如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且有效指導學生閱讀名著是語文教師的當務之急。筆者認為可以采取如下策略,多舉措、更高效地實現教學優化,增強名著教學的效果。
人民教育家于漪說過,語文教學質量說到底是語文教師的質量,提高語文教師修養的方法和途徑就是讀書,語文教師應該把閱讀和寫作作為自己生命的體現形式。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強烈的閱讀意識,做一個與書為伴的人。教師不僅要有“教”的社會職責,更要有“學”的不懈追求。
教師也要幫助學生轉變狹隘的閱讀觀念,通過閱讀教學讓學生意識到名著閱讀對自身的理解能力、寫作能力、鑒賞能力甚至創造能力的培養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當然,具備以上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見影的,而是一個緩慢積累的過程。正如名著之所以成為不朽的經典,也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磨礪出來的,具有深刻的思想智慧和非凡的藝術魅力。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親近經典,閱讀經典,熱愛經典。
法國著名教育家盧梭說過,問題不在于教他各種學問,而在于培養他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是學生主動探求新知的重要前提。
一是以課文做引線,激發學生閱讀原著的興趣。筆者在講解魯迅的《阿長與〈山海經〉》時,向學生介紹了魯迅的家族興衰史和童年生活。學生對魯迅童年時家庭遭遇的變故唏噓不已,也對少年、青年魯迅的成長經歷充滿了好奇。筆者順勢對學生說:“《阿長與〈山海經〉》節選自魯迅先生唯一的一本散文集《朝花夕拾》,大家要想了解作者的人生經歷,可以讀讀原著。”這樣,筆者自然而然地把學生帶領到名著面前,使他們對作品產生一種向往和期待,加上課堂的學習,讀起來自然就有親近感。
二是以活動促閱讀,在思維碰撞中激發閱讀熱情。筆者在班級開展經典片段誦讀比賽、人物分析研討交流和讀書筆記展覽評比等形式多樣的活動,提高學生閱讀名著的熱情和能力。筆者注意留給學生閱讀的時間和思考的機會,讓學生切實把閱讀落在實處,真正走進名著;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廣泛地進行探討切磋,在交流評比中提升對名著的認知,讓閱讀走向深層次;在活動結束后的總結中談談收獲與體會,積累閱讀的成功經驗。豐富多樣的活動形式讓看似無趣的名著閱讀變得生動鮮活起來,讓學生們在活動中愛上閱讀。
三是以信息技術為媒介,拓寬學生視野。信息技術的發展極大地豐富了語文教學資源。教師合理恰當地利用網絡資源能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能讓學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名著作品。筆者指導學生閱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時,先讓學生從網絡上查找蘇聯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以及該作品的相關資料。這樣,學生結合作者生平和時代背景能夠加深對小說主旨的理解。在課堂上,筆者也會播放根據名著改編的電影或話劇,如《海底兩萬里》《駱駝祥子》等,并讓學生進行觀后討論,讓學生將其與原版名著進行比較分析,在多種藝術形式的對比中加深對名著內涵的理解。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是為了不需要教。就是說,咱們當教師的人要引導他們,使他們能夠自己學,自己學一輩子,學到老。”名著閱讀教學,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課外閱讀的方法。
片段式閱讀法。教師帶領學生研讀名著中的經典片段,引導學生分享閱讀感悟。例如,筆者從名著中精彩的人物表現出發,以《紅樓夢》中的劉姥姥進大觀園、黛玉葬花,《西游記》中的孫悟空大鬧天宮,《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舌戰群儒、七擒孟獲,《水滸傳》中的智取生辰綱、武松打虎等耳熟能詳的片段為研讀對象,讓學生們輕松地走進名著,找到閱讀的樂趣。
重點知識提問法。在進行名著閱讀教學之前,筆者會將重要的知識點進行整理編排,制作成思維導圖讓學生填空,或編制知識競賽題讓學生搶答,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在閱讀中找重點、理情節、思關聯。這種兼具趣味性和實用性的教學方式,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還能幫助學生加深對名著重要內容的理解,更能訓練學生快速查找有效信息的能力。
略讀精讀結合法。對于大部頭的長篇著作,教師要引導學生使用略讀精讀相結合的方法,提高閱讀效率,強化重點。對于一些文質兼美的經典片段,教師要引導學生字斟句酌,慢慢品味,細細揣摩,提高閱讀的精細度,汲取名著中的精華。對于名著中的非重要章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保證文章前后貫通的基礎上,開展簡略閱讀。如名著《簡·愛》中有大篇幅的自然環境描寫,師生可以采用略讀的方式進行閱讀。
語文教師應充分意識到名著閱讀教學對學生語文素養提升、終身學習能力養成的重要作用,采用豐富多樣的形式組織教學,制訂不同學段的切實可行的閱讀目標,教授學生科學有效的閱讀方法,注重學生閱讀的個性化體驗,幫助學生提升閱讀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