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平
(上饒師范學院 音樂舞蹈學院,江西 上饒 334001)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 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1]“文化自信”視域下的基礎音樂教育,應嘗試探索一條踐行中華傳統文化的創新路徑。1995 年,全國國民音樂教育改革研討會上提出“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1999 年再次提出“應重新將民族音樂文化資源引入學校教育”。時至今日,其與“文化自信”理論交相輝映,開展母語音樂教育已成為全社會音樂教學者的共識。
民謠,即民間歌謠,用方言傳唱。民謠教學,以源遠流長的傳統民間文化為基礎和背景開展教學。以民謠教學創新基礎音樂課堂教學模式,學生在自由愉悅的民謠實踐活動中能夠提高音樂的感受能力、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提高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和自控能力,更重要的是把音樂語言與地方方言有機結合,引導學生深度感知本土文化,提升民族自豪感,進而實現傳統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上饒市,位于江西省東北部,也稱“贛東北”。信州區是上饒市主城區,處信江上游,信州方言屬吳語體系。2022 年統計數據顯示,信州區常住人口54.26 萬人。“東風夜放花千樹……寶馬雕車香滿路”(《青玉案·元夕》),這是辛棄疾閑居信州時做的一首名詞,生動形象地記錄了信州自古以來的美麗和繁華。信州人杰地靈,傳統民間音樂文化、朱熹理學書院文化、弋陽腔和徽劇等戲曲文化交相輝映,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為學校開展本土音樂文化傳承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
江西省上饒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與上饒市逸夫小學合作開展信州民謠教學實踐,將非遺保護傳承與基礎音樂教育有機結合,探索了一條基礎音樂教改及民謠教學模式建設之路。實踐證明,民謠教學可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本土文化傳承的重要手段,是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
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歌唱活動始終伴隨著人們的勞動和生活,它直接與情感相關聯、與心靈相溝通,無須進行機械操作,技術負擔少。鑒于歌唱是最自然、最簡單、最便捷的人類情感外化活動,歌唱教學理所當然成為了全面學習音樂的基礎。
世界各國的基礎音樂教育都把歌唱作為重要的項目。匈牙利音樂教育家柯達伊認為,“兒童只有積極參加藝術實踐,才可能獲得音樂體驗,習得真正的音樂文化。歌喉是每個人都有的‘樂器’,歌唱正是每個人都可以參加的音樂活動,是進行普及音樂教育的切實可行的、又行之有效的途徑”“歌唱本身有著非常豐富的學習內容,通過這種最自然的學習形式,兒童學習了如何掌握音準、節奏、速度、藝術表現、情感處理、音樂分析及多聲部能力等等。所以,要充分重視歌唱”。[2]我國當代教育史長時間內將音樂課命名為“唱歌”課,可見,歌唱在基礎音樂教育中的重要性。
民謠的旋律走向體現了方言土語的音調、語勢,民謠的節奏中也有當地人說話的語氣和表情習慣。方言中各地不同的自然地理環境,以及風俗、審美心理等文化差異在民謠中一覽無遺,各地民謠因此展示出迥異的形式和審美情趣。民謠以方言為載體體現其區域性特點。
民謠歌唱依賴于當地方言土語。方言聲調之豐富,遠不止普通話僅有的陰陽上去四聲,同時,方言節奏也是民謠歌唱過程中需要特別強調的韻律特征。
以江西省上饒市信州區民謠《摘菜》為例:
打開園門去呀去摘菜,滿園的青菜實在叫人愛。天光摘了豆呀,黃昏亦摘瓜,越摘越喜歡呀,越采越滿懷。冬瓜南瓜絲瓜黃瓜扁豆豇豆麥豆青豆番茄大蔥。喲嘖嘖!飽鼓鼓的瓜豆長呀長呀么長得快。
上饒信州方言稱“天光”為上午的意思,“黃昏”就是傍晚,“飽鼓鼓”則借助蔬菜的豐滿外形來表達農作物長勢喜人,通俗且生動。特別是民謠中“冬瓜南瓜絲瓜黃瓜扁豆豇豆麥豆青豆番茄大蔥”,這種一拍子的說唱方式,一長串唱詞如數家珍,體現了勞動者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自豪感,也是真實生活的寫照。同時,《摘菜》每一句句尾都押“ai”韻,一韻到底,朗朗上口。
民謠教學以節奏為核心。
語言和歌唱活動都離不開節奏,節奏可以成為關聯性內容,在課堂上貫穿語言、律動等多領域藝術實踐活動始終。強調方言歌唱的特殊音韻,就是幫助學生在歌唱中體驗超越口頭或書面語言的鄉土文化魅力。
以江西省上饒市信州區風俗民謠《劃龍船》為例:
“劃龍舟”是中國南方端午節的主要習俗之一,劃船的人在擊鼓聲的指揮下齊力劃動“龍舟”,做競渡游戲。由于劃槳的第一個動作具有爆發力,所以這首《劃龍舟》的演唱特點是把每一根小節后的第一拍設為特強拍,刻意強調和放大與2 拍子的強弱對比關系,并讓這種夸張的強弱關系和節奏型循環往復貫穿全曲。
民謠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生動有趣。民謠是當地居民日常生活和情感的文化表現,民謠客觀地展現了當地的民風民俗,形成一道自然與人文交織的特別景觀。
民謠中有很大部分是童謠,承載了一代代人的童年回憶。如上饒信州童謠《金蟲飛飛》:
金蟲飛飛,飛到沙溪。沙溪轉個彎,飛到六十三。六十三轉個彎,飛到象鼻山。象鼻山下順水流,流到湖潭頭。湖潭頭上造新橋,碰到嫂嫂。嫂嫂轉娘家,頭上戴朵花,紅花紅袛袛,帶阿到親家婆歸里嬉。
歌詞中嵌入了“沙溪”“六十三”“象鼻山”“湖潭頭”這些信州方圓幾十里舊時的地名,勾畫了一幅小朋友們大腦中想象出來的金蟲飛行圖。特別有趣的是,小朋友在童謠中還偶遇了頭戴“紅袛袛”鮮花的美麗新嫂嫂。最后一句“帶阿到親家婆歸里嬉”,意思是新娘子嫂嫂今天回門,她熱情地邀請小朋友隨她去娘家做客呢。“歸里”,意即“家里”。
江西上饒歷史上也是紅色蘇維埃政府所在地,在滾滾的革命洪流中,涌現了大量的革命歷史題材的民謠。例如,信州紅色民謠《打上饒》
民國十九年,正月廿四天。攻打上饒城,紅軍千打千。開進城門洞,哨兵忙帶路。土豪和劣紳,嚇得汗淋淋。群眾笑盈盈,拍手來歡迎。
歌詞敘事性較強,歌詞講述的革命歷史也是課程思政的題材。
?教學對象:上饒市逸夫小學5 年級1 班
?教學內容:教唱上饒信州童謠《月光光》①
?案前準備:
1.歌詞內容分析
月光光,月堂堂,劉家姐姐洗衣裳,衣裳洗得雪雪白,哥哥送我上學堂。報名報不上,先生說阿是姑娘。
歌詞具有較強的敘事性特征。灑滿月光的小溪邊,一個小姑娘在洗衣裳,她洗得很用心,衣服被洗得“雪雪白”。她為什么要這么用心地洗衣服?因為哥哥準備送她去上學,她想給老師留個好的初次印象,她想老師喜歡她。可是,學校不打算接受她,因為她是個女孩子……
歌詞充滿詩意,節奏朗朗上口,有趣之余多了一點酸楚和嘆息。
2.音樂旋律分析
節奏上強化了方言吟誦的韻律,多為一字一音,句尾處時值拉長。旋律進行較為平緩,僅見最后樂句的旋律線條劇烈波動,從突然的四度音程大跳上升,再以四度音程跌落原處,顯示出歌中小姐姐因無法實現上學愿望,著急卻又無奈的情緒波動。結尾是全曲的“點睛”樂句,音樂戛然而止,引出無限唏噓。
?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分為“激趣導入,走近月亮”“新歌教學,唱出月亮”“拓展延伸,創想月夜”“情感升華,畫出月亮”四個部分,分別對應一堂完整唱歌課中的教學導入、新課教授、演唱展示、課堂小結的教學任務,圍繞“月亮”遞進式開展教學。
“激趣導入,走近月亮”部分的教學目的,旨在通過聆聽獲得感悟,學生自覺找到童謠《月光光》的歌唱意境和嗓音發聲調試范圍,在不破壞歌曲意境的恰當音量、音色中開展歌唱前的準備工作,如音階練習和發聲練習。
“新歌教學,唱出月亮”部分是本堂授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學生可以結合方言歌詞念誦,在老師的引導下自覺開展身體律動,形成身體對音韻節奏的呼應。根據上饒信州方言的發音特點,“月光光”的“月”,“劉家姐姐”的“劉”,“衣裳”的“衣”,“雪雪白”的“雪”,“學堂”的“堂”等字音全是短促而有爆發力的重音,這種音韻特征需要在歌唱中體現。此外,根據方言發音習慣,“衣裳洗得雪雪白”的“洗得”二字、“報名報不上”的“報不”二字,需要有意識拖長第一個字的時值,使用附點節奏。該部分的民謠歌唱教學務必建立在第一部分教學后對歌曲意境和音量、音色控制的感性經驗基礎上。
“拓展延伸,創想月夜”部分意在展示本節課的教學成果,同時,為渲染和升華民謠歌曲意境,進一步加強學生的音樂體驗感,不妨在歌聲中加入樂器音效,通過加入三角鐵、蛙鳴筒、碰鈴等樂器的音色獲得更完美的歌唱體驗感,也借此鼓勵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
“情感升華,畫出月亮”部分屬于結束課堂教學前的總結提升部分,課題組建議運用“通感”手法,化聽覺為視覺,畫出月亮的顏色,立體表現歌曲意境,完成對童謠《月光光》歌唱教學。
教學過程創造性使用了方言念唱法、口傳心授法、沉浸式教學法,并通過課堂游戲設計、模仿聆聽、體態律動輔助、音頻視頻播放、演唱形式變化等多種手段對學生進行啟發誘導。教師在課堂上發揮了較好的教學引領作用,學生們課堂上表現積極、主動,師生互動好,上課效果優。
大多數學生的語言模仿能力很強,方言學習環節進展順利,但還是需要老師逐字逐句去強調方言聲調和節奏強弱關系。演唱過程中,如果教師能用指揮手勢向學生提示聲調、節奏,演唱效果會更好。
《月光光》教學的最后環節,教師用“通感”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共情能力,學生普遍給月亮上了暗顏色,因為大家覺得歌中小姐姐不能上學,月亮看見了很難過。教師有必要適時拓展此時的情感教學,希望每個同學都能珍惜自己的學習機會。
匈牙利音樂家柯達依說:“音樂和語言是一樣的,只有從一開始就以匈牙利為中心,我們才能夠開始一種合理的教育,否則我們就只有像過去那樣,培養出一代多語言的人,也是無語言的人”。[3]當前,“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4]在中國音樂文化多體系多元共存的時代,音樂教育界只有足夠的“文化自信”,才能擔負起未來弘揚中華音樂文化的使命,構建一種有根的中國音樂教育模式。
注釋:
①原生態上饒信州童謠《月光光》只有歌詞留傳,上饒市信州區文化館譚健老師應要求為它譜上了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