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延軍
關鍵字 短視頻 版權保護 問題研究
近幾年,短視頻平臺的迅速發展,極大地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生活。但是,在我國短視頻平臺中,存在著知識產權意識薄弱、平臺自律性差、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規和監督機制等問題,發生許多侵權情況。在目前短視頻平臺快速發展的時期,必須強化規范,促進網絡市場的健康發展,增強公眾著作權意識,促進知識產權的保護[1]。
雖然目前學術界對于短視頻并沒有統一的概念界定,但總的來說,形成了以下三點共識:一是短視頻是相對于長視頻來說,一般時長在5分鐘左右;二是短視頻是網民自我表達的重要手段,最明顯的特征在于低門檻和社交性;三是短視頻是一種新的互聯網內容傳播方式,具有社交性。
目前,學術界對于短視頻概念最大的爭議在于短視頻的時長問題,即多短的視頻屬于短視頻范疇?;谶@個模糊的地方,形成了短視頻版權最大的爭議。在我國,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具有一定的獨創性要求,而短視頻因時長較短,其無論是在素材選擇還是創作空間都會受到限制。其次,由于具有創作門檻低、創作主體多元化等特點,短視頻作品質量受到質疑。第三,由于短視頻類別也沒有統一標準,因此,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中都難以對“哪些短視頻屬于著作權法保護的內容”做出具體說明。這也正是目前短視頻版權保護的難點所在[2]。
目前,市場上主要有三類短視頻平臺。一是以抖音、快手為代表的基于算法推薦技術發展起來的短視頻平臺;二是微博、微信等具備分享原創短視頻功能的社交媒體或即時通信平臺;三是秒拍、美拍等主營拍攝業務但也具備短視頻社區分享功能的拍攝軟件。
(1)UGC、PGC、PUGC
根據短視頻來源主體的不同,可將短視頻分為 UGC、PGC、PUGC 三種類型。
UGC(User-generated Content)就是由用戶自己制作的內容,是由普通用戶在互聯網上獨立創作,并將其上傳到平臺上的短視頻類型。例如,抖音、快手、火山小視頻等。這類短視頻凸顯了創作門檻低的特征,在我國短視頻領域占據了主導地位。
PGC(Professionally-generated Content)即專業機構生成內容,指由專業機構創作視頻內容并上傳到網絡平臺上的短視頻類型。例如,點視、西瓜視頻、即刻視頻等。這類短視頻創作水平較高,作品質量較好。
PUGC(Professionaluse rgenerated Content)即專業用戶生成內容。例如,李子柒、papi 醬等。
相較于PGC、PUGC兩種類型的短視頻,UGC類短視頻在網絡平臺上的數量最多,創業者缺乏專業素養以及維權理念,很少有創作者會在短視頻上進行版權標記。
(2)原創短視頻、二次創作短視頻
根據短視頻制作方式不同,可以將短視頻分為原創短視頻和二次創作短視頻。原創短視頻,指短視頻的創作與表現形式都是由創作者自己創作的短視頻類型。例如,papi 醬在網絡平臺上以變聲方式上傳的短視頻。二次創作短視頻,指創作人在他人作品的基礎上,運用剪輯等方法,賦予作品新的內涵與表達,從而完成的短視頻類型。
(1)時長短且制作簡單方便
一方面,與傳統網絡視頻相比,時長很短是網絡短視頻最重要的特征。這符合當下網民的碎片化消費習慣,因此更受歡迎。另一方面,網絡短視頻的制作不限于專業的設施和技術,也不需要太專業的拍攝和編輯手法,可以通過軟件進行一鍵優化和快速編輯,這使得網絡短視頻制作流程簡單,制作門檻低,制作者的參與性也更強。在這種模式下,人人都可以成為創作者。
(2)社交屬性強
與電影、電視劇等其他視聽作品相比,網絡短視頻社交屬性更強,時長較長的網絡視頻,例如網絡電影和綜藝等,只能通過發送彈幕和評論進行交流,而網絡短視頻平臺不僅有評論功能,網絡短視頻制作者和觀眾之間還可以實時私聊互動,通過平臺審核的優質視頻制作者還可以開通直播和觀眾進行互動。
(3)傳播速度快
網絡短視頻適應網絡用戶的快速編輯、快速欣賞的消費習慣。目前的網絡短視頻平臺都有一鍵轉載或一鍵分享的功能,分享轉發比其他視聽作品更加寬松。因此,傳播速度比其他視聽作品更快,一旦出現侵權行為,其影響范圍的擴大也更快。
(4)盈利方式多樣
傳統視聽作品的盈利方式單一,主要通過財產權利轉讓和廣告費來盈利,通過著作權的限制來保障其收益。與之相比,網絡短視頻的盈利方式多樣化,觀眾打賞、廣告變現、電商導流、內容付費、平臺分成等都是網絡短視頻的盈利方式,所以網絡短視頻的盈利與其流量成正比,越快速廣泛的傳播,給創作者帶來的收益就越多。因此,作者往往會通過開放網絡短視頻的方式來獲取更多的收益[3]。
網絡短視頻能否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意義上的作品,其爭議點主要在以下兩方面:
一方面,有人認為,網絡短視頻通常時長短,表達不豐富,藝術價值不高,所以并不屬于著作權法所說的應受保護的優秀作品。不可否認的是,自媒體短視頻相對電影、電視劇作品而言,確實時長極短。但著作權法存在的根本意義在于維護作者的利益,從而激勵更多優秀作品的產生。因此,在談及作品應有較高的內在藝術價值的時候,又多出了一個主觀判斷的問題。受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大多正是反對者認為的藝術價值不高的平庸作品。目前短視頻質量良莠不齊,有不少低俗短視頻存在,但也不乏優秀作品,其中還有很多政府號和專業機構團體制作了大量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正能量視頻,為社會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筆者認為,某些短視頻的質量很低,但不能否認其擁有受到著作權法保護的權利。
另一方面,有人認為,網絡短視頻時長短難以體現獨創性,從而不能成為作品。不可否認的是,時長確實會影響短視頻制作的思想表達空間,但短視頻篇幅短小與投入時間成本低以及智力勞動有限是不能畫等號的。短視頻的時長與獨創性不存在必然聯系,如果在幾分鐘甚至是十幾秒的短視頻中展現出明確的主題和清晰的結構,再加之文字、音樂等設計安排,能夠較為完整地表達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就可能成為作品。因此,網絡短視頻的獨創性并不在于時長,而在于是否具有創造性的智力表達。相較類電作品(即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來說,短視頻在獨創性方面要求可以相對較低,只要能夠體現出創作者的個性表達,具備最低限度的創造性即可[4]。
根據我國著作權法第十條之規定,屬于電影、類電作品的短視頻的著作權人享有著作人身權及著作財產權。
(1)作品人身權
短視頻用戶發布作品時,也享有署名權。作者本人可以自由選擇署名方式,實名虛名皆可。作者可以在作品中表明自己身份,也可以通過 IP 用戶名來表明身份。只要能表明身份的署名,都可認為行使了署名權?;ヂ摼W上的其他主體,在分享原作時,也應該標明作品來源,不可去除作者署名或標記,不然就可能侵犯作者的署名權?,F在的短視頻平臺也比較重視作者的署名權保護,一般用戶上傳作品后,視頻會自動@作者,默示此為原作者,在此情況下,分享未署名作品更要注意保護原作者的署名權。
(2)作品財產權
根據著作權法規定,作品復制權是指以打印、復印、錄音、翻拍等方式,將原作品制作成一份或者多份的權利。對于短視頻作者而言,就是原作者享有的對短視頻作品下載或翻錄的權利。大多數著作權侵權案件都與復制權密切相關。復制權一直是著作權人所有權利中的“核心”權利。在轉發分享視頻的過程中,用戶可以簡單通過平臺提供的分享鍵完成“復制”,尤其是跨平臺復制,往往只能顯示原平臺而不能顯示原作者,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網絡時刻存在大量的隨手轉發。從平衡公共利益與有利于網絡作品發展的角度出發,著作權法同時也規定了合理使用、法定許可等情況。
(3)網絡信息傳播權
在著作權法上,網絡信息傳播權與其他傳播性權利相比,其不同在于:公眾可以自由選擇時間、地點來獲取作品信息的權利。下載又分臨時性下載和永久性下載兩種。臨時性下載類似緩存,這種情形根據國際公約,是計算機自動存儲而不視為侵權。對于短視頻平臺用戶轉發他人作品后(除法律規定的合理使用情形外,任何未經作品權利人同意的傳播行為都屬于侵權),他們的好友就可以自由地獲取該作品,這種傳播方式也就屬于“互聯網絡傳播”。但不切實際的視頻或者虛假信息的視頻轉發是違法的,任何個人和組織使用互聯網應當遵守憲法法律,尊重社會公德不得危害網絡安全,不得利用網絡從事危害國家安全、榮譽和利益,煽動顛覆國家政權,推翻社會主義制度。
短視頻著作權侵權案件中,短視頻是否為著作權法所保護的作品是第一步需要明確的問題,其中最為核心的就是短視頻獨創性的認定,但我國目前并未在任何法律文件中對獨創性作出明確定義或解釋。獨創性的認定規則是在司法實踐中通過個案審理逐漸建立的,法官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綜合考慮創作者與公眾之間的利益平衡,從利于作品創作與傳播的目的出發,切合本國實際,審慎地運用獨創性這一裁量標準。所以,獨創性認定對于法官來說存在很大的自由裁量空間。
獨創性的判斷標準在學界和司法實踐中仍有較大爭議,采取一定創作高度還是最低限度標準,很大程度決定了短視頻屬于“作品”還是“制品”,兩種類別在著作權法上的保護是有很大區別的。各個法院對作品獨創性內涵有著不同的解讀,于是在作品獨創性認定時所采用的標準也會大相徑庭。類似案件中,各法院依據不同的短視頻獨創性標準審理,從而導致同類案件不同判決的現象發生。這種情況是不利于司法公正的,故短視頻獨創性的判斷標準仍需進一步研究[5]。
我國網絡短視頻著作權保護具有以下特點:第一,網絡短視頻法律定位模糊,權利行使方式復雜,而侵權成本低以及利益驅動,形成“侵權易,維權難”的局面。第二,網絡短視頻順應時代發展,作為新興的作品形式,現有著作權法保護體系存在制度缺失,同時司法實踐也難以對短視頻侵權亂象作出準確回應。第三,短視頻平臺作為服務提供者,對于短視頻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厘清平臺責任有助于營造良好的短視頻環境。第四,網絡短視頻著作權保護的癥結在于獨創性認定、合理使用行為界定以及各方侵權責任承擔這幾個方面。第五,因著作權法尚未對具體作品類型進行明確,權利人需從立法目的出發適用法律,可通過私力和公力兩方面救濟自己的權利。
(1)網絡短視頻作品地位不明確
著作權法中并沒有將網絡短視頻歸入具體的作品類型,2020年11月新修著作權法將現行著作權法中的電影作品和類電類作品的作品類型統一修訂為“視聽作品”這一新的作品類型。減少具體作品類型的規定,修改為“視聽作品”這種開放式的法律規定,從一定程度上能夠擴大視聽類作品的范圍,進而將新出現的符合作品屬性的智力表達類型納入著作權法保護體系之內。但是現有的著作權法和著作權法實施條例中并沒有對視聽作品概念做出解釋,法律中的獨創性判定規則也不明確,導致司法實踐中侵權人往往針對網絡短視頻作品的法律地位和獨創性提出抗辯。法官裁判時對原網絡短視頻作品地位的判斷,亦只能通過原有的電影作品和類電類作品相關規定以及作品構成要件的原則性規定,結合案件中網絡短視頻的作品屬性和具體類型來做出判斷,這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網絡短視頻作品認定時的自由裁量權,增加了法官的判斷難度。
(2)網絡短視頻獨創性認定難
獨創性作為判斷作品地位的重要因素,卻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我國的法律條文中未對作品的獨創性標準作出具體規定??紤]到作品獨創性是一個復雜抽象的概念,現實中作品類型又豐富多樣,作品的獨創性標準需要在司法實踐中不斷探索確立,是司法實踐中自由裁量權的體現。獨創性作為作品的重要屬性,直接關系到創作者權益和公眾權益的界限劃分,若對作品獨創性標準要求過高,則會打擊創作者的創作積極性,要求過低則會限制公有領域的智力成果的使用,都不利于實現作者和公眾之間的利益平衡。
網絡短視頻作品的獨創性認定,應當對于現有的獨創性判斷標準進行完善。
我國現有獨創性認定規則結合了英美為代表的版權體系國家和法德為代表的作者權體系國家的理論,包括獨立創作和一定創作高度兩個要件。對于具體的創作高度的判斷,若要求過高會導致創作者的智力成果得不到應有的保護,若要求過低則會導致著作權保護范圍擴大,原屬于公有領域的內容被私權控制,限制了公眾利益且不利于作品的傳播。
對網絡短視頻獨創性做出司法解釋以及司法裁判應當明確以下幾點裁判規則:(1)視頻的時長、創作難度和創作空間不影響對其獨創性的判斷,網絡短視頻獨創性的判斷對象應當是視頻中所體現的作者對視頻素材的選擇、視頻內容的編排和制作方法等要素;(2)對網絡短視頻作品的獨創性判斷應當考慮其潛在的經濟價值;(3)具有獨創性的網絡短視頻應體現作者的思想或個性;(4)從鼓勵創作的角度來看,對網絡短視頻作品的獨創性不應當要求太嚴苛,在短視頻內容完整連貫的基礎上,滿足最低程度的創造性即可。
2006年7月1日實施的《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明確規定了信息網絡傳播權領域的“避風港原則”,即網絡服務提供者在發現侵權內容或收到著作權人發出的符合法定要求的書面通知后,立即移除其網絡系統中存儲的侵權內容或斷開對侵權內容的鏈接,則其不需要對侵權行為承擔損害賠償責任。針對當下我國短視頻平臺濫用“避風港規則”來逃避侵權責任的現實困境,需要對短視頻平臺適用“避風港規則”的條件做出限制,減少平臺逃避侵權責任的可能,進而強化平臺對短視頻版權侵權的監管責任。由于“避風港規則”的核心是“通知+刪除”程序,為了更有效地保護短視頻創作者的正當權益,提升短視頻平臺的侵權治理效能,有必要對“通知+刪除”程序進行細化。
我國《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中的規定沒有對“通知+刪除”程序做出具體細化。因而根據前文所闡述的“通知+刪除”程序在司法實踐中表現出來的不足之處,筆者認為應從明確通知程序、規定處理期限、加強對錯誤通知行為的認定這三個方面,細化“通知+刪除”程序從而實現短視頻的版權能得以更好地保護的目標。
通過設立專門的自律性集體管理組織,完善網絡短視頻行業自律規范,形成高度的行業自律意識,能夠使侵權行為在行業內部得到規制,是網絡短視頻著作權保護之良策。
在網絡環境下,技術應用應成為著作權保護體系的一個重要內容,通過行業自律規范督促平臺企業利用新技術提升版權保護能力,在保護創作的同時促進網絡短視頻合法傳播。對于版權過濾機制和成熟的短視頻內容審核技術(例如 AI 智能審核技術),應當納入自律規范中,促使網絡短視頻平臺加強著作權審查,尤其是做好重點作品的風險管控。
對平臺為用戶提供的協議內容加以規范。用戶和平臺之間的協議原本是許可合同性質,但是平臺以格式合同或格式條款的形式強加給用戶,明顯存在不合理的因素,導致用戶和平臺利益不對等。平臺給用戶提供的協議中對具體的許可使用的權利內容、使用形式、利益分配等,應當給用戶留有選擇的余地,再根據用戶選擇的授權內容,對該用戶的短視頻作品設定獨特的權利標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