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曉晴 蔡 藝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體育外交發展歷程與經驗啟示
古曉晴 蔡 藝
(湖南工業大學 體育學院,湖南 株洲 412007)
運用文獻資料、邏輯分析等方法,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體育外交發展歷程進行梳理,旨在為新時代體育外交提供經驗和理論支撐。中國共產黨領導開展的體育外交經歷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921-1949年)的初步探索和孕育萌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1949-1978年)的權益爭取和突破封鎖、改革開放時期(1978-2012年)的改革創新和蓬勃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2012年至今)的全面參與和走向世界四個階段。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百年體育外交發展歷程給予了寶貴的經驗啟示: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把握中國外交整體大局;立足國家總體外交戰略,完善體育外交體制建設;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助力體育強國目標實現。
體育史;中國共產黨;體育外交;乒乓外交
2021年11月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六中全會上提出扎實推進體育強國建設高質量發展與落實《“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緊密結合,實現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全面推進與新型國際關系的構建。體育外交作為中國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徑之一,成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共產黨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原則,營造了良好的外部發展環境,為人類事業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站在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的重要節點上,回顧黨領導體育外交的發展歷程與經驗,中國共產黨領導我國體育外交從打開門戶到全方位走向世界,獲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研究梳理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百年體育外交事業的發展歷程及經驗啟示,以推動新時代體育事業的發展及體育強國的建設,使體育外交不斷邁向新的歷程,持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中國體育外交處于初步探索和孕育萌芽階段。蘇區創立之初,正處革命戰爭時期,“體育救國”的思想逐漸深入人心,體育運動成為蘇區政治建設的“功臣”。體育外交在此過程中孕育萌芽,但整體體育外交水平較低且較為被動,蘇聯是我黨體育外交的主要實踐對象。在蘇區時期,中國共產黨將傳統體育和軍隊體育中的內容與蘇聯軍事中采用的體育體制相結合,形成了較為健全的組織領導機制。蘇區政府在1929年的古田會議上決定設立俱樂部,不僅為群眾開展娛樂體育文化活動,還負責基層軍隊的日常體育訓練[1]。1933年蘇區舉辦了歷史上首次且唯一的“全運會”,即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運動大會,其規模宏大、影響深遠,對整個蘇區體育活動產生了極大的示范和推動效果。中央蘇區紅色體育運動網在革命戰爭中逐漸形成,體育活動十分活躍,各部門間相互聯系、縱橫交錯[2]。其快速傳播和發展,離不開蘇區黨報、黨刊等對其的大力宣傳,不僅增強了廣大軍民群眾的體育鍛煉意識,還在群眾心中印刻下蘇區紅色體育精神。由此可見,黨和蘇維埃政府對蘇區的體育文化工作十分重視,開展的體育活動始終沒有脫離革命斗爭這一出發點,對體育外交初期的探索及革命戰爭均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中國體育外交處于權益爭取和突破封鎖的階段。1950年,中國首支體育代表團順利訪問蘇聯。同年,我國也迎來了蘇聯首支外國運動員代表團的到訪。此后,中國共參與了289項國際體育賽事[3],與各個國家的體育交流日趨頻繁,中國運動員也因此被譽為“友誼的燕子”[4]。20世紀60年代,中國堅定“走出去”的體育外交信念。1961年,中日乒乓球代表隊在第26屆乒乓球錦標賽中的融洽相處,為中日建交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礎。到1966年上半年為止,中國與50多個國家的體育交流超過1000次[5]。但在中國進入了十年“文化大革命”動亂后,1969年甚至一整年都沒有任何體育外交的紀錄[6]。而20世紀70年代成為中國體育外交一個重要的轉折點,1971年,中美兩國以“小球轉動了大球”,展開了戲劇性的“乒乓外交”。1972年尼克松公開訪華,標志著中美外交形勢由反美抗蘇向聯美抗蘇轉變,兩國關系從此邁向新起點[7]。毛澤東主席于次年制訂出“一條線”的戰略設想,即從日本到歐洲,一直延伸到美國[8],團結盡可能多的國家一同反對蘇聯霸權主義。這一外交戰略進一步促進了中美兩國關系的發展,兩國于1979年1月1日正式建交,成為當時震驚世界的巨大外交事件。在此期間,中國同英國、聯邦德國、荷蘭等國家先后也建立了良好的外交關系,中國外交重新煥發生機。
改革開放時期的中國體育外交處于改革創新和蓬勃發展階段,“乒乓外交”為中國體育外交開啟了新的征程。中國奧委會于1979年重返國際奧林匹克大家庭,開始了參與奧運會的籌備工作。中國代表團于1980年、1984年先后參加在美國普萊西德湖舉辦的第13屆冬季奧運會及在美國洛杉磯舉行的第23屆夏季奧運會。中國運動員表現精彩,不僅發揚了民族精神,也向世界表明了我國堅定的外交立場[9]。20世紀90年代,由于“兩極爭霸”世界格局的改變,世界格局呈多極化發展趨勢。1990年中國首次在本國舉辦國際性大型體育賽事,第11屆亞運會在中國北京拉開帷幕。這一時期,中國也曾主辦過一系列重要的國際比賽,例如在上海舉辦的東亞運動會(1993年)、在天津舉辦的世界乒乓球錦標賽(1995年)、在哈爾濱舉辦的冬季亞運會(1996年)等[10]。進入21世紀,隨著2001年北京申奧的成功,中國開啟了體育外交發展的新紀元。2008年8月8日,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國家體育場正式拉開帷幕,共有200多個國家,超11000名運動員參加[11]。北京奧運會是一場前所未有的體育外交盛會,它不僅向世人展示了中國奧運外交的魅力,還呈現了一個充滿熱情、活力和富強民主的中國。這一時期,我國與各國間的體育文化交流工作全面展開,中國體育外交實現由客場外交到主場外交的模式轉變。
新時代的中國體育外交處于全面參與和走向世界的狀態,以習近平外交理念為指導,積極展開國際體育外交工作,向世界展現了中國的大國形象。2012年,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理念,指明體育外交是實現新時代中國體育事業發展目標的重要途徑之一。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對米盧教練帶領中國足球隊闖進世界杯這一優異成績的肯定,加強了中墨兩國的交流。2015年,英國威廉王子訪華,加強了中英足球的往來,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2021年作為我國“十四五”規劃的第一年,是我國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的重要基點,意味著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已經邁入新的征程。2022年北京冬奧會是在中國北京成功舉辦的又一次國際大型體育賽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北京冬奧會如期成功舉辦,不僅使我們樹立了民族自信心,而且促進了世界對中國的認識,為弘揚中國體育文化精神提供了世界級平臺[12]。體育為各國友好交往和交流建立了橋梁,拉近了中國與世界各國之間的距離,為傳播和平與發展主題提供平臺,為新時期中國體育外交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因而,新時期全方位擴大體育對外交往的規模,牢固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有助于2035年實現建成體育強國這一遠景目標[13]。
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唯一的執政黨,在領導中國體育事業百年的歷史中,探尋出了一條適應中國國情的體育對外交往發展道路,為整體外交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一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統一領導,保證中國外交的正確發展方向。在蘇區時期,軍隊和人民的戰斗力通過體育鍛煉得到提升,適應了當時革命斗爭的需求。20世紀70年代,中美兩國的“乒乓外交”成為中國體育外交的歷史轉折點,我國國際影響力得到進一步提升。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成功舉辦,為傳播中國體育文化提供了世界窗口。二是新時代遵循“兩個確立”,構建體育外交新發展格局?!皟蓚€確立”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應對變局的強勁手段,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有力保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積極應對當下的時局,在危機中創新機,在變局中開創新局,始終保持戰略主動,推動構建體育外交新發展格局。三是防范體育政治風險事件,為整體外交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當前,我國正處于兩個百年的歷史性交匯點,體育工作中的風險與隱患能否有效地防范和化解,會直接影響我國體育事業能否長遠發展,甚至對黨和國家的整體局面產生影響[14]。對國內而言,增強危機意識,辯證看待和把握國內外總體形勢,提前做好預案工作提升;對國外而言,主動加強與國際奧委會、各國際單項體育比賽組織的聯系與溝通,提升處置突發公共事件的意識。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體育外交工作在中國共產黨的統一領導下全面展開,不斷完善體育外交體制機制建設,服務于國家總體外交戰略。一是堅持戰略思維,構建中國體育外交國家戰略。體育外交的國家戰略建設要以習近平外交理念為指導,增強體育對外工作的頂層設計,保證黨體育外交戰略謀劃與部署的全面貫徹落實[15]。體育外交理論的構建有助于體育外交從感性認識到理論認識的跨越,提升中國體育外交在國際體育外交事業中的影響力。二是完善體育外交機制建設,推動我國體育外交戰略性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積極領導我國體育外交體制機制改革,加強國家總體外交能力建設。但面對日益復雜的國際形勢,由于各個體育外交部門一同開展體育外交的工作,產生了職責交叉的現象,從而導致各職能單位權責不清,國家實際體育外交能力不能得到充分發揮。基于該現狀,首先應加強中央與各體育外交部門的貫通,統一體育外交思想。其次推進和落實體育外交機制的完善,對各職能部門機構明確劃分領域、分配職責權限,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一同服務于國家總體體育外交。三是立足國家總體外交戰略,建設新型的大國體育關系。體育外交的展開應立足于國家的總體外交戰略,應以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為邏輯起點,拔高體育外交的戰略定位。我國體育外交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其獨特性被世界各國廣泛認可和接受,推動新型大國體育關系的建設,為我國的體育外交發展和民族復興貢獻力量。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全面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加快實現體育強國目標的步伐,筑牢體育對外交往的扎實根基。一是夯實體育外交理論基礎,推進中國特色體育外交理論體系的構建。中國共產黨是中國體育外交的創立者也是實踐者,在革命時期,中國外交理論由于受到共產國際的深刻影響,逐步實現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成為對外交往的重要指導思想;在建設時期,中國外交奉行獨立自主五項原則,開創中國外交新局面;在改革開放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逐漸形成。當前中國正處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重視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理論建設,積極總結我國百年體育外交實踐經驗,推動中國特色體育外交理論體系的建構。二是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加快實現體育強國目標的步伐。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目標,引領全球變革、推動全球發展和建設,承擔著歷史責任與使命。體育是一種世界通用“語言”,它能夠跨越意識形態,實現各民族、各國家之間外交思想的溝通交流。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和2022年的北京冬奧會,都通過體育為中國與世界民眾搭建了友誼的橋梁,增進彼此之間的溝通交流。三是加快推進體育強國的建設,提升體育外交國際話語權。中國體育對外交往的規模不斷擴大,開放程度不斷拓寬,中國從1990年至今已經多次承辦國際大型體育賽事,中國的綜合國力和熱情好客的大國形象已經逐漸被世人知曉。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對外交流程度不斷深入,中國開放、自信、包容、友善的大國形象逐漸呈現在世界舞臺之上[16]。隨著我國體育的全面發展和國際關系的整體變化,我國的體育國際話語權得到了肯定和提升,體育的國際傳播力和影響力也得到增強。
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對于體育對外交往的探索從未停止,在長期的實踐和積累中總結出了諸多體育對外交往工作的經驗與啟示,為中國體育外交事業指明正確的發展方向。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軍隊和人民通過體育鍛煉提升戰斗力,滿足當時革命斗爭的需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赤色體育”也順應得到發展。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體育外交發展遭遇到不少阻撓,但“乒乓外交”的成功,不僅促進了中美冷戰時期關系的緩和,同時也提升了中國在國際體育事業中的地位。在改革開放時期,北京奧運會是一場空前的體育外交盛會,它向世人展示了中國奧運外交的魅力,中國體育外交取得了輝煌成就。在新時代,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積極倡導舉辦和參與國際大型體育賽事,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成功舉辦為我國與世界各國的體育交流提供平臺和契機,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了貢獻。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把握好體育外交這一契機,不斷通過國際大型體育賽事提供的世界平臺弘揚中華體育文化精神;積極借鑒世界各國的優秀外交成果,提升我國的體育外交能力,展現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形象,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積極的貢獻。
[1]張訓才.我軍軍事體育的歷史發展及思考[J].解放軍體育學院學報,2003,22(1):1-6.
[2]成都體育學院體育史研究所.中國近代體育史資料[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599-619.
[3]谷世權.中國體育史[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3:347.
[4]《新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史略》編委會.新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史略[M].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9:457.
[5]李秀梅.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史簡編[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2:65.
[6]王昊.論新中國的體育外交[D].北京:外交學院,2006.
[7]李承紅.當代中國外交的根本轉型與分期問題——一個外交政策分析理論的視角[J].外交評論(外交學院學報),2008(6):27-36+3-4.
[8]陸士諤.新中國[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
[9]劉桂海,汪婷,楊智國,等.改革開放40年中國特色體育外交:歷程、經驗與理論反思——基于“歷史觀、大局觀、角色觀”三重視角的考察[J].體育科學,2020,40(3):15-27.
[10]唐沛.新中國體育外交的回顧與展望[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08.
[11]俞大偉,張曉義,羅琳.挑戰與機遇:18年一個節點的中國體育外交“三部曲”[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6,30(2):18-22.
[12]夏莉萍.人類命運共同體視域下的體育外交與冬奧會[J].當代世界,2022(2):15-20.
[13]張建會.新發展階段我國體育外交發展的戰略思路與實現路徑[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22,46(1):60-71.
[14]國家體育總局.同頻共振 同向發力——駐體育總局紀檢監察組與體育總局黨組聚焦“兩個奧運”風險防控開展專題會商[EB/OL].https://www.sport.gov.cn/n315/n20067006/c20999900/content.html,2021-06-02.
[15]鐘秉樞.人類命運共同體引領下的中國體育外交戰略構建[J].體育文化導刊,2019(2):15-21.
[16]趙富學.中國共產黨體育強國建設的百年探索[J].體育科學,2021,41(9):3-15.
The Development Course and Experience Enlightenment of Sports Diplomacy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GU Xiaoqing, etal.
(Hunan Technology University, Zhuzhou 412008, Hunan, China)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史研究(1949-2019)”(項目編號:19ZDA350)。
古曉晴(1998—),碩士生,研究方向:體育文化傳播。
蔡藝(1979—),博士,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