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銀銀 郭守靖
新型城鎮化背景下運動休閑特色小鎮的發展路徑探析
劉銀銀 郭守靖
(浙江師范大學 體育與健康科學學院,浙江 金華 321000)
運用文獻資料、邏輯分析等方法,對新型城鎮化背景下運動休閑特色小鎮的發展現狀及發展路徑進行分析。研究認為:運動休閑特色小鎮的建設存在著過度依賴旅游業、同質化現象嚴重、評價體系不完善不健全、宜產與宜居共生融合之間出現偏差以及復合型人才匱乏等困境?;诖耍虻刂埔?,打造核心特色體育產業、深入挖掘文化內涵、構建評價體系、補齊宜居短板、重視人才培養。
新型城鎮化;運動休閑特色小鎮;發展路徑
運動休閑特色小鎮是推動新型城鎮化的一種創新模式,與大中城市和鄉村地區相比,小城鎮是一個過渡性的聚落形態,它自身處于持續的發展變化之中,在經濟上有很大的潛力,但是由于規模的限制,它也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在我國城市化進程中,小城鎮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傳統城鎮化走的是一條城市吞并農村的發展之路,由于生活壓力和就業壓力,大量的農村人口都到城市中去工作,農村的土地和自然資源都被城市所吸取,這不僅沒有解決原有的城鄉二元結構問題,還使農村的衰敗現象更加嚴重[1]。2016年,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指出要加快特色鎮的發展,發揮市場的主體作用,與特色產業相結合,因地制宜、突出特色[2]。
隨著人們生活觀念的不斷轉變,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非物質的精神和心理層面的需求越來越高,健身、休閑的體育旅游越來越受廣大群眾的喜愛,同時伴隨著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不斷推進,創建不同地區、不同項目的運動休閑特色小鎮是非常必要的。2016年2月,《關于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各地要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制定完善的土地、財政、投資等政策,以“人”為中心,把小城鎮的發展和特色產業的發展有機地結合起來,促進特色小鎮的迅速發展[2]。2018年9月,《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中也明確提出,要加強鄉村特色資源的保護,并將其融入到新型城鎮化中去,在此基礎上,大力發展具有特色和魅力的特色小城鎮,從而改善城鄉結構,促進城鄉融合發展[3]。一系列文件的發布為運動休閑特色小鎮的發展建設提供了政策指引,全國各地紛紛整合當地的特色、自然環境、文化內涵以及體育文化資源,對這些資源進行合理開發和投資建設。目前,全國各地都有以生態旅游、休閑養生、健身、康養為特色的運動休閑特色小鎮,這不僅促進了城鄉一體化,同時還帶動了鄉村經濟的發展。
運動休閑特色小鎮作為推進新型城鎮化、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的重要抓手,多位于鄉鎮及部分城市附近,其優質資源為運動休閑特色小鎮提供了場地、設施、景觀等,因此可將其視為城市與鄉村的紐帶[4]。運動休閑特色小鎮是將推動社會發展和人們正常生活所需作為出發點而建立起來的,集運動休閑、經濟發展、人文內涵于一體的多種功能疊加的空間區域和發展平臺[5],可以使人們感受原生態的魅力以及給人一種舒適怡人的感覺。大部分運動休閑特色小鎮建設在城市的邊緣,并具有濃厚的體育特色以及文化資源,能夠有效地帶動消費群體,進而促進更多的人就業以及帶動一部分人創業,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就業壓力,為就業者和創業者提供了更好地發展平臺,也給鄉村發展帶來了更多的機遇,有利于實現城鄉資源的均衡分配。在經濟新常態化發展背景下,我們可以將體育運動休閑特色小鎮看作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一種新形式,其對于調整產業結構、平衡城鄉資源、推廣地域文化等具有顯著作用。
2.1.1 數量激增
當前,全國各地在大力發展運動休閑特色小鎮,并給予了高度的關注和重視,全國范圍內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2014年,我國體育小鎮的建設才剛剛開始,全國只有21個;在2015年,建設了47個;到2016年,我國體育小鎮的數量增加到81個。在2017年,我國的體育小鎮已經超過了100個,達到了150個[6]。目前,初步統計知悉,全國各地已合計創建將近400個省市區級運動休閑特色小鎮。
2.1.2 地域分布逐漸向全國擴展
雖然運動休閑特色小鎮最早發端于江浙等東部沿海地區,但是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在華東、西南、華北等擁有獨特的體育資源的地區,也成為運動休閑特色小鎮的后起之秀,安徽、河北、四川、河南、遼寧,這些地方都已經建立了運動休閑特色小鎮,并且在最近兩年呈現出逐步增加的態勢。
2.1.3 運動休閑特色小鎮類型日益多元化
從消費人群和行業角度來看,運動休閑特色小鎮主要有四種:一是以生產和制造體育用品為主的產業型體育小鎮,比如浙江湖州莫干山的“裸心”體育小鎮,其重點是通過發展體育產業來帶動周邊的經濟發展。二是以旅游和度假為主的休閑型體育小鎮,這類小鎮受眾面廣,需要考慮不同年齡段人群的體育消費需求,如紹興柯橋酷玩小鎮,讓大眾在享受輕松酷玩的同時又能滿足人們的休閑娛樂心理。三是以中老年人、以亞健康人群為主體的康養型體育小鎮,如奧修國際凈心村。四是以某個體育賽事為核心,舉辦各類等級賽事為基礎的賽事型體育小鎮,如萊茵國際足球小鎮就是通過作為我國女子足球超級聯賽的舉辦地而提升自己的名氣。
2.1.4 社會多方主體的廣泛參與
運動休閑特色小鎮作為一個多功能疊加的發展平臺,需要各方主體的共同參與和相互合作。它不僅需要各系統要素的共建,也需要各參與主體對資源的共享,政府在目標確定和政策導向上要做好頂層設計,并在基礎建設、環境供給上為小鎮的建設提供保障;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能夠優化資源配置;企業作為行業主體以創新、共贏為導向建立資源互惠互利、共創共享的競爭合作機制;創業者以及高端人才一方面構建著體育小鎮文化,另一方面又受到體育小鎮本身文化的影響;本地居民受惠于體育小鎮的發展,同時也積極參與體育小鎮建設。
2.2.1 過度依賴旅游產業
一些地方政府和企業在對政策的認識上,存在著一定的偏差,而且越是到基層,這種偏差就會越來越大。在沒有了解到運動休閑特色小鎮的內涵和發展理念的前提下,盲目地跟風,把旅游業當成小鎮發展的主業,從而使得體育產業在運動休閑特色小鎮中的主導地位變得不明確。如四川省峨眉山黃灣武術文化小鎮,盡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并沒有將武術特色完全融入其中,缺乏與武術相關的特色項目。雖然運動休閑特色小鎮的發展離不開旅游業,但過分地夸大旅游業的作用,運動休閑特色小鎮則與一般的旅游景區無甚差別。
2.2.2 忽視差異定位,小鎮同質化現象嚴重
當體育要素融入到特色小鎮中后,許多小鎮競相創建,卻常常忽略了其中最為重要的“特色”。很多運動休閑特色小鎮在進行規劃的時候,沒有對當地的特色產業、物質資源、區位條件、文化遺存等進行深入的挖掘,也沒有考慮到小鎮的經濟水平和發展規律,只是一味地跟風,將一個項目作為自己的主要特色,簡單的模仿和照搬,而忽視了地方的特色,也沒有考慮到是否有能力將這一項目建設、運營好,沒有考慮當地的群眾基礎。這就導致了一種現象,那就是千鎮一面。
2.2.3 體育小鎮測評、監督、考核機制不健全
評估與考核機制是建設運動休閑特色小鎮的一個重要環節,建立一個科學的、行之有效的評價指標體系,是體育休閑特色小鎮建設的基礎。當前,全國各地在對運動休閑特色小鎮建設的考核評價中,普遍存在著評價指標體系不夠完善的問題。一是沒有建立起一個權威性的、完備的、定量的評價指標體系;二是對特色小鎮的統計工作還沒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制度;三是一些評價指標的設置不夠科學,導致實施難度較大。
2.2.4 宜居與宜業共生融合之間出現了偏差
社會發展的本質是人的發展,而新型城鎮化的本質就是人的城鎮化,它的根本目的是給人們創造一個更舒適、更宜居的生活環境[7]。運動休閑特色小鎮應將人的發展作為其核心,使體育既可以造福民生,又可以促進產城融合,使小鎮既可以聚人,也可以將人留下來。但是,當前運動休閑特色小鎮的建設,往往是以工業為主,或以中城鎮為主,不能同時滿足“宜居”與“宜業”的需要。有些運動休閑特色小鎮的發展沒有足夠長遠的規劃,只追求眼前短期的經濟效益,還會出現產城分離、環境惡化等現象,缺乏可持續發展的能力,不能真正推動產業升級。
2.2.5 復合型人才匱乏
運動休閑特色小鎮是一項涉及到多個學科的系統工程,它對專業人才有很高的要求,而且需求很大,因此,小鎮的發展必須要有很多與之相關的復合型人才[8]。當前,專業人才的集聚不多、中小型企業難以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問題在小鎮中普遍存在,即小鎮的“造血功能”不足。從當前的就業形勢來看,大學生和部分海歸更愿意選擇一、二線城市,因為那里有著更多的發展和提高的空間,而大多數的運動休閑特色小鎮都在三四線城市,還有一些在縣鎮的附近,所以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很難吸引到人才。在建立運動休閑特色小鎮的過程中,相關人才匱乏,無法滿足小鎮建設的基本需要,這也是導致小鎮發展速度緩慢、成效不佳的重要原因。
我國有超過兩萬個鄉鎮,每個鄉鎮的地理位置、文化內涵、經濟環境等都有很大的不同,在創建運動休閑特色小鎮的過程中,不能照搬照抄,而要結合地方特點,遵循“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強”的理念[9]。每個地區的運動休閑特色小鎮都應當結合當地的特色以及風土人情設計出最符合當地環境的運動休閑特色小鎮運營方案,并與各界人士進行溝通與交流。在項目的選擇上不能“人云亦云”,不能看別的運動休閑特色小鎮發展項目好就盲目地套用在自己的項目中,做到一鎮一面。
要使運動休閑特色小鎮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必須深入挖掘其所在區域的文化內涵?!拔幕笔翘厣℃偟摹办`魂”[10],每個小鎮都有自己的特點,只有以“文化”為“靈魂”,將“文化”貫穿于小鎮“產”“城”“人”的全過程,才能在成千上萬的小鎮中呈現出鮮明的個性,彰顯出自己的特色。河南焦作市素有“太極圣地”之稱的趙堡鎮,全村80%以上的人口都會練太極拳,至今仍有“喝喝陳溝水,都會翹翹腿”的說法。趙堡鎮以太極拳為依托,建成“太極拳祠堂”“太極文化園”“中國太極拳博物館”等,不僅提高了趙堡鎮的知名度,還提高了地方傳統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效率,更是為新型城鎮化建設注入了豐富的精神內涵。
對于運動休閑特色小鎮的考核評價體系不夠健全的問題,無論是中央政府還是地方政府,都需要對現有的運動休閑特色小鎮的定期測評和評估督導機制進行完善,強化對特色小鎮的動態監控和協調指導,盡早創建出一批示范性的城鎮樣板。一方面,通過對國內外現有的優秀運動休閑特色小鎮進行經驗總結和提煉,歸納出它們的共性,并將歸納指標納入到我國運動休閑特色小鎮的測評指標中;另一方面,建議以城鎮的歷史文化、區位條件、自然資源為基礎,加強對城鎮的產業、文化等特色的考核,并以每個體育小鎮的差異性為依據,制定出一套科學、合理的評價方法。同時,要樹立科學的評價觀念,堅持評價與建設相結合的方針,實行評價意見反饋制度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10]?!蔽磥磉\動休閑特色小鎮的發展應該更加重視生態宜居功能的提升,進一步強化“以人為本”的理念,讓人才成為運動休閑特色小鎮的根本支撐,力求“產、城、人、文”并重發展,保障小鎮的宜居品質,盡管產業是運動休閑特色小鎮的核心,但不能就此就忽視生活、生態功能的完善,不能因為利益就忽略環境保護、資源節約等方面。在建設過程中,要時刻踐行共享理念,讓民眾參與到小鎮建設中來,充分發揮運動休閑特色小鎮的社會效益,增加就業和居民收入,使小鎮以及周邊的居民可以不斷地獲得幸福感、滿足感。
首先,對國內外優秀運動休閑特色小鎮的經驗進行總結并明確運動休閑特色小鎮的概念、發展理念等,科學地判斷出建設運動休閑特色小鎮所需要的人才類型,并與高校進行合作,高校根據運動休閑小鎮所需要的人才類型進行專門性的培養,從而得到相關的專業性人才[12]。安徽省黃山市的太平湖運動休閑小鎮就是與當地的黃山學院進行合作,為共同培養專門性人才。其次,加強對現有的從業人員的再培訓工作,不斷提高工作人員的業務素養以及服務水平,同時,要不斷完善培育、管理、獎勵機制。
在我國新型城鎮化進程中,運動休閑特色小鎮為我國新型城鎮化進程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導向,而運動休閑特色小鎮的建設,又為我國新型城鎮化進程注入了新的動力。兩者互為補充,并行不悖。這樣既能提高居民參加休閑體育活動的頻次,也能提高居民生活環境的質量,還能極大地推動與體育有關的行業的發展,給當地的居民帶來更多的工作機會,推動地方經濟的發展,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當前,我們應該在總結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正視存在的問題,緊緊抓住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歷史契機,積極推進我國運動休閑特色小鎮的發展與建設。
[1]史云貴.當前我國特色小鎮的功能與路徑創新[J].國家治理,2017,4(14):18-27.
[2]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若干意見》[EB/OL].https://www.gov.cn/xinwen/2016-02/06/content_5039979.htm,2016-02-06.
[3]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8/0926/c1001-30315263-2.htm,2018-09-26.
[4]李樂虎,高奎亭,黃曉麗.文化自覺視角下運動休閑特色小鎮建設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8,19(9):70-74+117.
[5]梁小軍.體育特色小鎮建設的理論與實踐研究[M].中國商業出版社,2021.
[6]陳剛,楊國慶.運動休閑特色小鎮建設綱要[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7
[7]陳明星,葉超,陸大道,等.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理論內涵的認知與建構[J].地理學報,2019,74(4):633-647.
[8]張澤君,張建華,張健.我國運動休閑特色小鎮發展“熱”背后的冷思考[J].體育文化導刊,2019,20(1):77-82.
[9]楊愷然,張鳳彪.運動休閑特色小鎮建設“三重”耦合動力機制及實現路徑[J].體育文化導刊,2022,23(7):78-84.
[10]王松,張鳳彪,崔佳琦.傳統體育文化融入運動休閑特色小鎮建設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8,19(5):79-83.
[1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26(001).
[12]吳瑋,潘偉梁,諸葛曉榮,等.促進特色小鎮人才跨越式發展[J].決策咨詢,2016,27(5):80-85.
An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Sports Leisure Town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Urbanization
LIU Yinyin, etal.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321000, Zhejiang, China)
劉銀銀(1998—),碩士生,研究方向:體育社會學。
郭守靖(1967—),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人文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