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曉婭
伴隨著高鐵的開通、機場的建設以及高速公路的四通八達,湖南湘西地區的發展突飛猛進,文化生態旅游正在成為湘西發展的一大支柱,“全域”旅游觀念的提出和旅游的便利性也大大地縮短了地域和城市之間的距離,節約了時間成本,更提升了旅游的舒適體驗感。“文化賦能、鄉村振興、藝術鄉建、紅色文旅”觀念為湘西州打造全面的、富有深度的旅游資源提供了價值指向和實踐方向,形成了以“十八洞村”為標桿的中國特色文化旅游鮮活樣本。在文化旅游的時代背景下,湘西苗族舞蹈的傳承與發展必然融入現代元素和經受市場經濟的考驗,面臨從觀念到形式、內容進行改革和創新的局面。在文化旅游業蓬勃發展的今天,湘西苗族舞蹈的價值面向和外在形式已然進行了現代轉型,這體現在舞蹈的編排、場地的變化、舞臺的應用、服裝的革新等方方面面。
湘西地區的苗族舞蹈種類目前民間流傳的就有十多項:鼓舞、接龍舞、童子鼓舞、司刀綹巾舞、跳香舞等,這些舞蹈主要分布于湘西鳳凰、古丈、保靖、瀘溪等各縣市。有些舞種已很少見,因此為一些口傳心授又瀕臨失傳的湘西傳統舞蹈建立數字化平臺,在文化旅游推廣中將傳承與保護的重任結合起來將是為后來人尋找該舞種的有效途徑之一。文化的發展傳承不能脫離了現實的土壤,培育掌握這些傳統文化的人才就需要為其提供切實的保障,除了政府的扶持以外,將湘西苗族傳統文化放在文旅結合的首要位置來考慮更能充分發揮時代優勢。
文化旅游時代湘西苗族舞蹈的價值面向與發展受到地域風格、語言分支等方面的不同因素影響,從湘西苗族舞蹈在當代發展過程中的內因和外因,由文化旅游時代湘西苗族舞蹈的價值與發展兩方面分析湘西苗族舞蹈的價值以及發展的內容和規律,對推動湘西苗族舞蹈的創作、創新、發展具有特定的實踐意義和時代價值。追溯和梳理其傳承軌跡與規律,全面、系統地認識和理解其傳承歷史,旨在準確地揭示其傳承和發展的必然因素,將有助于我們了解湘西苗族舞蹈從哪里來的問題,為湘西苗族舞蹈的傳承和發展提供更多的養分和機遇。
文旅時代背景下,對于湘西苗族舞蹈的傳承發展,不管是高素質技能型還是全面實用型人才都面臨很大的挑戰,做好文旅結合的工作,需要掌握很多傳統傳播途徑無法解決的技術問題。
文化旅游時代湘西苗族舞蹈的深度挖掘和線上推廣,除了對其自身產生積極、正面的影響外,將為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發展帶來契機,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和游客前來體驗。其中,優質旅游演藝產業成為地區文化產品的一大名片,應將一些傳統的湘西苗族舞蹈資源進行提煉、融合,打造特色地域文化品牌,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文化賦能養分。這催生出很多文藝演出、服飾體驗、短視頻推廣的相關文創產品和引流商品,雖然部分產品品質良莠不齊,但整體呈現出政府“全域”大規模、多層次發展的積極態勢。
文旅結合的全域旅游體驗,跨區域、跨領域的深度合作,以及產業模式的多元化,打破了游客的傳統旅游體驗,目前已成為湘西旅游產業新的推動力。從文化旅游的角度來看,推出充分彰顯湘西苗族舞蹈民族性、藝術性和審美性的文化產品,將打造出獨具風格的文旅產品標簽。
文化旅游項目民俗演藝中湘西苗族舞蹈蘊含著很大的經濟價值,其題材涉及紅色文旅、非遺文旅等項目,可以帶動周邊衣食住行等各項手工藝品及農產品。文化旅游時代湘西苗族舞蹈成為旅游演藝業的首要經濟支柱,隨著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日漸深入,各地區也加大了文化旅游演藝品牌的打造,比如鳳凰的《邊城》、德夯的《德夯幻境》等,在為當地村民帶來經濟效應的同時,也為湘西苗族舞蹈帶來了更為廣闊的展示平臺。
隨著文旅產品帶來的經濟效應,利用人工智能、直播平臺等渠道也是實現文旅產品轉化為經濟價值的有效途徑。根據消費者的多元化需求制定文化旅游發展策略,發展旅游商品并進行網絡引流,為大眾消費創造便捷、舒適的消費體驗。 將湘西特色職業教育與文旅產業鏈結合,切實保障文化產業產出合理和可持續,打造一些有知名度的品牌文化產業,使大眾感受到文化旅游的舒適體驗和樂趣。
實現湘西“全域”旅游的沉浸式體驗,加強湘西州各縣市苗族舞蹈異同的整合,以產業鏈的融合打通湘西片區文化產業的模塊化優勢,講好湘西故事,使游客感受到湘西的獨特風土人情。
文化旅游時代湘西苗族舞蹈作為游客體驗民俗文化的重要內容,需要文旅項目完備、舒適的配套設施和優質的服務來增強游客的體驗感。尤其對于外地游客來說,文化旅游產品的推廣、訂制、支付以及行程體驗等各個方面都需要規范化、高效率的管理和智慧化管理系統,使游客感受到網絡的便捷服務。其中可以靠以下三點來實現。
針對湘西苗族舞蹈特色可以打造一些具有鮮明特色的紅色旅游文化或具有科技感的舞蹈文化體驗項目,將湘西歌舞之鄉的名片進行推廣,以此帶動周邊產品的研發和銷售。
深度融合紅色旅游項目,打造新時代賡續紅色血脈、營造風清氣正的社會風氣的紅色旅游文化,弘揚紅色精神,鼓勵村民自強自立,堅定鄉村振興的決心和信心。湘西苗族在歷史上有很多杰出的剿匪和抗日英雄,也有許多頗具代表的兵器,在發展紅色文旅項目時可充分考慮將兵器舞與紅色故事結合,打造湘西苗族特有的紅色文旅舞蹈節目,湘西的一些抗戰遺址和英雄紀念碑也可成為“全域”旅游中的獨特記憶點,對當地紅色文旅項目進行整合,既保護了歷史文化遺址,又為湘西苗族紅色文旅舞蹈的發展助力。
將湘西苗族舞蹈與科技相結合,使苗族舞蹈文化搭乘文化旅游這趟快車拓展文旅產品外延,如探索VR 旅游產品、云播放、短視頻等方式。同時通過旅游軟件的開發和利用,使游客清晰地了解到文化資源和產品信息,輕松制定旅游路線和了解交通信息。可以借由一些平臺的建設,使游客定制文化體驗的深度游,將文化體驗與食宿、服飾等商品有機結合,增強游客良好的體驗感,將深度體驗做成生態旅游、周末游、周邊游,建立良好的口碑,促進文化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
2023 年6 月3 日,湖南?。ㄏ募荆┼l村文化旅游節暨湖南省夏季“村晚”示范展示活動開幕式在吉首市馬頸坳鎮隘口村舉行,開幕式分茶之源、茶之益、茶之情、茶之歌四個篇章進行,展示了一代代茶鄉人通過自己的奮斗獲得幸福生活的壯美畫卷。6 月6 日,由文旅部舉辦的全國文化和旅游賦能鄉村振興工作現場經驗交流會在湘西舉行,“東道主”湘西州在會上介紹了文旅賦能鄉村振興的經驗做法,獲得一致好評。
正在試演的5D 苗境喜宴《德夯幻境》就是一個集地理、人文、風俗、舞美、美食等于一體的沉浸式體驗劇場。一幕一幕將德夯的山水、服飾、建筑、故事,在李彥導演的執導下、沈從文先生的展卷中一一道來。該劇場用“水”劇場的形式,打造出頗具夢幻效果的苗疆舞臺,將苗家的愛情、婚戀、出征、奮斗、凱旋與多種媒介技術結合,使觀眾的感官形成交互式體驗。
在政策支持下,湘西著力打造全域旅游,依靠一些“新觀念、新思路、新技術”,各地涌現了“乾城榮光”“竹山花開”“懸崖旅店”等特色產品、演出、村寨。同時也出現了“默戎苗寨”“中寨村”等特色村寨的保護和開發,建立自己的特色文化和集體經濟模式。
為保障文化旅游可持續發展,強化村民的主人翁意識,提高鄉村審美韻味,在完成產業興旺和生活富裕兩項評價指標、讓廣大群眾“腰包鼓起來”的同時,不斷豐富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比如在張家界至鳳凰古城的旅游線上,全村13 個自然寨在黨的政策引導和村委會的帶領下,因地制宜、積極探索鄉村振興的文化旅游發展道路且頗具成效:1993年被湖南省文化廳授予“苗族花鼓之鄉”,2008 年、2011 年被授予“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2014 年被國家民委命名為“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2017 年被評為“國家3A 級旅游景區”的古丈縣轄區內的墨戎苗寨,就是一個典型的靠藝術鄉建、鄉村自治為主,政府扶持為輔的文化旅游景區。景區內有省級苗鼓傳承人楊敬蓮、省級苗歌傳承人吳蠟保、州級苗歌傳承人向紅霞和縣級苗歌傳承人施春花等湘西苗族傳統藝術的傳承人群。村寨內創立了苗鼓傳習所等傳統文化研習中心,為游客帶來了生態文化、飲食文化、銀飾加工、藝術表演等多項體驗。村民大多參與鄉村建設股份與分紅,在旅游經濟中扮演多重角色,對該村的旅游文化建設發揮了積極作用,是發揮村民主人翁意識、調動村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并為之努力的模范鄉鎮。村鎮經常由傳承人定期自發組織對下一代進行傳統藝術——湘西苗族鼓舞的傳承和研習活動,省級湘西苗族鼓舞傳承人楊敬蓮自己編排的“采茶鼓”也頗具特色,包含采茶、揉茶、拋茶、全民慶收的一系列動作,是帶有古丈縣濃厚茶文化地域特色的湘西苗族鼓舞套路。
學習借鑒默戎苗寨的優秀經驗,發揮各村鎮湘西苗族舞蹈傳承人的帶頭作用,進行文化的可持續傳承,鼓勵傳承人群推陳出新,使湘西苗族文化在新時代鮮活起來。村民在進行文旅活動和民俗演繹的時候,身份就發生了改變,因為其被賦予的“演員”身份,既是見證“景”的改變的人,又是“景”中之人。村里的人、牛、織布機、磨坊也都是場景中不可或缺的場景組成者。游客們也因為參與其中,在某一時空中成為場景中的人,體驗或傳播湘西的民俗。
湘西苗族舞蹈在文化旅游時代可以借由科技使旅客體驗感增強,涉及以上的方方面面,使苗族的線上、線下演藝模式相融合,針對不同年齡段人群進行合理的設計,更具娛樂性的同時,也擁有一定的私人空間。
在文化旅游的背景下,湘西苗族舞蹈的傳承與發展成為“雙刃劍”。湘西苗族舞蹈在傳承、發展過程中,尤其是現當代以來湘西苗族舞蹈在題材、內容上有很大的拓展,形式上也發生了一些變化,這是吸收和借鑒其他相關民族藝術元素的結果。探討文化旅游的時代背景下湘西苗族舞蹈到哪里去、怎么去的問題,探索文化旅游時代湘西苗族舞蹈的價值提升,解讀好“雙刃劍”與探索文化旅游時代湘西苗族舞蹈的價值面向,才能找到湘西苗族舞蹈更好的發展道路。
以文化旅游時代湘西苗族舞蹈的價值面向與發展為切入點,結合湘西苗族舞蹈藝術審美特征的探究進行橫向和縱向相結合的研究,既是對本土民族民間苗族文化的傳承、保護和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手段,更為湘西苗族舞蹈在當代的弘揚、創造、發展拓寬了思路,從而更好地利用文化旅游結合對湘西苗族舞蹈進行“活態”傳承與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