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婷婷
現在,人們的面部表情作為一種交際的手段已經具備了大家在思想上的交流、情感上的表達以及某種藝術境界上所能引起的共鳴。但是舞蹈表演中的面部表情是由一個舞蹈作品中所有的動作,包括舞蹈演員在全身心地投入作品中所展現給觀眾的舞蹈形象來體現的。
人的內心情感在面部肌肉上所呈現出來的各種狀態。例如:開心時,嘴角上揚、眼睛微閉且彎曲、眉毛上揚;難過時,面部憔悴、嘴角平行或向下彎曲、眉頭緊皺;恐懼時,面部猙獰、臉色蒼白等,這些都會通過人們的面部所向他人傳達出來的內心情感。
人的內心想法可以通過頭部的各種動作來傳達,以達到人們的某種身體或心理上的需求。例如:搖頭時,代表不需要、不樂意、不同意、不是的心理需求;搖頭晃腦時,代表逍遙自在、無欲無求的心理狀態;點頭時,代表可以、允許、同意、認可的心理態度等,這些都是人們通過頭部向他人傳達內心情感的一種形式。
人在與他人溝通時所伴隨著的聲音的大小、語氣的和緩、語調的高低、語速的快慢、語言的配合來進行傳情達意。例如:高興時,語速較快、語調提高、語言興奮;難過時,語速較慢、語調低沉、語言悲傷;憤怒時,語速較快、語調較高、語言惡劣等,都是人們通過言語來向他人傳達的內心想法。
人們用豐富的肢體語言來表達各種各樣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豐富的情感。例如:開心時,步伐輕盈、身體靈動且活潑;沮喪時,步伐拖拉、垂頭喪氣;痛苦時,步伐沉重、心亂如麻等,這些身體動作都給他人傳達了多種多樣的心理活動信息。
人們通常會用簡單易懂的手勢來簡化自己的內心情感。例如:招手時,代表打招呼或者告別;拍手時,表示歡迎、鼓勵;握手時,表示達成共識或者初次見面的禮貌問候等,這些都是用簡易的手勢表情去表達的。
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面部表情通常作為反映人們內心思維和情感的一種介質。那么,在舞蹈表演的過程中面部表情也成為舞蹈形象創造者傳情達意的一種重要藝術表現手段,面部表情是舞蹈表演者為了渲染舞蹈形象以及舞臺氣氛而在表演中進行融合的。然而,舞蹈表演者的眼神也極為重要,切記目光不可游離,沒有定點,倘若眼神游離便會顯得舞者不自信,那么你的舞臺表演也不會成功。在面部表情的風格特點上也要懂得靈活切換。例如:性感的爵士舞蹈便要展現出嫵媚的笑容;酷炫的街舞便要展現出冷酷或不屑一顧的表情;節奏明快的民族民間舞蹈便要展現出陽光、開朗的笑容等,要使舞蹈的風格與自己的面部表情協調一致。雖說在舞蹈表演中要保持微笑,但也不是說從頭至尾都是固定的微笑,要在練習自己所要跳的劇目之前先去了解該舞劇的情感變化,了解該舞劇的主要內容,將自己帶入舞劇的角色中,用心感受舞劇所要傳達出的思想感情,從而管理自己的面部表情,使之與舞蹈所要表明的情感達到高度統一。舞蹈表演中表情的死角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例如:當舞者在做一些跳躍動作時常常會忽視自己的表情管理,認為跳一下不會有表情,其實不然,在你跳起下落過程中,你的面部肌肉會隨之上下晃動,這時如果不控制自己的表情便會造成舞劇中無法挽回的瑕疵;在我們做下蹲的過程中,要控制好自己的眼神目視前方或是向下看,如若不控制便很容易出現翻白眼的現象,雖說無意,但在無形中會造成觀眾對舞者的誤會,認為你并不想表演。這些問題看似細枝末節,但作為一名優秀的舞者,要保證在舞蹈表演過程中代入豐富的情感,將細節做得精準無誤,爭取在每一場舞蹈表演中做到零失誤,給廣大觀眾展現出我們舞蹈工作者對舞蹈藝術以及觀眾的熱情和專注。
作為一名新時代的舞蹈工作者,應該既是專才又是通才,專通均衡,才能全面發展。比如我國著名舞蹈家戴愛蓮先生,她不但是一名專業的舞蹈演員,而且是一名才識淵博的舞蹈理論家、經驗豐富的舞蹈教育家,由此可見,無論學習哪一門藝術,都需要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沒有理論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沒有實踐的理論是空洞的理論。文化素質的培養對于一名專業的舞蹈演員來說是重中之重,沒有文化素質的培養,那么舞蹈演員表演出的舞蹈作品或者舞蹈編創者編創出的舞蹈作品都是沒有理論依據的,便稱不上是一部好的、可被大眾所接受的舞蹈作品。在學習一門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實操課之前,首先要了解接下來所要學習的該民族的歷史文化、民風民俗、道具使用、音樂風格特點和民族服飾的講究。舞蹈演員通過翻閱專業書籍、到民族地區采風、與少數民族地區的人們一起生活等方式深入了解該民族的文化特征,便會發現不同民族在日常生活中的眼神都是不同的,最后將收集到的有關該民族的資料整合并運用到舞蹈表演中,那么在形象塑造以及表情管理方面都會受到很大的啟發。例如: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東北秧歌,這一舞蹈種類中女子的表情以及眼神都是相當豐富的,舞蹈組合中會出現東北小媳婦嫁人的場景,蓋著紅頭蓋的小媳婦是非常羞澀的,眼神閃躲卻又充滿好奇,這樣與肢體語言一起配合的話,便會顯得舞蹈組合生動有趣、貼近生活。因此,在學習一個民族舞蹈的同時,也便是在學習該民族的一種文化,需要一定文化素養的支撐,才能將舞蹈藝術靈活發展。
我們所說的面部表情以及眼神,其實是舞蹈演員內心的外在體現,也就是舞蹈演員的內涵。內涵是由內而外散發的,不經過文化知識的培養是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呈現給觀眾的。舞蹈演員在演繹一部舞蹈作品之前,要將自己帶入角色中,使自己深刻體會該作品中舞蹈角色的內心世界,再去進行舞蹈形象的塑造,使肢體動作由內心而發生,做到肢體與舞蹈作品相互交融,有機結合。例如:在苗族劇目《姐妹們》中,首先,聽到劇目名字時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日常生活中苗家姐妹們聚集在一起的快樂生活。其次,要深入了解苗族人民熱情開朗,善于歌舞和情歌對唱,服飾色調鮮艷,用許多銀飾做裝飾等,這樣便能了解她們舞蹈的風格特點是歡快、靈動、輕盈的。最后,觀看劇目視頻,掌握音樂節奏,代入少女天真爛漫的笑容去演繹該作品。了解了苗家少女們的生活,舞蹈演員的眼神中才能透露出天真、皎潔、清澈,才能演繹出獨具苗族風格特點的舞蹈。因此,在表演一個民族的舞蹈時,也就是變相在表演一個民族深厚的文化,觀眾是否可以在觀賞過程中體會到該民族的風格特點,直接與舞蹈演員在演繹該民族舞蹈過程中眼神、表情所散發出的內涵息息相關。所以,表情和眼神是舞蹈這一藝術門類的精髓之所在,理解表情的內涵應該是舞者與作品的有機結合。
舞蹈本身就是一種以情喚美的動態造型藝術,也是一種用身體語言和面部表情去傳情達意的藝術,是舞蹈演員運用情感的宣泄去塑造舞蹈藝術形象的一種藝術表現手法,無論是美的造型、動作、韻味,還是美的藝術境界,都包含著舞蹈演員豐富的內心情感。古人云:“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正所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便是手舞足蹈,通過人的肢體動作來抒發情感,但最重要的一個內涵還是人們內心的情感。舞蹈演員在精湛的舞蹈技巧基礎上要將情感帶入舞蹈中,但情感其實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意識形態,舞蹈演員想要在舞蹈技術中注入情感,就要豐富自己的面部表情,將自己內心的情感通過面部表情這一介質體現出來。人們所說的舞蹈演員的“感染力”就與此相關,大多數舞蹈評論者或是觀眾都會發出“這位演員特別有感染力”的驚嘆,那么這種所謂的感染力便是舞蹈演員利用面部肌肉的協調,使之與內心情感相融合,由內而外地在表情上展現出來的。有的作品情緒低沉,內容繁重,舞蹈表演者就會用眼神呆滯、面部肌肉松弛的表情來表達舞者的內心世界以及作品內容思想情感的傳達。
舞蹈形象的塑造需要舞蹈演員具備深厚的舞蹈功底、對音樂和節奏的高度理解以及對舞蹈作品和作品中人物形象進行深入的了解,由內而外,真正進入舞蹈人物的內心才能刻畫出來。但要塑造出一個極具感染力的舞蹈形象,單憑舞蹈功底、對作品內容的了解是遠遠不夠的,這就像一篇文章,如果沒有精辟的辭藻去修飾,那么它就像沒有味覺的人對任何食物都食之無味一樣,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也將會失去興趣,感受不到其中的美妙。那么在舞蹈中精辟且引人注目的辭藻便是舞蹈演員在塑造舞蹈形象時融入的面部表情。面部表情是舞蹈演員展現給觀眾最直接也是最直觀的表現,在面對一些其實對舞蹈并不了解的觀眾時,與其用技巧性高的肢體語言,倒不如用最直觀的面部表情向觀眾傳達自己所表演的人物形象,這樣對觀眾與舞蹈演員產生共鳴可能更為有效。例如:楊麗萍老師的舞蹈《雀之靈》,這部舞蹈作品打破了傳統孔雀舞的物象模擬以及規定動作的程式化,而是抓住其神韻表情去進行編排,她所要表現的不僅是一只高貴、圣潔的孔雀形象,還是一只充滿神秘感、富有靈動性、充滿生命力、活靈活現的孔雀形象。其中頭部動作的表現極為突出,點、顫、搖動等頭部動作使舞蹈形象“活”了起來,仿佛化身一只真正的孔雀,表現出了強烈的生命意識。舞蹈演員在表演中的面部表情是結合不同舞蹈肢體語言來協助對舞蹈形象進行塑造的,它是演員塑造舞蹈形象過程中不能缺失的一個重要部分,但它絕對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須與舞蹈內容和舞蹈肢體動作以及思想感情嚴密聯系到一起,才能塑造出一個完整且被大眾所接受的舞蹈人物形象。因此,舞蹈演員在塑造舞蹈人物形象時,面部表情與之結合是創造靈動舞蹈形象的點睛之筆。
經過以上的論述能夠得出以下結論:作為一名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的舞蹈工作者,應該不斷創新,從而引領舞蹈事業的發展,打破傳統舞蹈固有的程式化表演形式,不局限于通過肢體語言和技術技巧去完成舞蹈動作,而要融入豐富的面部表現力。因為面部表情可以幫助演員表達舞蹈內容中體現出的豐富情感;可以幫助塑造舞蹈作品中鮮明的舞蹈人物形象,讓觀眾對舞蹈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更深入的了解;可以幫助渲染舞蹈表演氣氛,將觀眾帶入和演員一樣的意境中,正是因為這些重要的作用,才能幫助舞蹈演員更好地將舞蹈作品中體現出的內在情感傳達給觀眾。除此之外,舞蹈演員還應該注重內涵與舞蹈作品的有機結合,用心理解舞蹈作品的中心思想,把握舞蹈作品的情感起伏,由內而外地將情感通過表情傳達得清晰、準確且具有感染力。因此在舞蹈表演中,舞蹈演員需要加強對面部表情管理及運用的訓練,使之與肢體語言和作品完美結合到一起,并將內心的真情實感與作品中人物形象進行有機結合,向觀眾傳達真實的舞蹈形象特色,這樣才能使觀眾與舞蹈演員的表演產生共鳴,觀眾的藝術欣賞水平和舞蹈演員的表演能力也才能更上一個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