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茜倩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新聞報道的競爭愈發激烈,如何在眾多報道中脫穎而出,吸引讀者的眼球,成為了新聞記者必須面對的挑戰。新聞記者憑借“四力”,即腳力、眼力、腦力和筆力,可以在民生新聞報道中做到更真實、更客觀、更全面、更有關懷。
具備良好的腳力,是新聞記者從事民生新聞報道的基礎,而具備獨到的眼力,可以使新聞記者敏銳地洞察社會現象,發現新聞背后的深層次問題。在獲取新聞素材后,新聞記者還需要運用自己的腦力對新聞素材進行分析和判斷,挖掘其中的價值,制作出更加客觀、準確的新聞報道。最后,新聞記者需要加強筆力,創新性的表達方式能讓報道更具有閱讀性和吸引力。
腳力:積以跬步,致遠千里。在新聞領域,記者的腳力是一項基礎素質,只有足夠的腳力才能走近群眾,才能獲取最全面最客觀的新聞素材,才能獲得更多的新聞線索和靈感,從而制作出更加豐富和有溫度、有深度的新聞報道。因此,對于每一名記者來說,強大的腳力都是必要的,只有不斷走訪、調查,才能在新聞報道中體現真實性和時效性。然而,記者的腳力并非單純的體力活,更是一種求真求實的精神。在走訪、調查過程中,記者需要面對各種未知的挑戰,如長途跋涉、環境惡劣等,但正是這些困難和挑戰,才讓記者的腳力更顯得難能可貴。他們用自己的汗水和努力,為觀眾呈現出一幅幅生動的新聞畫卷。因此,只有錘煉過硬的腳力,行千山萬水,走千村萬寨,入千家萬戶,吃千辛萬苦,新聞工作者才有堅實的實踐基礎,才有深厚的人文情懷,才有鮮明的時代特色,才有濃郁的生活氣息,也才有鼓舞人、感召人、塑造人的蓬勃力量。
眼力: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海量信息,然而伴隨著信息的泛濫,假新聞和謠言也時有出現,它們混雜在真實的信息之中,挑戰著人們的辨別能力。面對這樣的情況,記者需要具備敏銳的眼力,煉就一雙火眼金睛,識別出真假信息。這就需要記者善于在調查的點滴中、細節中發現真問題,從蛛絲馬跡中找線索;需要通過明察暗訪,去偽存真,煉就一雙慧眼,達到既見人之所見,又見人之所未見,挑選出最有價值的新聞進行報道。這不僅是對記者的職業素養提出了高要求,同時也是對這個時代的所有媒體人提出了挑戰,為此,他們更需要有獨特的視角和思維,善于挖掘平凡事件中的不平凡之處,去粗取精,以小見大,從細節中發現新聞的價值。這樣的能力并非一蹴而就,需要記者有開放的心態和廣闊的視野,不斷學習和積累,用心洞察和理解社會現象,對新聞事業保持熱愛和執著。
腦力:堅持真理,立意高遠。記者的大腦是一個充滿智慧和創意的引擎,發揮著思考、分析、解碼信息的重要作用。在當今時代,記者需要具備高效的腦力,迅速篩選、解讀和整合各種信息,將其轉化為立意高遠且具有價值的報道。
作為一個極具影響力的職業,記者需要時刻更新政治、社會、經濟等領域的知識儲備,實時關注國際國內重大事件,了解政府政策、社會發展趨勢和市場經濟變化以及行業最新動態和技術進步。當然,記者的腦力還體現在其獨立思考和分析能力上。面對一個事件或主題,他們需要從多個角度進行分析,深入挖掘事件的背景、起因和影響。他們需要具備敏銳的洞察力和問題發現能力,能夠揭示事件中的矛盾和問題,給予客觀公正的報道和分析。
筆力:立足當下,守正創新。筆力是記者最基本的技能之一,也是最能體現記者功力的地方。筆力包括文筆、口才和鏡頭感,這些技能需要記者熟練掌握各種形式的報道方式。但是僅僅掌握這些技能還遠遠不夠,記者還需要創新寫作風格,才能夠吸引讀者的關注。
如何讓自己的報道脫穎而出,讓受眾眼前一亮,是每個記者都需要思考的問題,而創新性的寫作風格正是解決這個問題的重要手段。記者可以立足當下,通過獨特的視角、深入的調查和詳盡的報道,推陳出新,為讀者帶來不一樣的感覺和體驗。當然,創新并非一蹴而就,需要記者不斷地學習和練習,磨練自己的文筆、口才和鏡頭感,才能夠在報道中更加得心應手,展現出自己的才華和實力。同時,記者還要注重創新,嘗試不同的寫作風格和手法,不斷挑戰自己的創作底線,才能夠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扎根于現實,傾聽百姓心聲。民生新聞是社會的一面鏡子,它反映出基層人民的日常生活狀況和需求。記者需要扎根于現實,深入了解人民的生活狀況和需求,報道出真實、生動的民生新聞。同時,記者還需要有同理心,能夠理解人民的感受和需求。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新聞工作者加強調查研究提出要求,強調要轉作風改文風,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說實話、動真情。民生新聞不僅需要報道人民的生活狀況和需求,還需要反映社會的現狀和問題。記者需要有敏銳的洞察力和思考能力,能夠發現社會問題并深入調查,報道出真實、生動的民生新聞。
明是非曲直,穩民心順民意。民生新聞是關注人民生活的重要窗口,它常常涉及到社會熱點、難點問題,因此記者在報道過程中需要具備明辨是非的能力,確保報道內容的正確性和公正性。因為報道可能會引發社會爭議,所以記者還需要有強烈的責任心和職業道德,確保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和客觀性。只有通過這種方式,記者才能真正地發揮出自己的作用,為人民服務。
在新聞報道中,真實性、客觀性、公正性是記者報道的基本要求。記者需要有強烈的責任心和職業道德,確保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和客觀性。在報道過程中,記者需要時刻保持中立、客觀、公正的態度,不受任何一方的影響和干擾,以保障新聞報道的權威性和可信度。同時,記者還需要注重自我修養和道德自律,不斷提高自己的職業素養和社會責任感。
弘揚主旋律,平凡中見偉大。民生新聞不僅要對人民生活中問題和困境進行報道,還要弘揚社會真善美、傳遞正能量。記者要以敏銳的觀察力和獨特的視角,從平凡事件中挖掘出不平凡的價值,在報道中以正面、積極的態度展現新聞事件的價值和意義,發揮輿論引導作用,激勵人民向上向善。
2023年端午前夕,為更好地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患有重癥疾病的特殊小朋友感受到節日的快樂和溫暖,長沙市政協醫衛界別委員開展“粽情重意”——關愛重癥疾病兒童及家庭走訪慰問活動,將端午節禮品及委員們集體捐贈的慰問金送到不能回家過節而暫住“治愈小家”的血液腫瘤重癥“小戰士”手里,孩子給委員戴上了手工制作的小紅花以表達感謝。這則報道不僅讓人們感受到了社會對弱勢群體的關懷,更是傳遞出了友愛、團結的正能量,引導了社會的良好風尚。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里,人們往往會忽略身邊的美好,而民生新聞恰好將這些平凡中的美好展現在我們面前。通過記者的報道,人們了解到生活中那些溫暖人心的故事,感受到那些令人動容的人物情感,讓人們明白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民生新聞就是一面鏡子,記者用敏銳的觀察力和獨特的視角,將社會生活中的美好呈現出來,讓人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發現身邊那些被忽略的閃光點。
以鮮活事例,書寫時代精神。在這個時代,民生新聞的報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在上海崇明區人民法院通報的2022年民生典型案例當中,展現了諸多的民生問題:村民流轉土地引發的拖欠租金等法律糾紛,影響村民基本民生權益;水杉樹高大挺拔,但落葉繁多,落入房屋天溝中還會影響排水,造成房屋漏水滲水,如何才能既解決鄰居間煩惱,又維護好幾十年宅前屋后的和睦成為了難題;從外地來上海務工,遇到公司經營不善,辛勤勞動的報酬被拖欠兩年多……在這些真實生動的案例背后,是記者迫切想要解決民生難題的責任感。
民生新聞記者總是懷揣著一顆熱愛生活、關注民生之心,他們深入基層,挖掘那些普通人物的感人故事,展示這個時代的風貌與溫度。他們報道的事件,無論是關于就業、教育、醫療,還是關于社會公平、法治建設,都與人民群眾的生活息息相關。通過他們的報道,人們能夠感受到社會的變遷、民生的改善以及時代精神的彰顯。
用腳力于廣闊天地中探索新時代。在新時代,隨著互聯網和數字化技術的快速發展,記者的腳力也需要與時俱進,即記者需要利用新的工具和手段來獲取新聞素材,以適應時代的發展。通過運用新的工具和手段,記者可以更廣泛、更深入地了解人民群眾的生活狀況和需求,發掘出更多鮮活的新聞素材。記者可以利用新的技術,比如人工智能、大數據等來獲取更多的信息,從而提高新聞報道的準確性和可信度。此外,記者還可以利用社交媒體等平臺來與受眾互動,以了解受眾的需求和反饋,不斷探索新的報道方式和手段,以吸引受眾并提高新聞報道的質量。但這并不意味著科技可以取代記者的腳力,其只是輔助記者更好地展現腳力的一個工具,踐行腳力始終需要記者深入一線,把腳印刻在大地上,到廣闊天地中去感知時代變遷的步伐,捕捉社會進步的浪花,采集思想智慧的礦藏,汲取精神力量的養分,努力奉獻出充滿時代力量、經得起歷史檢驗的精品力作。
用眼力洞察世事培養辯證思維。只有具備敏銳的洞察力和辯證思維,才能夠更好地看待各種問題和現象,在報道中,記者應以客觀、全面、深入的態度去分析問題,不被表面現象所迷惑,并輔之以批判性的思維,對各種信息和觀點進行甄別和篩選,這樣才能夠報道出真實、公正、準確的新聞。在新聞報道中,記者應該始終堅持真實、公正、準確的原則,不斷追求卓越和品質;時刻保持警覺,對各種信息和觀點加以分辨,避免被虛假信息所誤導;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不斷探索和創新,在報道中更加準確地傳遞信息和呈現事實;要遵守職業道德和法律法規,確保報道的客觀性、真實性和準確性。
用腦力分析局勢把握政治因素。在新時代,記者已經成為重要的信息傳播者之一,他們的工作不僅僅是簡單的報道事實,而是需要用腦力來分析國內外形勢和政策變化對人民生活的影響,對事實進行深入剖析,揭示背后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因素在此產生的影響,在報道中展現出對人民生活的關愛,以及對社會進步和發展的推動。在民生報道中,國家利益和民族大義是最重要的考慮因素,需要對政治因素進行深入解讀和分析,以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在這個過程中,記者需要保持獨立、客觀、公正的態度,盡可能地減少誤差和偏見,保持自身的公信力和權威性。
為了勝任這項工作,記者需要具備一系列的專業素養,包括廣泛的知識儲備、深入研究和分析的能力、準確的判斷力、敏銳的洞察力以及出色的溝通技巧。他們需要在快速變化的世界中保持對國內外政治、經濟和社會事件的高度關注,并將這些信息有效地傳達給受眾。
用筆力書寫貼近人民群眾的故事。在這個全新的時代,記者被賦予了更為重要的使命,他們不再僅僅是一名報道者,而是人民群眾的守護者,用筆記錄著人民的生活,反映著社會的變化。記者需要以生動、有趣、具有親和力的報道方式,讓人民感受到他們的真誠和關懷。當記者走進社區、鄉村、工廠和校園,他們需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描述那些發生在人民群眾身邊的故事,讓受眾感受到記者的專業素養以及他們對人民群眾深深的熱愛。
記者的職責不僅是報道事件,更是成為人民群眾的發言人,為他們發聲。記者要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關注他們的生活、工作等,反映他們的訴求;要用有溫度的筆觸,記錄下出人民群眾的喜怒哀樂,讓讀者感受到報道中的人文關懷;要勇于揭露社會不公和腐敗現象,捍衛人民群眾的利益,推動社會公正與進步;要善于運用新媒體技術,創新報道方式;要用老百姓聽得懂的語言,講述發生在他們身邊的故事。記者可以通過短視頻、直播等方式,讓報道更加生動有趣,吸引更多受眾關注;緊跟時代潮流,關注熱點話題,抓住人民群眾的關注點,寫出具有影響力的報道,為人民更加美好的未來盡一份綿薄之力。
現如今,新聞報道已經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民生新聞報道的重要性更加凸顯。民生新聞是關注人民生活、關注社會問題的新聞報道,它是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重要觀察者和見證者。民生新聞不僅要反映民生,還要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弘揚正能量,引導人民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記者如何制作出更加優秀的新聞報道,尤其是關注民生問題的報道,成為了必須面對的挑戰。
在記者的“四力”中,腳力要求記者進行采訪、調查,深入了解民生問題,挖掘新聞線索;眼力則要求記者具備敏銳的觀察力,發現和反映民生問題,傳遞真實信息;腦力是讓記者運用自己的智慧處理和編輯新聞稿件,使報道更具可讀性和可信度;筆力則是要求記者將新聞素材轉化為文字,組織和撰寫新聞稿件,以便讀者更好地理解所報道的事件。因此,記者應不斷努力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創新思維,培養“四力”,以制作出更加優秀的民生新聞報道,為人民發聲,為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