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佳寧
自2016 年以來,都市女性群像劇逐漸重回大眾視野。2020年播出的《三十而已》取得高收視、高播放、高議論,證明了群像劇中角色設定和熱門話題的廣度、深度能夠吸引觀眾的關注。同時,2021年播出的《我在他鄉挺好的》和2022年播出的《二十不惑2》等劇作也都獲得了不錯的收視率和口碑。然而,群像劇數量的增長并未帶動影片質量的進一步提高,甚至個別作品出現了設定懸浮脫離現實、角色同質化、模式化嚴重、人物性格先行、傳統觀念依舊占據主導地位等問題,表面上批判社會現實,反思社會狀況,實際上卻在大肆宣揚享樂主義,輸出扭曲價值觀。
都市女性群像劇以反映女性生存遭遇、情感需求與成長為主要目標,同時關注社會現實,以滿足女性日漸覺醒的自我意識需要。作為現實主義作品,它需要以現實主義理論為指導,并將“莎士比亞化”作為重要評價尺度。本文旨在對類似以女性視角為借口輸出男權觀點與思想的現象進行批判與反思,倡導將莎士比亞的典型環境與人物及相關優質表達方式與理論運用到都市女性群像劇創作中,以實現觀眾在欣賞美的同時還能獲得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的教育。
馬克思在1859年給斐迪南·拉薩爾的一封信《致斐迪南·拉薩爾》中寫道:“你就得更加莎士比亞化,而我認為,你的最大缺點就是席勒式地把個人變成時代精神的單純的傳聲筒。”①這是“莎士比亞化”概念的首次提出。恩格斯在同年5 月批評拉薩爾的劇本《濟金根》,《致斐迪南·拉薩爾》的信中還進一步寫道:“我們不應該為了觀念的東西而忘掉現實主義的東西,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亞。”②這豐富了“莎士比亞化”概念的含義。馬克思與恩格斯將創作過程中的觀念與現實主義的內容與情節進行綜合討論,呼吁不要為了席勒而忘了莎士比亞,至此“莎士比亞化”這一概念登上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主舞臺,成為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重要觀點。
首先,從現實生活出發,真實地講述社會事實,客觀地反映階層關系是“莎士比亞化”的首要創作特點,即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其次,相較于席勒式的“時代精神的單純的傳聲筒”,“莎士比亞化”更注重人物性格的典型化創造,即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而非如席勒在《唐·卡羅斯》中對國王菲力普殺害波薩侯爵前后無情節無理由的性格變化那樣,唯心地通過劇中人物的言語表達作者自身的情感訴求。最后,恩格斯在信中還指出:“同莎士比亞劇作的情節的生動性和豐富性的完美融合……他們的動機不是從瑣碎的個人欲望中,而正是從他們所處的歷史潮流中得來的。”③因此,劇作情節在保持生動性和豐富性的同時,推動故事發展,展現人物性格。人物動機符合邏輯,人物性格有跡可循,與現實密切相連,才能真正打磨出有血有肉、生動立體的人物角色。“莎士比亞化”創作理念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創作者的各種形式的藝術創作,生動形象地塑造人物的同時反映出當下的客觀實在與精神風貌,唯有對社會歷史的本質進行揭示與批判,才能真正創作出大眾喜聞樂見的藝術作品。
馬克思和恩格斯強調文藝創作要反映客觀現實生活,而影視作品中的社會環境往往是根據劇本、經費、導演等多方面因素,經過藝術加工、適應性改編的擬態環境,與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認識到的客觀真實具有一定的差距。恩格斯在《致瑪格麗特·哈克奈斯》信中寫道:“文學作品中的環境塑造要符合時代潮流并且真實地反映社會面貌。”④“莎士比亞化”也要求作者用典型化的方法表現生活的本質和規律,達到“較大的思想深度”。反映女性境遇,展現新時代女性面貌的女性群像劇更要著眼于當下社會的痛點,通過真實細節反映問題,塑造形象。如何巧妙地運用不同形式,塑造不同虛擬社會環境,從而將其構建成為現實社會的一面鏡子,對真實生活產生影響,對社會中存在的現象和問題進行反思,是當下現實主義影視藝術作品“莎士比亞化”的重點。
任何的社會問題都是基于所處的歷史時期而產生和存在的,所以我們在反映客觀真實、剖析社會痛點時,一定是站在當下、站在時代的高度進行反思批判和表達。與此同時,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正在不斷地縮小世界的距離,社會風潮的地域性也隨著網絡空間的不斷擴展和延伸逐漸縮小,因此時代性就變得更為重要。緊跟社會主流熱點,將歷史總結與實際情況相結合,從歷時性和瞬時性角度出發,對群眾長久以來存在的痛點和不斷更新的熱點進行結合分析,并融入藝術作品中,從而達到對社會環境真實現實性的再現,創作出以推動社會進步為主要目的的影視作品。
1.緊跟時代社會熱點話題
緊追當下時代熱點,反映現實,是群眾共同關注的問題,也體現著大家的呼聲。面對父母親戚催婚嚴重,晚婚歧視甚至生活事業因此遭遇打擊等現象,2022 年的熱播劇《加油!媽媽》聚焦幼兒教育問題,以基層銀行職工單親媽媽周南南的視角展開,講述了家庭地位低下的全職主婦何曉涵、老公出軌的精英律師蘇青、嫌貧愛富的工薪階層秦薇和丈夫卷錢跑路的家境富裕的朱璐曦這五位媽媽對子女教育的認知,以及五位媽媽因孩子在同一所幼兒園而相競相知的故事。五位媽媽百態圖,將現代內卷逐漸年輕化、“教育拼媽”、“喪偶式”育兒、職場媽媽劣勢等熱點拋至觀眾視野,也以單親媽媽周南南甜品店創業成功、蘇青創立律師事務所等結局反映了女性面對困難積極向上,沖破困境,獨自也可璀璨絢爛的人生態度。
2.反映當下時代環境特征
時代環境特征是高度濃縮的環境的展現,也是在營造典型環境時必須精準把握的要點,是時代面貌的縮影。抓住了時代環境特征,就如突破現實與熒屏的隔閡,觀眾看電視的同時也在觀看鏡中我,同時也發揮了藝術作品記錄、反映時代的功能。馬克思和恩格斯曾說,“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⑤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生活中,人和環境總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人物所處的環境影響和制約著人物性格的形成和行為的方向,因此要真實地描寫典型人物,也離不開典型、真實的環境塑造。新冠疫情期間,相關的抗疫電視劇層出不窮,但《愛很美味》卻將疫情作為全劇發展之因。該劇聚焦疫情下人們的生活變化,將現實生活中的新聞搬上熒屏,觀眾從中感受到電視劇所營造的現實氛圍,增強了劇情的可信性和真實感。
恩格斯在《致瑪格麗特·哈克奈斯》的信中初步定義了現實主義的概念,并將其分為兩個方面,其中最主要且作為現實主義藝術的基礎要求是真實的細節,也就是生活中的細節。現實主義創作的原則是描繪客觀真實的生活面貌,這不僅能夠讓觀眾信服,增強代入感,更能夠推動人物發展和故事的演進。影視作品能夠在細節處進行放大,同時也能夠呈現一些較難以文字、音樂等形式表現的情緒。因此,藝術細節對于影視作品的出彩和成功至關重要。在創作都市女性群像劇時,如何掌控生活和藝術細節,充分體現真實的細節是必須思考和做到的。
李準曾說,藝術作品需要真實的細節描寫來塑造人物和達到典型化。在電視劇《我在他鄉挺好的》中,喬夕辰租到了便宜的房子,但離市區較遠,通勤單程就需要兩個小時。在等待打車時,她發現自己的餐盤已被收走,于是一個人在外用餐。即使面對艱難,她仍說“挺好的”。這些小事反映了漂泊打工人的日常生活,他們沒有豪車和豪宅,只有平凡而向上的生活。通過真實的細節描寫,觀眾更容易產生共鳴和信服。
馬克思說:“‘無論如何你必須更加莎士比亞化’,就是要通過對社會生活真實的表現,通過塑造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和生動豐富的情節,通過矛盾沖突來傳達作品的思想。”⑥對人物塑造過程中典型性和真實性的體現一直是馬克思文藝理論重點探討的問題,既要有一定的典型性,不能脫離人民群眾對現有人物性格的想象和認知,也要在劇情中將性格一以貫之,否則將會產生極強的割裂感,從而導致傳播效果大大減弱。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新萊茵報·政治經濟評論》中強調,在塑造人物形象時要貼切、生動,要對“有代表性的性格作出卓越的個性刻畫”,對人物性格要進行有深度、有角度的挖掘,不做口水賬一般的泛泛之談。社會中的人是矛盾的結合體,善惡公私皆是人的一體兩面,只描述純善或純惡的臉譜化方式會使得人物扁平、單薄,于觀眾而言先例太多但記憶點太少。只有把人物復雜的糾結情感進行細膩的描述,讓人物性格充盈立體,才能讓觀眾耳目一新。
1.由完美到完善轉變
人物刻畫應充分認識到人類的多面性,避免對其形象過度英雄化和神圣化,從而脫離真實的社會環境。同時,人物性格的刻畫也應盡可能地展現其成長和發展,體現出一定的轉變和可被人發覺的缺陷或困境。只有這樣,人物才能真正成長且人格完善,這個人物不是一個理想化的形象,而是我們身邊的普通人。電視劇《我在他鄉挺好的》《愛很美味》和《二十不惑2》中反套路的劇情,擺脫了慣常的劇情套路,真正地呈現了自我獨立地面對困難、不依靠他人的不完美人物形象,更能引起觀眾的共鳴。
2.直面并追求真實
在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中,鮑西亞成功地平衡了父權和自我,不盲從封建觀念,而是獨立思考并追求真正的愛情,實現了女性自主。隨著經濟和教育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關注自身社會地位和個性解放,勇于面對現實,不斷追求自我價值和目標。電視劇《三十而已》《愛很美味》和《二十不惑2》中的女性角色也展現了女性獨立生活、關注自我需要、不依附于男性而自由的主體形象,呈現出女性在不同領域和層面發揮獨特優勢和作用的樣貌。正如波伏娃所說:“自由的女人就要誕生了,當她不再是男人的所有物之后。”⑦
莎士比亞強調人物不能僅僅作為思想的傳達工具,因為每個人都是獨立而典型的。馬克思和恩格斯強調典型人物需要有個性化的描寫,其行為應當反映出一定的性格,動機和因果關系需要建立在廣泛的社會關系和飽滿的人物性格上。同時,整體的框架需要充實,邏輯感更強,性格的確立應該貫穿整個故事,性格的改變應該是事件細節的結果。最好的表現方式是通過自然的劇情進展來展現性格。
電視劇《我在他鄉挺好的》中胡晶晶的形象生動復雜,從活潑開朗到徹底崩潰的時間被濃縮。她去世后,朋友們仍感悲痛,對她思念不已,愧疚不已,不斷探尋真相,推動故事情節發展,也使她的人物形象更加飽滿。
電視劇《我是真的愛你》中,蕭嫣的存在固然對許多希望投入更多精力到事業的女性具有一定的鼓勵和幫助,她所處的位置和她樂于助人的性格也讓許多人對上司有了更美好的想象,但是人物的一些行為和動作的設置脫離實際,與人設不符。蕭嫣角色在前期塑造的雷厲風行、獨立形象的成功點和后期矛盾、自私的失敗點都體現在這個方面。如何權衡一個人物,不過激且聲音也不能太小是必須思考的問題。此外,人物的成長太少,軌跡又不明顯,也難以滿足觀眾的心理期待。以人為中心的影視作品過于依賴其他角色強行引起沖突,而人物性格不是因事件推進產生變化而是“時代精神的傳聲筒”便會顯得突兀。
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⑧人物的性格和行為是在社會實踐和關系中產生的。在文藝作品中,要通過不同的社會關系和人際交往塑造出豐富多彩的人物形象。都市女性群像劇中的典型人物與多線索敘事結合,有助于推進復雜社會關系和多時間線的故事情節,增強人物形象的關聯性和互動性。
區別于持續流行多年的、越來越模式化和金手指化的“大女主劇”,2016 年播出的現象級電視劇《歡樂頌》掀起了一股都市女性群像劇的風潮。該劇中有五位出身不一、階層不一但因共同在上海打工而相聚在22 樓的女生。安迪,海歸高管,干練知性;曲筱綃,家境富裕,古靈精怪;樊勝美,家境復雜,熱心善良;邱瑩瑩,普通職員,努力率真;關雎爾,外企職員,勤奮乖巧。《歡樂頌》以五位女生在上海奮斗的歷程展開,她們因鄰里關系相識,從互相揣測彼此到漸漸接納彼此并互相敞開心扉。該劇聚焦事業與愛情兩大主題,根據五位女生各自獨立的故事線分線敘事。觀眾在年齡、階層、職業性格等基本全覆蓋的多元關系中更易代入角色,找到內心共鳴。
群像劇具有多層次、多角度闡明同一主題的結構優勢,可以“靈活運用多種統攝方式,在千姿百態的人物心理和社會世相的展覽中,保持作品的高度集中和有機統一”⑨。在典型的環境下彼此扶持幫助,在精神、物質等多個領域中進行互動和交流。每個人在環境中形成的性格和被賦予的功能都具有不可替代性,能對彼此的社會關系、行為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并不局限于一拖N的形式,而是在性格和事件的碰撞中共同成長。
1.不是單方面的給予和幫助叫作交互
在電視劇《北轍南轅》中,餐廳被充分利用,尤珊珊將其視為私房菜,最大程度地把握菜品質量和餐廳環境,接待客戶,推動自己的事業。對于馮希,餐廳是她東山再起的起點,也是成為獨立女性的必經之路。對于司夢來說,餐廳是經濟獨立的起點,同時也是逃避家庭主婦工作,獲得身份認同的港灣。每個角色都擁有獨特的個性、職業和生活背景,他們在不同的目的和實踐中塑造了不同的形象,豐富了社會關系。然而,該劇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還存在一些缺陷:過于依賴對話,使整體流于表面,人物形象缺乏立體感。
2.不是只有沖突才能稱作交互
沖突和矛盾固然可以在短時間內拉高觀眾的期待值,并使感情很快進入高潮,但是頻繁的沖突也必定會產生情緒和視覺上的疲勞。目前許多群像劇將沖突安排得緊鑼密鼓,在華麗的鏡頭和此起彼伏的音效中忽略了對細節的把控和對具體人物關系的深層細化。敘事不能流于表面,要由淺及深,層層深入,節奏必定是人物性格塑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3.主觀能動,協同發展
劇情、交互、典型人物的塑造,典型環境嵌入的合理性,并不是需要這樣一個事件才能推動故事的發展,更不是湊巧,而是人物的沖突。事件發展到這個階段,這個環境是最合理、最正常的。要分清主次先后,不是為了解決沖突而解決沖突,敘事不是一味地挖坑填坑,要充分利用多主角、多視角的主觀能動性,才能使敘事更加合理。
如電視劇《愛很美味》中,夏夢和劉凈問方欣她和張挺現在的相處情況,方欣因張挺沒有正式表白而耿耿于懷。劉凈建議方欣向張挺主動表明心跡,但方欣認為這事就該男士主動,她不應該開口。之后,在好友的勸說下方欣主動找張挺開誠布公,勇敢做自己。這不僅讓方欣知道了張挺背后的困慮,也促使兩人成功地在一起。方欣因張挺沒有正式表白而耿耿于懷一事中就帶有些許傳統女性的思想,認為即使兩人已經心意相通,確定關系的那句話仍要出自男方之口。而經過劉凈的勸導后,方欣如鮑西亞般勇于面對心跡,收獲了愛情。人物的感情路線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沒有異性從“出廠”就沒有原因地愛著女主角并為她掃清前路所有風險而存在,而是要人物自我奮斗,共同成長,如流水般清澈,不動痕跡地交融到彼此的生活中,為對方排憂解難,促進成長。
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是現實性、批判性的文藝理論,植根現實,反映現狀。文藝作品應反對“席勒式”,堅持“莎士比亞化”的創作原則,重視細節,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使作品豐富多樣的同時最大限度地展現作品背后的“較大的思想深度”。近幾年,井噴式增長的都市女性群像劇愈加關注女性需求,展現新時代女性追求獨立自主、價值提升的特點。現實主義作品要堅持現實主義文藝理論的指導,也要堅持真實性和浪漫性相統一的原則。在反映女性追求、折射社會問題的同時,也應兼顧對現實的反映和劇本本身的創作,真正塑造出真實的、立體的、能代表你我她的典型形象,不為“女性幫助女性”引入“性轉版霸總”,也不為凸顯人物多樣性而強行讓各階層混合。從莎士比亞自己的作品來看,“莎士比亞化”的關鍵以及核心應是進行一定程度上的諷刺和批判,從而更好地推動整個社會的發展。都市女性群像劇在剖析社會中女性群體所面臨的本質困境與難處時,應進一步地挖掘與思考,將話題融入女性精神成長與命運軌跡中,如此才能創作出更具突破性的女性形象。
注釋:
①[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3-556.
②③[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585,583.
④[德]恩格斯.致瑪格麗特·哈克奈斯[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70,174.
⑤[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
⑥王偉國.莎士比亞化的《呂梁英雄傳》[J].中國電視,2015(11):10-15+7.
⑦[法]西蒙·波娃.第二性—女人[M].桑竹影,南珊,譯.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86:508.
⑧[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
⑨方守金.群像小說論[J].小說評論,1993(03):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