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琴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明確提出要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這對于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提出了明確要求和高標準。
小學階段是學生形成基本人格和價值觀念的關鍵時期,也是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和基本生活技能的重要階段。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小學思政課程的主體課程,是培養學生道德意識、法治意識、責任意識、誠信意識等核心素養的基礎課程。同時,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也是滲透勞動教育的重要途徑。通過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融入勞動教育,可以使學生在獲取基礎知識、發展思維能力的同時,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掌握基本的勞動技能、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為實現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那么,我們如何在小學低中年級的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有效融入勞動教育呢?對此,本文從勞動教育的目標、內容和方法三個方面,結合小學低中年級的《道德與法治》教材,探討了一些具體的教學策略,并舉例說明。
勞動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勞動觀念、技能和習慣,使學生能夠認識到勞動的價值、尊重勞動者、參與勞動實踐、享受勞動成果。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我們應該根據不同年級的特點,確定適合學生的勞動教育目標,引導學生從感知、認知、實踐、創新等層面,逐步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掌握基本的勞動技能、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具體來說,我們可以按照以下原則來確定勞動教育目標。
小學低年級(一、二年級):以感知為主,培養學生對勞動的興趣,激發學生對勞動的好奇和向往,讓學生感受到勞動的快樂和美好。
小學中年級(三、四年級):以認知為主,培養學生對勞動的理解和尊重,增強學生對勞動的責任和自信,讓學生認識到勞動的意義和價值。
小學高年級(五、六年級):以實踐為主,培養學生的勞動技能和習慣,提高學生的勞動效率和質量,讓學生享受到勞動的成果和榮譽。
教育者應該掌握以上勞動教育目標,在相關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有機融入恰當的勞動教育內容,并有計劃地開展與落實勞動教育,讓勞動漾童心,美德踐于行。例如,在教學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我們的學校”《讓我們的學校更美好》一課時,教師可以根據班級情況,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校園垃圾調查報告”,請學生借助小組合作探究進行調查分析,得出相關建議,并把“校園垃圾分類”活動及勞動教育融為一體,讓學生真正以認知為主,培養對勞動的理解和尊重,增強對勞動的責任和自信,讓他們認識到勞動的意義和價值。
勞動教育的內容是指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融入的與勞動相關的知識、技能和情感。在選擇勞動教育內容時,應根據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的主題和內容,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需求,選擇適合學生的、有意義的、有趣味的、有挑戰性的勞動教育內容。具體來說,教師可以按照以下原則選擇勞動教育內容:與道德與法治課程目標相一致,體現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育人導向價值;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反映學生關心和關注的問題和現象;與社會發展和時代要求相適應,反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其他學科知識相銜接,形成跨學科綜合素養。
同時,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授課教師還應該全面研讀課程標準,對勞動教育的內容有效把握,并對勞動教育的內容進行劃歸與整合,在小學各年段有機融合勞動教育,全面提升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勞動教育的育人導向價值。當然,生活是道德與法治理論的源泉,勞動教育的主體具有協同性,不僅需要道法教師在課堂上落實,整個課堂背后還需要其他課程教師、家長、社會等不同群體,共同去落實勞動教育的各項實踐活動。道德與法治課教師就是一個很好的領路人,要充分發揮道德與法治課堂的育人導向作用。例如,結合上述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我們的學校”《讓我們的學校更美好》一課,教師除了要在道法課堂上帶領學生進行垃圾調查、分析、建議之外,更應該把“垃圾分類”活動延伸到家庭、小區、社會,小手拉大手,做“小小垃圾分類宣傳員”,成為新時代文明的新風尚。
勞動教育的方法是指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融入勞動教育時采用的教學方式和手段。在運用勞動教育方法時,教師應根據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的特點和要求,結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運用多樣化、靈活化、個性化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對勞動教育內容的興趣和積極性,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自主創新。具體來說,我們可以按照以下原則來運用勞動教育方法。
以情境為引導 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創設真實或虛擬的情境場景,激發學生對勞動教育的積極性。勞動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勞動觀念、技能和習慣,使學生能夠認識到勞動的價值,尊重勞動者,參與勞動實踐,享受勞動成果。具體形象思維占優勢是小學生思維發展的主要特點,教師應結合教材的相關內容,采用游戲體驗、故事講演、實踐探究等兒童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將生活情景通過現代化媒體手段予以再現,引導學生多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使學生的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發展。
以活動為載體 為了讓學生真正過上勞動帶來的美好生活,在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正確樹立勞動意識,獲得勞動體驗,以活動為載體,提供各種各樣的勞動體驗,讓學生在收獲體驗的同時,提高勞動能力,樹立正確的勞動觀,獲得深刻的勞動情感體驗,提高參與勞動體驗活動的熱情。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小學生的成長特征設計游戲活動,運用趣味游戲、體驗等讓勞動教育和勞動體驗活動更加新穎、獨特;設計多種形式的勞動教育活動,如觀察、訪談、調查、實驗、制作、展示等,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獲取知識、發展技能、培養習慣。
以問題為導向 在實際的勞動教育中不難發現,對于有些勞動教育的內容,盡管教師會加以指導,但學生在具體操作時仍存在較大問題,效果不盡如人意。此時,教師就要提出具有挑戰性和啟發性的勞動教育問題,從而引導學生運用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探究問題的原因、過程和結果,形成自己的見解和判斷。以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我們的學校”《讓我們的學校更美好》一課的教學為例,學生經過調查后發現了“校園垃圾分類”存在的問題,也給出了相關建議。但教師進一步提出: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為什么還是有垃圾在校園的角角落落?為什么垃圾桶旁邊總是拋撒出一些垃圾……這些問題具有一定的導向作用,能夠引發學生的進一步思考。在此基礎上,教師則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嘗試改變不良習慣或對學生進行進一步指導,讓勞動的價值最大化發揮,讓學生體驗勞動改變生活的快樂。
以評價為反饋 勞動的體驗愉快需要建立多元化的勞動教育評價機制,如自我評價、同伴評價、教師評價等,及時給予學生正向的肯定和建設性的指導,促進學生對勞動教育的反思和提升,這樣才能起到勞動的育人功能,使學生真正體會到勞動的快樂,培養他們對勞動的理解和尊重,增強對勞動的責任和自信,深入認識到勞動的意義和價值。
為了更加具體地說明如何在小學低中年級《道德與法治》課堂中融入勞動教育,本文選取了三個實例進行分析和說明。
實例一:一年級下《我們有精神》
這是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我們有精神》的第一課。這節課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對精神的興趣和敬意,激發學生對精神的好奇和向往。在這節課中,教師可以采用以下教學策略:
情境引入。利用多媒體展示不同場合的人員展現精神的照片或視頻,請學生觀察并說出他們所看到的場合和人員,如運動會、演出、比賽等,同時思考這些人員都是在展現什么樣的精神?他們為什么要展現這樣的精神?他們展現這樣的精神有什么好處?以此激發學生對不同精神的興趣和好奇。
活動設計。分組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場合,并用紙板、剪刀、膠水等材料制作相應的場景道具,如運動會旗幟、演出服裝、比賽獎牌等。完成后,每組選派一名代表來展示自己制作的道具,并說出自己選擇這個場合的理由,并請其他同學給予鼓勵和贊美,使學生在動手制作的過程中體驗精神的快樂和美好。
問題探究。教師通過提出以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你知道自己在什么時候展現過精神嗎?你是怎樣展現的?你展現精神時有什么感受?你能為自己或他人提升精神嗎?以此引導學生運用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探究自己或他人展現精神的原因、過程和結果,形成自己對精神的理解和尊重。
評價反饋。請學生評價自己在本節課中的表現,并說出自己最喜歡哪個場合、為什么喜歡;請同伴評價自己所在小組的合作情況,并說出小組成員各自的優點;教師評價全班同學對勞動教育內容的掌握情況,并給予正向的肯定和建設性的指導。通過多遠評價促進學生對勞動教育的反思和提升。
實例二:二年級下《挑戰第一次》
這是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挑戰第一次》的第一課。這節課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對挑戰的理解和尊重,增強學生對挑戰自我的責任和自信。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以下教學策略:
情境引入。利用多媒體展示不同年齡段的人員在面對挑戰時的照片或視頻,讓學生觀察并說出他們所看到的人員和挑戰,如學習、運動、生活等,引導學生思考這些人員都是在面對什么樣的挑戰、他們為什么要面對這些挑戰、他們面對這些挑戰有什么收獲,以此激發學生對不同挑戰的理解和尊重。
活動設計。分組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挑戰,并用紙張、彩色筆、剪刀等材料制作相應的挑戰卡片,如學習一個新單詞、跳繩十次、幫助一個陌生人等。每組選派一名代表來展示自己制作的卡片,并說出自己選擇這個挑戰的理由,其他同學給予評價和建議,讓學生在動手制作中體驗挑戰的意義和價值。
問題探究。提出以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你曾經成功地完成過哪些挑戰嗎?你是怎樣完成的?你完成挑戰時有什么感受?你能為自己或他人提供更多的挑戰嗎?請學生運用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探究自己或他人完成挑戰的原因、過程和結果,形成自己對挑戰的見解和判斷。
評價反饋。讓學生評價自己在本節課中的表現,并說出自己最喜歡哪個挑戰,為什么喜歡;讓同伴評價自己所在小組的合作情況,并說出小組成員各自的優點;教師評價全班同學對勞動教育內容的掌握情況,并給予正向的肯定和建設性的指導,促進學生對勞動教育的反思和提升。
實例三:四年級下《我們的衣食之源》
這是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我們的衣食之源》的第一課。這節課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對衣食的理解和尊重,增強學生對衣食制作的責任和自信。在這節課中,教師可以采用以下教學策略:
情境引入。利用多媒體展示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衣食特色,如印度的咖喱、日本的壽司、法國的面包等,讓學生觀察并說出他們所看到的食物名稱,如咖喱飯、壽司卷、法式面包等,引導學生思考這些食物都是怎樣體現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化和習俗的?他們都有什么優點和缺點?激發學生對衣食多樣性和統一性的理解和尊重。
活動設計。分組請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國家或地區,并用紙張、彩色筆、剪刀等材料制作相應的衣食介紹卡片,如衣食圖片、制作方法、營養價值等。隨后,每組選派一名代表來展示自己制作的卡片,并說出自己選擇這個國家或地區的理由,再請其他同學給予評價和建議,讓學生在動手制作中體驗衣食的意義和價值。
問題探究。教師提出以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你知道我們國家有哪些特色的衣食嗎?你是怎樣了解的?你認為我們應該如何選擇我們的衣食?你能為我們的衣食制作做些什么呢?讓學生運用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探究衣食選擇和制作的原因、過程和結果,形成自己的見解和判斷。
評價反饋。讓學生自我評價自己在本節課中的表現,并說出自己最喜歡哪種衣食、為什么喜歡;讓同伴評價自己所在小組的合作情況,并說出小組成員各自的優點;教師評價全班同學對勞動教育內容的掌握情況,并給予正向的肯定和建設性的指導,促進學生對勞動教育的反思和提升。
通過以上幾個實例,我們可以看到,在小學低中年級《道德與法治》課堂中融入勞動教育,不僅可以豐富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提高道德與法治課程效果,還可以拓展勞動教育渠道,增強勞動教育效果。同時,通過明確勞動教育目標、選擇勞動教育內容、運用勞動教育方法,可以讓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不僅學習到道德與法治的基礎知識,還能培養正確的勞動觀念、掌握基本的勞動技能、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