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宗蘭
摘 要 “析現身說法”“解對比之意”“談所學之得”是《送東陽馬生序》教學的三條有效路徑。“析現身說法”即找出課文中的相關內容,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現身說法的良苦用心;“解對比之意”即在課文中找出可供對比的描寫,以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談所學之得”即引導學生談談讀完此篇課文后的收獲,根據設定的角色身份談談閱讀感悟,以此體會課文中心思想。
關鍵詞 《送東陽馬生序》? 教學路徑? 寫作意圖? 中心思想
《送東陽馬生序》是中國古代文學家宋濂創作的一篇詩文,被譽為教育界的經典之作。“析現身說法”“解對比之意”以及“談所學之得”三條路徑為學生深入理解和欣賞這篇杰作提供了寶貴的指引。
“析現身說法”這一教學路徑,是通過在課文中找出相關內容,引導學生深入體會作者現身說法的良苦用心。在《送東陽馬生序》中,作者毫不掩飾地展現了自己的求學之勤和求學之苦,學生容易與作者產生共鳴,加深對文本內涵的理解。“解對比之意”這一教學路徑,是通過在課文中找出可供對比的描寫,讓學生們能夠更好地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在《送東陽馬生序》中,作者通過對同鄉后學馬生與自身求學經歷的對比,凸顯了東陽馬生的才華橫溢和淵博學識。學生們不僅能更好地理解文本內在的情感表達,還能從中體會到寫作者真摯情感的流露。“談所學之得”這一教學路徑,是通過引導學生談論讀完課文后的收獲,并根據設定的角色身份談談閱讀感悟,讓學生能夠更深刻地領會課文的中心思想。
一、析現身說法
為使學生體會到作者宋濂的現身說法的良苦用心,教師可先引導學生摘錄原文中的相關句子。具體而言,宋濂的“現身說法”從“求學之勤”與“求學之苦”兩方面展開。“求學之勤”至少體現在如下三句:“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余因得遍觀群書。”“求學之苦”至少體現在以下三句:“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無鮮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處其間……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然后教師帶領學生對摘錄的句子進行逐一的解析。
這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宋濂的求學歷程和其所表達的求學態度,從而加深對宋濂的學習精神和價值觀的認識。通過分析宋濂的“求學之勤”和“求學之苦”,有助于激發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和投入度。
“析現身說法”的教法在解讀原文和了解作者態度方面有一定優勢,但需要教師適時補充實踐性案例和啟示,引導學生將作者的學習精神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同時,教師可以在教學中拓展其他角度的討論,讓學生全面了解和認識宋濂及其學習精神。
二、解對比之意
“解對比之意”重在引導學生從課文中找出對比并加以分析,以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如“后學在太學沒有吃穿的煩惱”與“作者求學時貧困,吃穿不好”的對比,突出了作者求學不追求物質享受,肯吃苦,樂以忘憂。“后學坐太學中飽讀各類圖書”與“作者四處奔走,借書、抄書閱讀”的對比,突出其求學時懂得珍惜豐富的圖書資源。“后學在太學中有專門的老師指點”與“作者跑到百里外叩問先達,翻山越嶺從師學習”的對比,突出其求學時珍惜從師學習的機會。
通過分析課文中的對比情節,有助于學生從多個角度思考和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以及古代求學與現代求學的不同之處。通過對比太學后學和作者求學的不同情景,能培養學生發現、分析、比較事物差異的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深入思考,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學生參與對比分析的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和體會,不僅豐富了課堂互動,還增強了學生的課堂參與感和學習興趣。
“解對比之意”的教法在培養學生對比思維和價值觀傳承方面具有積極意義,但教師需要加強引導,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歷史背景和作者意圖。教師還可以適時引導學生將這種對比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探討當代求學和人生態度,同時也要理解并尊重現實中的一些限制和考慮到多樣性的因素。
三、談所學之得
讀完宋濂寫給同鄉后學馬生的這篇臨別贈言,學生定有所收獲。由此,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根據設定的角色身份,談談閱讀感悟。比如同鄉后學可以認為求學需要有這樣的態度:求知若渴,勤奮刻苦,真誠守信,不畏艱難,尊師重教,樂以忘憂,注重精神追求,專注學習,活到老學到老。
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和設定的角色身份談論閱讀感悟,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的含義,從不同角度思考和感受宋濂的教誨,豐富了學生的思考層次。學生運用文字表達自己的理解和觀點,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和表達能力。通過引導學生總結宋濂求學的態度和為人處世的準則,從而強調了傳統價值觀的重要性,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
“談所學之得”的教法在多維度理解文本和培養寫作能力方面有一定優勢,但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克服局限性,增加個性化表達,并且注重學生與課文內容的結合,以提高教學效果。同時,教師也可以適時拓展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將課文中的價值觀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更好地將所學應用于實際。
綜合來看,通過分析作者的現身說法,可以讓學生深入了解作者求學時的心境和態度。該教法的優點在于貼近原文、強調勤奮和努力,但可能缺乏實踐性和個性化。通過對比課文中的情節,可以讓學生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和價值觀。然而,該教法可能忽略了歷史背景和現實的局限性,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談所學之得要求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和設定的角色身份,談論閱讀感悟,培養了寫作能力和表達能力。該教法強調多維度理解和價值觀傳承,但可能缺乏個性化和實踐性。
三種教法各有其優勢和不足,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特點選擇合適的教法,并進行適當的改進和拓展,以提高教學效果,提升學生學習體驗。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多種教法的優點,創設多樣化的教學場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所學知識。教師還應注意平衡理論與實踐,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提高學習的實踐性和個性化,使教學更加豐富有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作者通聯:山東濱州市陽信縣實驗中學]
每年高考的時候,我都要接受記者采訪,我很奇怪,為什么總被問1977年恢復高考。我們恢復高考制度多少年了?那個時候高考的升學率是多少?而現在已經進入了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結果我們全體社會所有觀念還停留在80年代、90年代的大學。我們2023年的大學畢業生是1076萬,結果我們還以90年代的大學生來評價今天大學生的就業。我們整個時代發展了,但是觀念還是這么落后。
這種情況下我們有焦慮的問題,因為缺乏優質教育資源,怎樣才能讓所有的教育資源都優質?
——熊丙奇? 教育思想網? 2023-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