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漢華
(贛州廣播電視臺,江西 贛州 341000)
新聞寫作是影響新聞質量與傳播效果的關鍵因素,融媒體環境下,對廣播電視新聞寫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聞記者應結合融媒體環境的特點,積極探索新聞寫作創新路徑,不斷強化自身的視聽意識,將“看”與“聽”融合起來,力爭做到“聲畫合一”,在提升新聞質量的同時,帶給受眾更好的體驗,更好地滿足受眾需求,這樣才能實現更好的新聞傳播效果。
融媒體是指將各種媒體以多功能一體化形式進行呈現的媒體行業趨勢。融媒體以互聯網為基本載體,整合了廣播、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并在此基礎上結合了新媒體優勢,是未來媒體行業的主體發展方向。融媒體環境下,推動了媒體資源的深度融合,實現了媒體資源的優化分配以及新聞內容的兼容互補,極大地提升了資源利用率,也為傳統媒體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1]。由于融媒體以互聯網為依托,因此在直觀感受方面與新媒體的聯系更為緊密,但是傳統媒體依然是融媒體的構成基礎。
融媒體是未來媒體行業的主體發展方向。相較于傳統媒體,融媒體的特征主要體現在信息傳播介質多元以及信息傳播效率更高等方面。首先,對于傳統媒體而言,其信息傳播介質相對比較單一,如電視媒體以影像為主、廣播媒體以聲音為主、報紙媒體則以文字為主。相較于傳統媒體,融媒體的信息傳播介質更加多元,借助互聯網可以使信息通過不同媒介進行高效傳播,既能擴大信息傳播范圍,也有助于提升信息影響力,并且由于傳播介質多元,因此可以更好地滿足受眾需求。除此之外,由于融媒體以互聯網為載體,并且大量融入新媒體形式,因此在融媒體時代,信息傳播不再局限于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個人也可以成為信息源。在互聯網的支撐下,個人傳播信息的難度降低,因此在融媒體環境下涌現出了大量的“公民記者”,大眾也可以采集信息與傳播信息。由于大量“公民記者”的涌現,使得信息量驟增,同時信息傳播效率更高,而且受眾不只是單純地接收信息,也在信息傳播過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融媒體環境下,雖然信息量以及信息傳播效率更高,但是信息質量參差不齊,信息的真實性得不到保障。
在融媒體發展過程中,應充分發揮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優勢,在維持傳統媒體權威性優勢的基礎上,借助新媒體傳播信息,同時利用互聯網強化與受眾之間的交流,從而形成一體化的媒體模式。近年來,融媒體快速發展,但目前依然處于起步階段。由于新媒體快速崛起,使傳統媒體受到巨大沖擊,因此現階段融媒正處在以新媒體主導的狀態下。面對新媒體的沖擊,有的傳統媒體的受眾數量逐漸減少,使自身的發展受到影響。融媒體環境下,受眾接收信息的習慣與方式發生了巨大轉變,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通過新媒體渠道獲取信息。在此背景下,傳統媒體要想提升自身競爭力,保證自身的健康可持續發展,需要積極轉變思維,以創新為手段推動媒體融合,同時不斷強化新聞寫作的視聽意識,充分發揮“看”與“聽”的作用,向受眾呈現優質的新聞節目,強化自身影響力與競爭力,保障傳統媒體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權威性與真實性強是廣播電視媒體的主要優勢,在融媒體環境下,需要廣播電視媒體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不斷提升競爭力,這樣才能保證自身的可持續發展。真實性是廣播電視新聞寫作的基本要求,尤其是在融媒體時代,更應強調廣播電視新聞寫作的真實性,凸顯傳統媒體的優勢,提升廣大受眾對廣播電視新聞的信任感,增強廣播電視媒體與受眾之間的黏性[2]。融媒體環境下,信息量驟增、信息傳播效率更高,但是信息的質量與真實性難以保證。在此背景下,更應強調廣播電視新聞寫作的真實性,充分發揮廣播電視媒體引領輿論與弘揚社會正能量的作用。廣播電視新聞寫作除了要保證內容真實之外,還要保證內容豐富,借助豐富的內容更好地滿足受眾的需求,為受眾提供更佳的新聞體驗。
以往,廣播電視新聞寫作秉持“內容為王”原則,缺乏對受眾需求的關注。融媒體環境下,受眾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并且大眾整體上的信息獲取渠道高度偏向新媒體,傳統媒體的發展受到巨大的挑戰。在這種情況下,廣播電視新聞寫作需要轉變思路,更多地從受眾角度出發考慮問題,廣播電視新聞寫作立足于受眾需求。只有更多地站在受眾角度考慮問題,更好地滿足受眾需求,才能吸引受眾,并得到受眾的關注與認可,才能使廣播電視新聞得到更大范圍的傳播,才能強化廣播電視新聞寫作的影響力,并促進廣播電視媒體提升競爭力。
文字、聲音以及畫面是廣播電視新聞傳播的主要方式,打造高質量新聞產品,需要提升聲像契合度。在廣播電視新聞寫作過程中,要注重提升文字、聲音以及畫面的契合度,確保三者相互協調、相輔相成,帶給受眾優質的視聽體驗。除此之外,在廣播電視新聞寫作過程中,還要注重文字、聲音以及畫面表達的內容的統一性,借助不同的介質,共同呈現新聞信息,增強廣播電視新聞的吸引力,進而得到受眾更多的關注與認可[3]。
融媒體環境下,廣播電視新聞寫作要保證專業性。專業性主要體現在內容專業性、新聞呈現方式專業性以及新聞播報過程專業性等方面。首先,在廣播電視新聞寫作過程中,要保證內容的專業性,新聞寫作應以事實為基礎,不能為追求新聞信息傳播效果以及點擊率而夸大其詞或者歪曲事實,不能為打造所謂的“爆款”而犧牲新聞內容的真實性。其次,在廣播電視新聞寫作過程中,要保證新聞呈現方式的專業性。在寫作過程中,要綜合考慮不同受眾的需求、不同傳播載體的特點等,合理選擇新聞語言以及新聞畫面,避免出現低俗語言或者惡搞圖片等內容,以免影響新聞的權威性。最后,在廣播電視新聞寫作過程中,要保證新聞報道的專業性,應結合新聞內容以及播音員主持人的特點、風格寫作廣播電視新聞,打造與播音員主持人風格、特點相符的新聞節目,這樣才能取得理想的傳播效果。
廣播電視新聞是人民群眾接收信息的主要渠道,也是受眾接觸最多的新聞傳播形式。廣播電視新聞以文字、畫面與聲音相結合的方式呈現新聞內容,借助聲音與畫面的有機結合,呈現出視聽兼備的效果,既能保證新聞信息的高效傳播,也能帶給受眾更佳的新聞體驗,引發受眾共鳴[4]。這是廣播電視新聞的主要優勢,在融媒體環境下,廣播電視新聞寫作要注重強化視聽意識,凸顯廣播電視新聞“耳聞目見”的特點,實現“看”與“聽”的完美融合,打造高質量新聞產品,提升廣播電視新聞的傳播效果與影響力。
人們在獲取信息的過程中,首先通過眼睛的看與耳朵的聽來初步獲取信息,然后再將獲取的信息傳遞給大腦,經過大腦的思考后,才能準確理解相關信息。“看”是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在廣播電視新聞寫作過程中,要注重提升畫面效果,增強廣播電視新聞的畫面感。
1.新聞寫作以畫面為主導
電視屏幕是呈現新聞的主要渠道,受眾通過電視屏幕觀看相關新聞。即使借助新媒體渠道傳播新聞信息,手機屏以及電腦屏也是重要的新聞信息傳播渠道。受眾需要用眼睛觀看屏幕,進而獲取新聞信息[5]。畫面會帶給觀眾“先入為主”之感,因此畫面的效果會影響受眾對新聞節目的第一印象,如果畫面效果不佳,難以吸引受眾的關注,會影響受眾繼續獲取新聞信息的興趣;反之,精彩的畫面可以在第一時間牢牢抓住受眾的眼球,激發受眾獲取新聞信息的興趣,使其產生強烈的觀看欲望。因此,在廣播電視新聞寫作過程中,應以畫面為主導,不僅要保證畫面具體形象,而且還要使畫面生動活潑,提升新聞畫面效果。在廣播電視新聞寫作過程中,應高度關注畫面效果,提升畫面的表達力與張力,注重畫面的協調性與整體性,既能更好地呈現新聞信息,也能帶給受眾更佳的觀感。
2.發揮字幕的補充作用
畫面可以直觀、生動地呈現新聞信息,但是單純依靠畫面呈現新聞信息,難以保證新聞信息呈現的全面性和準確性,容易影響新聞傳播效果,甚至還會對受眾造成誤導。在這種情況下,便需要借助字幕來輔助呈現新聞信息。有的畫面會存在表達不到位、表達不明確、表達不全面等問題,借助字幕可以有效補充,向受眾呈現畫面難以表達的新聞信息,幫助受眾加深對新聞內容的理解,不會產生誤導。充分發揮字幕的補充作用,能夠提升新聞的廣度與深度,有助于提升廣播電視新聞的輿論引導能力,促進廣播電視新聞的高效傳播。例如,廣播電視新聞畫面中呈現某位領導正在講話,此時便可以借助字幕來表明畫面中人物的姓名、職務以及講話背景等內容。這樣受眾通過字幕便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新聞信息,幫助受眾更好地解讀廣播電視新聞內容。值得注意的是,在廣播電視新聞寫作過程中,要保證字幕精準、精煉,盡量用最少的字數表達較多的內容,不能喧賓奪主,廣播電視新聞依然要以畫面呈現新聞信息為主,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字幕的補充作用。
廣播電視新聞屬于有聲新聞,聲音是重要的新聞信息呈現方式,并且會對廣播電視新聞質量與傳播效果產生重要影響。因此,在廣播電視新聞寫作過程中,不僅要為“視”而寫,還要為“聽”而寫,增強聽覺效果。優秀的新聞稿不僅要讀起來順口,而且要聽起來自然,既要簡潔明快,也要生動活潑,這樣才能吸引受眾的關注,得到受眾的認可,更好地傳播新聞信息,幫助受眾加深理解。這對廣播電視新聞寫作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在廣播電視新聞寫作過程中凸顯聲音特點,發揮聲音功效,打造高質量新聞產品。
1.保證語言通俗易懂和簡潔流暢
“聽”與“看”都是受眾獲取新聞信息的主要方式,并且受眾在接收新聞信息時,通常都會采用邊聽邊看的方式,因此“視”與“聽”均發揮著重要作用,都會對受眾的新聞體驗產生重要影響,二者缺一不可。如果“聽”的作用發揮不充分,那么“視”的效果也會受到不利影響,不利于受眾充分解讀新聞信息。在廣播電視新聞寫作過程中,為了保證聽覺效果,應在保證準確用詞的基礎上,盡量減少生僻字詞或者讀起來拗口的字詞,同時還應借助口語化語言替代受眾難以理解的書面詞語。這樣既有助于增強聽覺效果,也便于受眾理解新聞內容[5]。廣播電視新聞面向社會大眾,如果新聞中充滿晦澀難懂的語言,不僅會導致大眾難以理解新聞內容,而且還會帶給受眾視聽疲勞之感,使其失去視聽樂趣,不利于廣播電視新聞高效傳播。因此,在廣播電視新聞寫作過程中,要科學用詞,減少專業技術詞匯的應用,避免應用含糊不清的詞匯,這樣才能讓受眾聽得懂、聽得清、聽得明白。
2.聲音要與畫面相得益彰
聲音要與畫面相得益彰,要以畫面內容為核心,這樣才能呈現出“聲畫合一”的效果。邊聽邊看是受眾獲取新聞信息的主要方式,如果聲音畫面脫節,則會嚴重影響受眾的新聞體驗,新聞信息的傳播效果也會大打折扣,甚至還會使受眾產生混亂之感,不利于新聞信息的高效傳播[6]。除此之外,廣播電視新聞的聲音要與畫面內容相符,保證二者在內容上的一致性,實現同樣新聞信息的視聽同步傳播,帶給受眾多重感官體驗,進而引發受眾的情感共鳴。在廣播電視新聞寫作過程中,應結合畫面內容合理運用聲音,既可以通過聲音同步呈現畫面內容,也可以借助聲音烘托畫面內容,起到凸顯畫面內容的作用。例如針對節日喜慶的畫面,可以應用歡快的配樂與音效來烘托節日氛圍;反之,如果新聞展示的是突發的災難性事件,則不適合應用歡快的配樂與音效。再比如,新聞展示的是緊張有序的工廠里的勞動場景,此時的同期聲如果介紹生產產品的性能、質量等內容,則會造成聲畫脫節,不僅影響新聞質量,而且容易帶給受眾混亂之感,這種新聞難以取得理想的傳播效果。因此,在廣播電視新聞寫作過程中,新聞記者要注重強化自身的視聽意識,確保聲音與畫面相得益彰,這樣才能打造出高質量的新聞產品,才能使廣播電視新聞得到更多受眾的認可與關注。
在融媒體環境下,廣播電視新聞寫作的內涵、流程、方式等均發生了相應的轉變,受眾的需求以及接收信息的習慣也有所不同,這些都給廣播電視新聞寫作帶來了更大的挑戰。為了保障新聞產品的質量與傳播效果,新聞記者應該秉持創新思維,不斷強化自身的視聽意識,將“看”與“聽”完美融合,凸顯廣播電視新聞“耳聞目見”的特點,提升廣播電視新聞的質量與傳播效果,更好地滿足受眾需求,同時提升廣播電視媒體的競爭力,保障廣播電視媒體健康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