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晶晶
(安徽廣播電視臺,安徽 合肥 230071)
新媒體憑借其與生俱來的時效性強、便于接收、信息海量化、精準度高、互動性強等多種先天優勢,在發展中占據更有利的位置。近年來,新媒體的發展呈現出迅猛姿態,新媒體產業在媒體行業中所占的比重逐年提升,對廣播等傳統媒體產生了非常大的沖擊。隨著近些年一大批傳統媒體的消失,現存的傳統媒體深知,自己已經陷入不改變就沒有生路的境地,相比之下,誕生于網絡的新興媒體仍高歌猛進,保持著高速增長的活力。這些現實推動著媒體在傳播渠道、傳播方式、受眾對信息的興趣愛好、接收習慣等方面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轉變,這很明顯與傳統媒體原本的生態環境有著顯著的差異。以上這些變化的產生對廣播媒體今后的發展提出新的要求,也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廣播新聞編輯等新聞媒體從業人員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再加上媒體之間競爭加劇,即便都是傳統媒體,但是不同媒體之間也會為了爭奪資源和受眾而產生競爭和較量,這也使得傳統媒體尤其是廣播媒體的生存環境日益惡劣,因此媒體融合是目前廣播媒體發展的唯一選擇。
“媒體融合”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國學者伊契爾·索勒·普爾提出的,他將各種媒體呈現出多功能一體化的趨勢定義為“傳播形態融合”。所以,媒體融合并不是簡單的做加法,它的核心在于融合。在這樣的情況下,作為廣播節目生產者的編輯不可避免要做出改變,努力由“單一型”向“全能型”新聞編輯轉變,以應對日益嚴峻的媒體環境。唯有創新和轉型,積極地邁出媒體融合的步伐,對新媒體時代受眾的特征、需求、愛好等各個影響傳播效果的因素有一個宏觀、整體的清晰認識,意識到目前工作中面臨的挑戰與不足,并有針對性地加以改進與完善,才能促進廣播媒體可持續發展壯大。
第一,新媒體是一種以信息、網絡技術為支撐的數字傳播媒體。基于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建立起來的新媒體平臺,完全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束縛,也改變了“傳播者”與“受傳者”以往在傳播過程中的不對等地位,讓整個傳播環節更加平等,互動性、雙向性也更強,大大提高了受眾的主體地位,給受眾帶來前所未有的信息消費體驗,讓受眾在信息消費中獲得更大的樂趣。
第二,新媒體時代信息接收更加自由化、個性化。人們碎片化和散點化的閱讀習慣已經養成,“短平快”、傳播成本低、有爆點的信息更容易受到關注。受眾的忠誠度和耐受程度不斷降低,這意味著廣播媒體只有適時進行必要的革新,破除禁錮,不斷打造信息“爆點”,才能留住隨時可能流失的受眾。
第三,新媒體時代的信息質量必須更高,這樣才能在競爭中勝出。在廣播等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受眾擁有絕對的選擇權,他們的口味變得日益挑剔,只有高質量的信息才能吸引受眾。筆者所說的高質量,主要包括傳播速度快、時效性強、形式多樣、互動性強、內容豐富、有深度等。
媒體融合已經成為傳媒行業未來發展和壯大的主要趨勢,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各類媒體都在相互滲透和交叉中不斷尋求發展和突破,廣播媒體亦是如此。[1]置身于已經發生巨大變化的新媒體語境下,廣播媒體為了走出一條融合的新路,必須需要所有的廣播人做出轉變,廣播編輯身處其中,也需要做出轉變。必須樹立互聯網思維,重新認識自己的角色定位,主動做好學習提升,在實踐中磨礪能力,編輯生產出適合當下傳播語境的信息作品。
新時期的受眾,對數字化、復合形態的新聞信息有涉獵需求,因為這些新聞信息能全方位作用于受眾的視覺和聽覺器官,產生更好的視聽體驗。只憑借聲音符號來傳遞信息的廣播節目,只能作用于人的聽覺器官。現在,現在很多家庭的收音機已經不見了。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在車載移動這樣的特殊場景中,廣播作為伴隨類收聽方式,依然占據優勢,在其他的生活場景中,廣播還有多少忠實聽眾,真的需要打一個問號。已經習慣于“數字化”閱讀的人們,很難再對這種單一的傳播形式提起興趣。因此,廣播受眾流失不可避免。
廣播編輯是新聞信息的宣傳者和倡導者,在新聞信息傳播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實際上,在很多廣播電臺頻率中,編輯的角色定位并不明確,很多廣播新聞節目的內容編輯工作,實際上是由節目的主持人完成,編輯可能需要同時承擔編輯、記者、導播等多個崗位的職責。那么,廣播電臺編輯的定位是什么?應該負責什么工作?只有搞清楚廣播電臺編輯的定位,才能有的放矢進行創新,從而起到事半功倍的工作效果。
廣播媒體是傳統的老牌媒體,基本上所有的從業人員都在長期的工作模式和操作規范中形成了慣性思維,容易安于現狀。廣播電臺編輯始終處于“溫水煮青蛙”的工作狀態中,雖然明知道需要創新和突破,但是始終邁不出去關鍵的一步,創新動力不足,對自身工作缺乏太大的熱情,難以保持持久而且旺盛的創新沖動,從而使得電臺的節目也一直沿用以往的傳統模式,經年不變,無法滿足現如今受眾多元化的需求[2]。
一方面,媒體融合的進程正在加快,現如今的廣播媒體,早已經不是單純依靠電波發聲的單一媒體,而是變成了集各種新媒體傳播渠道于一身的融媒體平臺。兩微一端(微博、微信和新聞客戶端)、臺網并舉(電臺和廣播網),還有各種直播號、視頻號等,這些都成為如今廣播電臺的標配。在這種新形勢下,如果廣播編輯依然只會編輯文字、制作音頻,就有些過時了。因此,廣播編輯需要掌握的就是計算機技術、新媒體操作技術、視頻、動畫等制作技術等多種技能。
另一方面,在巨大的經營創收壓力下,廣播媒體需要加大頻率和節目的品牌包裝和推廣,積極對接市場,這樣才能不斷提高自身知名度,贏得受眾和客戶的認可。[3]在這種形勢下,編輯就不能將自己僅僅框定在幕后工作者的定位上,而是要有全局意識、品牌意識和經營意識,這樣才能使自身工作取得進步。
為了適應以上兩方面的變化,廣播新聞編輯人員需要努力向“全能型”新聞專業人才發展。只有讓自己成為全能型的專業人才,才能勝任除了新聞編輯工作崗位之外的其他工作,如新聞采寫、新聞活動策劃、播音主持或現場直播等,最大化發揮個人的能力與作用,也讓廣播新聞編輯人員更有職業成就感、工作幸福感。
在新媒體時代,隨著媒體競爭的加劇,廣播新聞媒體要想持續穩定地發展,必須不斷創新。同樣,廣播新聞編輯要想獲得更大的成長空間,一定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識,積極思考與學習,不斷改革和創新。近年來,國家廣電總局每年都要推進落實廣播電視新聞作品季度推優工作,就是鼓勵和引導廣播電視編輯記者以創新理念、形式、方法、手段和話語表達,來創作更多優秀作品。
廣播媒體要成為敢于開拓的創新者,首先要強化創新意識。前面我們也提到,不少廣播新聞編輯都安于現狀,缺乏改變和創新的勇氣,但是受眾的需要隨時都在變化,廣播編輯必須從思想上重視起來,主動做出改變。
其次,要在編排模式上探索創新。融媒體時代,新聞報道的內容需要在不同平臺進行傳遞,不同平臺對新聞信息傳播形式有不同的要求。廣播新聞編輯應該學習如何融入微博、微信、快手、抖音等傳播平臺,實現新聞編輯工作個性化、多元化。
最后,要注重節目內容創新。廣播新聞編輯要依托新媒體資源,創新廣播節目內容,豐富廣播節目形式,增強傳統廣播節目的競爭優勢。
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主流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正在加快。移動優先、先網后臺是廣播媒體融合轉型的關鍵一步。過去,編輯完成一檔節目的編輯工作,只需要處理文字、剪輯錄音,現在還需要完成節目微博、微信、客戶端等新媒體的編輯工作。這就意味著,廣播編輯必須向“復合型”全媒體編輯轉變,才能順應時代的變化[4]。
廣播編輯不能被動地等著時代推動才做出改變,而要主動去適應時代的變化,要更新傳統理念,在原有的內容生產思維、傳統媒體思維中引入互聯網思維,增加用戶思維、大數據思維、跨界思維等等。其次,新媒體時代,各種新技術、新手段不斷推陳出新,廣播編輯能夠運用的傳播媒體除了文字和聲音,還增加了圖片、視頻等等,這就需要廣播編輯能及時掌握各種新媒體技術,知曉各種新媒體平臺的信息要求和傳播規律,善于利用各種新媒體渠道和受眾展開充分交流,才能生產出公眾真正需要的高質量產品。
過去,廣播節目編輯時,主要從受眾“短平快”的閱讀需求出發,編輯的思維起主導作用,信息內容更注重明快精煉,是希望盡量在單位時間內為受眾傳遞最多的信息,廣播線性傳播的特點也使得聽眾在收聽節目時沒有選擇權。不過在新媒體時代,其他媒體對廣播的沖擊力越來越強,受眾爭奪戰愈發激烈。受眾在廣播媒體的發展中的地位日益凸顯,廣播媒體開始注重受眾調查,迎合受眾需要[5]。
傳統媒體時代,廣播編輯生產的內容通過電臺面向大眾傳播,聽眾在不在聽、感不感興趣、有什么意見,這些信息很難掌握。現在,借助新媒體技術和新媒體平臺,用戶所有的閱讀和瀏覽痕跡都有跡可循。比如一檔新聞節目,可以實現廣播與新媒體的同步直播,在新媒體平臺,可以清楚看到每個時段的觀眾人數,只要認真分析總結,就可以精準地抓住受眾的“關注點”和“興趣點”。聽眾究竟對哪些信息感興趣,哪些話題具有討論度,這些過去單純依靠傳統收聽率調查很難精確掌握的信息,通過新媒體的信息采集和大數據分析,就變得容易掌握了。編輯只要收集受眾在新媒體平臺上的留言、轉發數、點贊數等大數據,進行研究和分析,就可以精準地掌握受眾的興趣愛好和信息需求。可以說,在新媒體時代,聽眾與廣播編輯的互動增多了,廣播編輯必須認清楚形勢的變化,不斷學習、掌握其他媒體的編輯方法和編輯思維,突破傳統單一的編輯方式,綜合考量不同媒體的傳播特征、規律以及優缺點,做到揚長避短,不斷創新思維模式,提升自身專業技能。同時,要深入地研究受眾新的信息消費習慣特點,根據他們的需求來生產信息產品,這樣才能成為優秀的新媒體掌控者。
“內容為王”是新媒體時代大勢所趨。與新媒體相比,廣播新聞在時效性、豐富性和表現力上并不占優勢,要想讓廣播新聞具有吸引力,就必須以優質內容為核心,為廣大受眾提供有深度、權威性、專業化、多元化的內容。
新媒體時代,信息的快速傳播使得“內容”不再存在獨家的優勢,公眾被海量信息包圍,他們缺乏的不是信息量,缺乏的是對信息的甄別和篩選,是權威的態度和觀點。在重大新聞事件發生后,他們希望有媒體能夠從獨特的角度有理有據地評述客觀事實,幫助其正確地理解和判斷新聞事件的意義,這是受眾深層次的信息需求,也是廣播媒體在廣大受眾心中增強傳統主流媒體地位與形象的迫切需求。在這種情況下,只有深入挖掘深層次的信息,運用更為專業的手段實現信息綜合,才能為受眾提供獨樹一幟的高品質內容服務。
事物都具有兩面性,新媒體也不例外,它雖然具有傳播速度快、時效性強、傳播方式廣、內容豐富等特點,但這些特點卻使得新媒體語境下的新聞往往“良莠不齊”,存在許多“標題黨”,更有一文多抄、真假難辨等問題。廣播媒體作為傳統媒體,應該充分發掘自身優勢,揚長避短。這就要求廣播編輯要練就更加扎實的專業技能,提高對信息搜集、過濾、處置、加工的能力,使得大量無序的信息能夠通過深加工,成為受眾可利用的、有價值的信息;要提高新聞敏感性,新聞點的挖掘決定了新聞報道的切入點和價值度,要學會交叉分析新聞事件,挖掘新聞素材的深層價值,為受眾提供更具有思想內涵、更有質量的新聞內容;要提高自身編輯寫作策劃的能力,樹立“非結構化思維”,用創新思維做別人沒做過的選題,以新的角度和方法對舊選題進行再造,或者通過對已經形成的內容進行二次整合,創作出更多原創、有內涵的廣播節目作品。要知道,無論新媒體技術如何更新,新聞報道的呈現形態如何變化,受眾要看的還是內容。只有獨一無二的內容,才具有永恒的吸引力。
廣播新聞編輯作為廣播節目的核心之一,是廣播媒體在新媒體時代實現突破性發展、滿足新時代受眾需要的關鍵。為了更加從容地應對媒體市場生態環境的變遷,廣播新聞編輯需要找準自身的角色定位,并積極地推進自身的角色轉型,塑造屬于自己、個性鮮明、有特色的編輯風格,這樣才能成為創新力十足的全能型選手,做好新聞編輯工作,實現自我價值,從而“破繭化蝶”,實現完美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