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彬
(惠州市廣播電視臺,廣東 惠州 516000)
相較于電視等傳統媒體,新媒體有著傳播速度更快、傳播渠道更廣等多種優勢,獲得受眾的喜愛。雖然新媒體為電視媒體帶來沖擊,卻使電視媒體獲得了發展機遇。電視媒體應積極實現與新媒體結合,學會借勢新媒體,充分發揮新媒體的優勢,促進電視媒體的發展。
電視媒體是傳統的主流媒體,在傳播信息、宣傳政策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具有大量忠實的受眾群體,社會影響力大,也有權威性。在新媒體時代,將此種媒體模式與新媒體比較,其在傳播方式方面不容易和受眾開展更深層次的互動。當前,隨著時代的發展,電視媒體和受眾互動的相應渠道得以開通,例如邀請受眾參與直播等。但是,此方式相較于新媒體還是存在一定不足。通過對新媒體平臺的利用,受眾無論在何時、處于何種地點,都能夠獲取自己想要了解的相關內容,也能夠將自己了解的新聞事件及時上傳平臺,實現對新聞的全面傳播。受眾在了解信息后,可以自由表達個人觀點,形成社會輿論。利用新媒體平臺,受眾能夠以平等地位傳播信息,其更愿意以此種方式了解與傳播信息,對于新媒體的認可程度更高。[1]
在信息傳播中,電視媒體的形式固定,會在固定的時間播放節目。但是,在每個時間段,收視群體具有差異性。基于此,在新聞信息傳播過程中,電視媒體受到一定制約,無法做到全方面覆蓋受眾群體。但是,新媒體則與其不同,能夠全天候滿足受眾在信息方面的需求。在新媒體時代,利用大數據技術,可發現不同文化、年齡、地域的受眾的喜好以及信息需求,實現對相關信息的準確推送,將不同的信息傳遞給需要的受眾。利用此方式,會提高信息傳播效率,也能夠避免受眾接收不感興趣的信息。
隨著互聯網不斷發展,信息傳播的速度加快,和電視媒體對比,新媒體在傳播速度方面相對更快,有著良好的時效性。在播出電視新聞前,需要落實采寫、編輯、制作等相關環節,還需要實現對相應環節的全面、嚴格審查。利用此方式,可保證新聞的準確性、權威性,但是時效性不高。分析新媒體平臺,其在信息審核發布方面相較于電視媒體更為寬松,能夠達成對信息的自由傳播。在產生新聞事件之后,可通過視頻等不同方式傳送至新媒體平臺,具有時效性高的特點。
在新媒體環境下,想要提高電視新聞的播出效果,呈現高質量的節目內容,記者需要借勢新媒體,實現自身角色轉型,做到適應新型傳播方式,在不斷學習中,強化個人專業素養。記者借勢新媒體,能夠改進采訪編輯方法,拓展信息來源,使節目制作效率得以提高。而且,當電視新聞媒體以官方名義加入多個新媒體平臺后,可以轉變平臺風氣,各平臺為了獲得更多點擊量而播放不良信息或虛假信息的行為能夠得到一定改善。利用此方式,受眾能夠直接和記者或制作者溝通,做到電視新聞和新媒體融合,可以加強對新聞輿論的監督和管理工作,產生輿論導向作用。特別是在敏感公共事件產生后,來自官方的聲音更容易幫助人們緩解焦慮情緒,也能夠傳播真實信息,避免產生相應不良行為。從受眾角度分析,傳統媒體記者與受眾存在一定距離。通過電視節目傳播新聞,導致受眾和記者在時間、空間、認知等方面存在偏差。記者在新媒體中出現,將減少受眾對于新聞事件的錯誤理解,提高記者對于受眾的親和力,也能夠展現記者的個性,使其發揮自身人格魅力,加強彼此之間的深度溝通,改變官方新聞節目從前嚴肅刻板的固化形象,拓展受眾群體,提高新聞傳播的真實性、及時性。電視新聞記者借勢新媒體,對于雙方都有積極影響,會讓雙方在彼此適應中得到不斷發展。[2]
由于受到播出時間固定、受眾相對穩定、新聞選擇方向固定等影響,電視新聞記者會形成思維定勢。在新媒體時代,受眾獲取信息的渠道得以增加,不再只通過固定時間播放的新聞節目了解相應信息,而且電視新聞節目通常存在地區局限性,在新聞選材中具有地域特點。但是,目前這一類型的選材已經與人們的心理需求不符。對于地方電視臺來講,需要適當調整本地新聞的占比,平衡不同年齡階段受眾的需求。記者應運用新媒體拓展信息渠道,改變從前的采訪編輯思維,以與不同平臺風格相符的語言完成對新聞事件的寫作工作。多種新媒體平臺不只是對信息大量搜集的渠道,也是將新聞予以呈現的平臺。記者應通過新媒體平臺,采集新聞事件的相關信息,也要主動學習,掌握新媒體語言風格,在實際寫作中應用,優化與創新寫作內容。部分地方電視臺利用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拓展原本的信息獲取渠道,能夠實現對熱點話題的及時報道。通過構建官方新媒體平臺,會產生更多的話語權,能夠為記者提供更多的信息,信息的知情者也能夠具有和記者主動聯系的渠道。在雙方的積極溝通中,記者可實現對社會問題的跟蹤調查,深度了解新聞事件。通過深度挖掘新聞事實,新聞的真實性、權威性等都能夠獲得大幅度的提升。在完成新聞報道后,人們能夠利用新媒體和記者及時交流,特別是對于熱點信息的反饋,能夠成為記者的重要素材。[3]
在新媒體時代,記者借勢新媒體,可以采集人們的意見,強化新聞的民主性、科學性,更接近人們的生活,使新聞中具有的溫度得以傳播,提高新聞行業的人文關懷。記者在從前的工作中,進行采訪工作時,有些時候會出現俯視視角,不能在真正意義上深入基層了解實際情況。有時在采訪中,沒有與人們開展深度溝通,有著一定的距離,在采訪視角方面,存在較為單一的情況,綜合性不足。基于此,對于某個社會熱點問題或者是公眾事件,記者需要利用新媒體關注百姓的聲音,在報道時選擇更多的角度實時報道。借勢新媒體,會增加記者與百姓的溝通互動,了解人們真正關心的事情,也能夠及時得到人們的反饋信息,實現科學把控輿論導向。以央視為例,其在微博平臺注冊官方賬號,在奧運會時期實現對賽事的直播、轉播。利用新媒體平臺,人們能夠在評論區實時表達個人觀點,使央視直接了解人們的真實想法,實現合理把握人們的需求的,更具針對性地制作節目。
進入新媒體時代,只在固定時間播放的新聞,其收視率相較于從前明顯降低。為了拓展新聞傳播渠道,媒體應在多個新媒體平臺注冊官方賬號,利用其實現新聞節目與新媒體結合。目前,新媒體平臺較多,不同新媒體平臺的風格、用戶畫像也存在差異性。正是由于新媒體平臺用戶存在多樣性的特點,在不同的新媒體平臺傳播新聞更具現實意義。只通過單一渠道傳播新聞,對節目質量優化、節目內容創新等方面不利。面對受眾多樣化,促進新聞節目更新,能夠加強節目質量,構建更具特色的新聞節目。在多個平臺傳播新聞節目,新聞的影響力會提高,而且由于新媒體平臺有轉發評論的功能,節目效果也能夠得到增強。在多個新媒體平臺傳播新聞的過程中,記者一定要注意新聞之中存在的思想導向,核對新聞中相關民眾的信息,要做好保護隱私工作。新媒體對于新聞節目的創新有著重要影響,新聞節目也為新媒體平臺內容的多元化提供助力,改變新媒體平臺內容虛假等情況,幫助新媒體平臺形成良好的風氣。另外,運用聲音等相應傳播渠道,可以讓受眾在較短的時間內閱讀、收聽新聞,滿足不同人群的現實需求,節目的知名度會得到提高。
身為記者,需要分析通過新聞節目內容吸引受眾的合理方法。在此項工作中,不僅需要滿足原有受眾的需求,還需要吸引新的受眾,滿足大眾對于新聞的需求。新聞節目質量與記者有著直接聯系。在記者工作中,選題是重要內容。通常情況下,選題分為兩種。
一種是突發性新聞。此類新聞需要記者有著敏銳的洞察力,也要具有良好的媒體素養。記者需要前往現場,以與平臺風格相符的形式為受眾傳遞信息,同時應保證信息的嚴謹性、權威性。在這一過程中,新媒體有助于記者及時傳播信息,不需要經歷復雜的編輯過程。記者應在工作過程中,確保公平、真實,為受眾提供可靠的新聞信息。電視新聞媒體有權威性的特點,將其與新媒體結合,能夠兼具權威性與及時性,吸引更多受眾。
另一種是對常規新聞事件的整合與報道。對于此類新聞,記者應了解民意,科學制定與人們需求相符的新聞節目。新媒體更有利于記者開展民意調查活動,也能夠及時為人們推送相關新聞。另外,還可以通過新媒體創新新聞節目。電視新聞節目在創新發展中,會實現與其他傳播方式的融合,形成更大的影響力。[4]
從節目制作到播出的這一過程中,電視屬于傳播媒介,沒有交互功能。傳統電視新聞傳播方式不能讓制作者得到受眾的反饋信息,無法及時了解人們的真實想法,很難結合受眾反饋改進節目,對于節目形式以及內容優化有負面影響。對于制作方而言,只能聯系收視率判斷節目效果。利用此方式判斷較為片面,也忽視了現實的復雜性,真實性相對不高。對于這個問題,在新媒體時代,應借勢新媒體,獲得節目的反饋信息。利用新媒體,需要在節目中加入互動內容,以更靈活的方式呈現節目,也鼓勵受眾評價節目。例如在節目中,可以由主持人或記者提出相關問題,引導人們討論。利用新媒體平臺,會吸引更多的民眾加入進來,針對新聞內容表述不同的觀點或看法。但是,在工作實踐中,借勢新媒體開展新聞反饋時,需要重視對輿論的管控工作,對于已經不在討論范疇內的不正確言論,應及時控制。在言論發表時,應保證真實性、公正性,也要把控尺度。若是直接通過新媒體平臺呈現節目,在播放時互動,可以實現對某事件反饋的實時跟蹤。在節目播放后,需要搜集受眾的意見,結合意見反思節目定位、內容等多方面,在各方面科學優化,并適當調整結構。地方電視臺記者制作本地新聞,在實現對新聞的深度報道后,主持人需要在節目中引導受眾關注官方新媒體賬號,誘導其針對熱點問題交流、評論,或者結合節目內容提出建議,還可以通過抽獎等方式調動受眾參與的積極性。利用此方式,能夠加強對合作方商品的推廣工作,也能夠讓受眾主動參與,積極表達個人觀點。
電視新聞記者若想使自己的能力得到不斷發展,加強市場競爭力,需了解發展形勢,也要掌握新媒體技術,加強應用能力,正確使用新媒體,充分發揮新媒體的傳播優勢。但是,想要合理應用新媒體并不容易,記者應具有專業能力與綜合素養。面對當前的市場競爭環境,記者需要形成終身學習理念,主動學習相關知識,也要掌握更多的專業技能,自身才能夠獲得不斷發展。記者應了解當今時代的發展特點,聯系媒體行業的真實情況,學習先進的信息技術。只有堅持學習,才能夠提高工作質量與工作效率,滿足受眾的需求。如果記者無法正確了解時代的發展趨勢,相應的新媒體知識與技術存在一定不足,就會被市場以及時代漸漸淘汰。
有關部門應基于時代需求,制定有針對性的制度與措施,鼓勵記者學習新媒體相關知識,不斷豐富專業知識,將新媒體知識納入到原本的知識結構體系中,加強記者的綜合素養,提高其應用新媒體的能力,為電視媒體的發展打好基礎。記者需要保持初心,不斷警醒自身,認識到身為新聞工作者應具有的良好的職業道德。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新媒體平臺信息豐富,受眾很難判斷信息是否真實,也由于較多受眾缺乏個人立場,當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之后,會被誤導,影響社會環境。記者是社會輿論的引導者,在面對這一類型的信息時,應確保自身的理性與客觀,不能宣傳不良信息或者虛假信息,需要保證自己傳播的信息其內容積極、有正能量,能夠形成對社會輿論的正確導向。[5]
在新媒體時代,電視媒體應與新媒體結合,借勢新媒體,實現自身發展壯大。只有全面實現與新媒體融合,才能夠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優勢,實現優勢互補,加強電視媒體的競爭力。電視新聞記者應積極轉變傳統觀念,形成開放與包容的心態,主動迎接新媒體帶來的挑戰,學會借勢新媒體,加快與新媒體融合,在渠道、內容等方面不斷完善,滿足受眾的多元化信息需求,強化電視新聞的傳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