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本巖 路生文 郭斌(黑龍江農墾職業學院)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這個光榮的使命也就理所當然、責無旁貸地落到了新時代青年身上。思政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面對當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現實問題,必須不斷創新路徑和方式方法,在教學實踐中更有效地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其中,切實發揮鑄魂育人的作用,培養能擔當起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文化使命的時代新人。
結合的前提是彼此相互契合。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正是因為二者有著相融相通的內在邏輯,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并在有機結合中實現相互成就?;仡櫸覀凕h的百年歷史,不難發現,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扎根中國大地,指導中國革命、改革、建設和發展,在中國大地不斷煥發勃勃生機與活力,究其原因就是我們黨堅持做到了“兩個結合”,在充滿苦難與輝煌的百年歷程中不斷探索和實踐,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不斷總結經驗和教訓,積極探索適合我們自己的革命、建設和發展道路,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最終走出了符合中國國情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因此,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有效引導大學生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堅持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
為什么要強調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因為意識形態工作非常重要,可以說是文化層面最高層次的東西,它管方向、管道路,如果意識形態工作把握不好,那么前進的方向和道路就會出現問題,后果十分嚴重,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一項重大課題和重要任務。作為國家的未來和希望,大學生思想活躍,喜歡接觸多方面的思想和理念,特別是通過發達的網絡獲取各式各樣的信息,但要清醒地認識到,大學生正處于價值觀、思想、理念形成的關鍵時期,對魚龍混雜的信息缺乏準確的判斷,特別是面對一些有預謀的文化領域的滲透,如果不加以正確引導,容易使大學生在意識形態方面出現問題。
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與實踐中,首先要講清楚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相融相通之處,讓新時代大學生充分認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與魂,華夏兒女的大腦里應裝有中國智慧、中國理念、中國精神、中國價值,既要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又要做到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用“兩個結合”的寶貴經驗和成功實踐來闡釋馬克思主義,厚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文化根基。
目前,不少高校在嘗試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但總體來講效果不理想,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局面,從很大程度上來講,還是思想認識不到位,才導致融入工作浮于表面,只有真正從思想上充分認識、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傳承和弘揚,才能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教學實踐中真正落地,進而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文化人、凝心聚魂的重要作用。
各高校要切實提高認識,在落實課程思政過程中,特別是在思政課教學中,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的決策部署上來,充分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立德樹人的重要意義,切實改變重視專業知識學習、輕視傳統文化教育的現狀。要真正認識到教育不僅是傳授學科知識,更重要的是強化思想引領、理想信念和價值觀念,“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要充分用好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新時代大學生。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歷經磨難而生生不息的歷史積淀與思想寶庫,凝聚了中華民族的心血和智慧,內涵豐富、博大精深,涉及人類發展進步的方方面面,即便是單獨開設一門課程進行系統學習,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領會其深邃智慧的。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與實踐是一個系統工程,選取哪些內容融入、采取什么樣的方式融入、在哪些課程中融入、如何保證融入效果等方面都需要統籌考慮。
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與實踐要進一步完善體制機制,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制定相應的考核內容,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情況納入課程考核,并明確考核標準,督促高校和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真正做到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其中。同時,要優化課程設置,各高校可嘗試單獨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概論》課程,系統講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新時代大學生充分認識到中華文明賡續傳承、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強大基因,是中華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基本標識,進而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志氣和底氣。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與實踐并不是簡單地講故事,或象征性地引用典故、名人名句,這種跳躍式、斷點式的融入滿足不了當前教學的實際需求,很難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和智慧系統完美地呈現給學生。因此,在教學方式方法、教學設計方面必須進行創新研究,要真正沉下心來,結合當前高校開設的思政課,充分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把中華民族講仁愛育情感、講民本識自我、講誠信重篤行、講大義明利害、講理想立大志等核心思想理念,孝老愛親、愛國愛民、崇德向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天下為公等中華傳統美德,以人為本、以文化人、以止為度等中華人文思想,通過優化課程設計,恰當自然地融入當前開設的思政課中,向學生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與深邃智慧,特別是文化對當前治國理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重大意義,增強文化育人的效果。
在教學過程中要創新融入的方式方法,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搭建學生實踐平臺,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其中,如設置課前活動教學環節,用好課內實踐。高校學生來自祖國各地,讓學生通過課前活動或課內實踐,以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題,采取主題演講、才藝展示、詩朗誦、微視頻等多種方式,介紹家鄉的風土民情、飲食文化、民族文化等特色文化,展示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氣節,不僅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向學生展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此外,還可根據授課內容提前給學生布置作業,讓學生結合授課內容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探尋與之相對應的內容,感受和領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跨越時空的時代價值。
教書育人,教師是第一資源。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效地融入思政課教學中,必須要打造一支具有高文化素養、熟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師資隊伍。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針對當前高校思政教師大多是馬克思主義相關專業出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儲備欠缺的實際,要重點強化思政課教師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首先,對思政課教師來說,要有危機感、責任感和緊迫感,自覺補齊自身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的短板,要充分認識到只有自己學懂弄通才能向學生講明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其次,各高校要重視對思政課教師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專題培訓,組織教師系統學習,為教師擴充知識儲備、提高文化素養,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好地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其中。
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過去,勤勞而自信的中華民族堅守著自己的思想、理念、立場和信仰,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今天,中華民族要想繼續創造輝煌,引領時代發展,走向偉大復興,就必須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時代大學生肩負著艱巨的使命,關系著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文以載道,文以化人”,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實踐,能讓新時代大學生深刻感受和體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獨一無二的智慧、氣度和神韻,真正明白中華民族的根基和血脈在哪里,從而堅定他們內心深處的文化自信,增強民族自豪感,用實際行動闡釋中國精神,凝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