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
60 年前,在全國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中,參與當時的浙江省諸暨縣楓橋區“社教”試點的干部,創造了“發動和依靠群眾,堅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實現捕人少、治安好”的“楓橋經驗”。1963 年11月20 日,毛澤東同志作出批示,要求“各地仿效,經過試點,推廣去做”。
“楓橋經驗”這面旗幟,從小鎮走向全國,在神州大地高高飄揚。2003年11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同志批示“楓橋經驗”40 周年暨創新“楓橋經驗”大會上指出,把學習推廣新時期“楓橋經驗”作為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總抓手。
進入新時代,“楓橋經驗”在堅持中發展,被賦予了“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的時代內涵。2022年10月,新時代“楓橋經驗”被寫入黨的二十大報告,報告強調“在社會基層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
今年9 月20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省諸暨市楓橋鎮參觀楓橋經驗陳列館時指出:“要堅持好、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堅持黨的群眾路線,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緊緊依靠人民群眾,把問題解決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
“矛盾不上交”的本質特征,“為了群眾、依靠群眾”的實踐要求,與時俱進的發展品質……跨越一甲子,“楓橋經驗”歷久彌新。新時代“楓橋經驗”在巴渝大地上的實踐也是精彩紛呈——
全市以黨建統領為抓手,深度拓展居民自治空間,讓群眾成為社會治理的“主角”,讓黨和政府的“精細化服務”跨越“最后一公里”,惠及千家萬戶、沁潤百姓心田。江津區鼎山街道創新“‘三會’解‘三事’”工作法,以厘清政府、社區、群眾的權責邊界,解決“公事”“共事”“家事”;江北區觀音橋街道的馬善祥以“老馬帶小馬”工作機制帶出“千軍萬馬”,讓“老馬工作法”遍地開花;石柱土家族自治縣公安局創新“貴和工作法”,用一杯“貴和茶”化解數不清的“恩怨情”;武隆區滄溝鄉創新土地林地糾紛“證據儲存”工作法,依法化解產權糾紛……
本期“特別策劃”,聚焦重慶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的生動實踐,展示創新成果、分享實踐體會、提供決策參考,以期引導廣大黨員干部扎實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打造更為亮眼的新重慶新“楓”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