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越 山西華澳商貿職業學院
現階段,企業之間的競爭越發激烈,企業財務轉型已經勢在必行。企業財務管理轉型后,不僅可以促進企業經營穩定發展,還可以幫助企業規避經營中的風險。因此,在業財融合背景下,財務管理轉型過程中,企業應統一財務和業務目標,制定完善的業財融合管理制度,加強企業各個部門之間的交流,促使財務和業務人員明確企業實際情況,為財務管理轉型提供意見或者建議,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目前,根據企業財務管理轉型情況來看,部分企業在財務管理轉型中,業務目標和財務目標不一致,尤其是在擴展業務時,尚未考慮市場因素,以及政策環境等影響,便匆忙制定運營方案。而財務管理在監督業務活動時,財務管理部門僅站在自身角度,結合財務管理目標,出現最多的問題便是財務管理部門根據歷史記錄,制定管理目標,最終導致財務部門和業務部門目標不相符。二者目標不一致后,財務和業務管理部門工作效率較差,為企業財務管理轉型帶來阻礙,最終導致企業無法實現發展戰略目標。
企業要想順利實現業財融合,便需要完善的業財融合管控制度,但是,部分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尚未根據自身經營情況,制定業財融合管控制度,導致企業財務資源分配不理想,降低企業經濟效益。另外,企業在搭建業財融合系統過程中,管理者尚未根據企業日常經營實際情況搭建,選擇的監控系統不合理,無法真正控制企業業務活動和財務活動。長此以往,企業內部經營水平將會降低,增加財務和業務管理部門的任務[2]。
企業財務管理轉型過程中,需要站在宏觀角度,選擇合適的方法以及信息系統,確保企業業財融合效果。但是,部分企業內部的信息系統不完善,導致各類流程較多,并且復雜,現有的信息化工具非常分散,影響企業業財融合效果。另外,企業眾多系統中,業務和財務信息化系統不統一,沒有一致的接口,自然無法形成統一的信息化管理系統,給業務和財務管理融合帶來阻礙。例如,企業中業務和財務工作流程重復且煩瑣,需要對業務流程進行調整,但是,部分企業針對業務核算流程管理不到位,導致數據失去精準性和時效性,如果在信息化管理系統上操作,便可精簡業務核算流程,提升數據處理的精準性和時效性。
企業財務管理轉型過程中,企業和財務管理部門的思想必須保持一致,按照統一的管理思想和目標,在企業中構建業財協調融合機制。為實現這一目標,企業需要在發展中以業財融合制度為主要方向,促使企業業務部門和財務之間進行溝通,并將企業經營指標作為管理重點,深入研究與分析企業經營指標,確保業財融合暢通無阻。所以,企業應建立信息反饋渠道,確保企業經營信息能夠實時反饋,提升信息反饋時效性,針對企業經營中存在的問題,應及時解決,避免問題擴大而影響企業的經濟效益。
例如,以某企業為例,該企業在財務管理轉型過程中,在財務管理中,已經在業務流程中融入業財融合理念,尤其是合同審批工作中,財務人員也可以參與其中,并參與合同審批環節。促使財務人員對合同擬定、結算方式以及款項支付等流程嚴格控制,并對匯款時間、支付票據的時間以及利息等,均需在合同簽訂前進行風險把控,總之,該企業將業財融合全面落實到各個舉措中,最大限度幫助企業控制成本以及回款等風險。無論在企業管理制度方面,還是企業經營方面,業財融合均實現良好效果。再例如,該企業的財務管理部門,在財務共享賬面中,將剩余的庫存商品余額和企業中實際庫存商品余額相對比,促使業務管理部門在商品供應鏈系統中錄入實際的銷售單據和金額,保證商品庫存數據和售出賬目相一致。通過此種方式,不僅提升企業經營數據的時效性和精準性,還可以為企業管理者制定經營決策提供依據。
除此之外,企業要想促進業財融合發展,應統一業務和財務管理理念,完善財務融合管理制度,建立業財協同融合機制等,針對組織、認知以及流程和管理信息等方面有效融合,促使企業內部信息化管理系統具備完善性,為企業業財融合進一步發展提供保障。圖1 為業財協同融合機制具體構成。
企業經營過程中,管理者應按照企業經營實際情況,再結合企業業務管理部門和財務管理部門的融合情況,制定對應的業財融合管理制度。例如,以某企業為例,主要從以下幾點入手:第一,管理者為加快財務管理轉型,按照企業經營實際狀態,設置對應的企業經營戰略,再根據經營戰略指標融入財務管理部門和業務管理部門,通過該經營戰略指標合理控制,最大限度解決企業業財融合中存在的問題。另外,制定業財融合管理制度過程中,管理者應保證經營戰略目標的合理性,再通過完善的業財管理制度,對業務管理部門和財務管理部門的內容進行調整與優化,提升業財融合工作針對性,使業財融合內容更加豐富[3]。
第二,該企業為實現業財融合對財務管理轉型的良好效果,在企業經營中,指定工作人員對財務管理轉型效果實時監控,再利用業財融合的過程,控制各個業務活動中存在的潛在風險,以及控制財務管理轉型的各項數據,提升財務管理水平。需要注意的是,企業在財務管理轉型過程中,必須保證融合數據的合理性,有助于企業順利實現經營戰略目標。再結合財務和業務相關數據信息,提升已經生成的數據信息精準性,為企業綜合效益最大化提供保障。
業財融合背景下,企業應加速完成財務管理轉型,在財務管理轉型過程中,應搭建共享數字平臺,為企業財務管理轉型提供助力,促使企業財務管理轉型進一步發展。近年來,信息技術不斷發展,已經廣泛應用在各個行業中,并且各個企業已經開始接觸全新的技術手段,例如,人工智能技術主要應用在金融財務領域,為企業的眾多財務活動帶來便利。尤其是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雖然二者崗位職能不同,但是工作內容有一定相似性,在應用人工智能技術下,可有效緩解日常工作中的問題,更好滿足企業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工作需求。所以,企業財務管理轉型中,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優化財務管理流程,以及搭建賦能平臺等。例如,以某企業為例,主要從以下幾點進行:第一,針對財務管理流程優化方面,企業應完善財務共享中心,管理者應高度重視財務管理部門、財務人員以及財務組織結構調整與優化,并在企業內部開展調研,重點研究與分析財務管理轉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財務管理轉型需求等,制定對應的財務共享平臺,最大限度滿足企業財務管理個性化需求。另外,根據企業實際情況,對業務流程調整與優化,促使業務管理具備智能化的特點。搭建財務共享中心后,便可以自動生成憑證登記、資金結算以及憑證生成和財務報表等,不僅解決業務工作中復雜煩瑣的內容,還可以提升財務管理效果。通過財務共享中心,可以針對企業財務、資金以及稅務等方面流程調整,形成完善的管理體系,再將供應鏈和OA 以及資金管理等工作環節與業財系統建立聯系[4]。
第二,搭建賦能平臺,該企業受業財融合的影響,在搭建財務共享中心的基礎上,重新賦予平臺新的功能,從最開始的管控和服務,轉變為賦能和創新,并將財務共享平臺作為創新載體,在財務共享中心中,增加財務核算、資金管理以及共享報賬和稅務管理等功能。除此之外,企業在搭建賦能平臺過程中,將企業發展戰略以及財務經營目標和業務經營目標作為依據,促使賦能平臺為企業財、資、稅以及業務等方面實時監測,再提供個性化工作措施,為企業的財務和業務管理方面提供助力,加速企業財務管理轉型,加速業財融合進度,促使業財融合發揮最大價值。
企業在業財融合背景下,財務管理轉型過程中,應建立監督管理系統,改善企業業財融合過程中的難題。例如,以某企業為例,需要從以下幾點入手:第一,利用信息技術,搭建投資監管系統,避免企業投資經營中出現風險,提升企業監管能力。在企業的努力下,在企業內部成功搭建投資運營監管系統,對企業財務管理和業務活動進行生命周期管理,在投資運營監管系統,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項目生命周期管理,另一個是業務全過程監管。針對項目生命周期管理方面,便是對項目投資前、中以及后嚴格監管,在項目投資過程中,定期評估和評價,避免投資項目存在風險。針對業務全過程監管方面,便是在企業自動辦公平臺、財務管理平臺以及人力資源管理平臺中,三者之間可以相互溝通,避免以上部門之間出現消息孤島的問題,加強企業財務和業務部門溝通與交流,促使各項數據互通與共享。
第二,制定全新的管控體系,企業為提升監管能力,企業打破傳統的監管模式,轉變為星團式監管模式體系,在該體系中,主要通過終端反饋的方式,向管理者反饋監管任務和監管結構。通過終端反饋制度,有效了解項目前端、中端以及后端,促使企業管理者能夠明確項目數據信息,為資源配置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撐,提升企業監管能力,使企業在市場競爭中保持穩定的地位。通過此種方式,能夠充分發揮企業管理者的職能,為企業經營提供精準決策,解決企業業財融合中存在的問題,提升企業經濟效益[5]。
企業經營過程中,涉及眾多業務活動,而預算作為企業業務活動順利開展的基礎,也是企業經營管理的關鍵因素。在企業財務轉型過程中,還不夠重視預算管理,相關人員應明確預算管理的重要性,改善傳統的管理思想,轉變為現代化的業務和財務管理思想,促使預算管理在企業各個經營活動中體現。對企業經營活動全面控制,在業財融合影響下,企業應對財務管理重新調整,提升企業資源利用率。例如,以某企業為例,主要從以下幾點進行:第一,采用資訊科技方式,將從企業經營活動支出入手,明確企業經營活動預算需求,再按照企業財務收支實際情況,制定對應的預算指標。第二,通過大數據技術,對企業各個部門涉及的數據信息,進行深入研究與分析,明確企業各個部門財務和非財務數據信息后,對部門之間的預算支出進行控制,避免企業資金超出,提升企業資金利用率。第三,預算編制過程中,應充分利用各項資源,對企業經營活動預算精細化管理,按照企業預算管理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預算管理制度,并對各個部門設置預算使用考核指標,按照考核結果,合理調整預算管控措施。
綜上所述,業財融合背景下,企業財務管理轉型已經是必然趨勢,財務管理轉型過程中,企業應統一企業與財務的目標,建立業財協調融合機制、完善業財融合制度、通過信息技術手段,搭建共享數字平臺,進一步推動財務管理轉型。再按照企業經營投資實際情況,搭建監督管理系統等,注重預算管理,避免企業在經營活動中出現財務超支的情況,提升企業監管能力,為企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