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 靜
(天津市人民醫院,天津 300100)
《醫院感染監測規范》要求醫院應按照每200 ~250 張實際使用病床,配備1 名專職感控人員。在2019 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醫療機構感控人員配備管理相關工作的通知》,要求每150 ~200 張實際使用病床配備1 名專職感控人員,人員結構比例應為護理: 醫生: 其他人員為3:4:3。占比30% 的感染控制專科護士(infection control nurse,ICN),要求具備相關的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專職負責醫院內感染的預防和控制[1]。英國托貝醫院,在20 世紀50 年代末,任命了世界上第一位“感染控制護士”(ICN)[2]。目前,國外ICN 已成為負責醫院感染控制的核心工作人員,專業角色得到充分發揮[3];在我國,由于起步較晚,工作職責有待明確、工作權責有待強化。本研究對國內外ICN 目前工作現狀進行綜述,為我國ICN 的未來工作方向提供依據。
在國外,ICN 是管理者角色,其主要工作職責為醫院感染管理、相關疫情調查、向公眾和管理機構報告感染數據,工作人員培訓、參與政策制定和完成科學研究等[3]。國內職責也基本相似,但2019 末到2023 年初,主要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作為重點。目前,ICN 的工作職責在逐步系統規范化。
前文所述世界上第一位“感染控制護士”,其工作任務為識別隔離傳染病患者,完成感染數據的監測,評估病區環境并完成環境采樣[4]。1970 年至1976 年間,在美國綜合醫院開展的一項研究中,筆者發現,每250 張床位配備1 名ICN,負責制訂感染監測和控制計劃,可有效降低醫院內尿路感染、手術傷口感染、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率。研究顯示,開展有組織的監測和控制活動,分析并報告感染發生率等措施后,試驗組醫院的感染率降低了32%,而對照組醫院總體感染率增加了18%[5]。
(1)在我國,ICN 的主要工作職責為確定感染過程、監測和流行病學調查以及預防或控制傳染源的傳播[6]。在江蘇省開展的一項針對ICN 日常工作職責調研中顯示,ICN 的工作職責中,感染監督與管理占比最高,占全部ICN 工作的91.59%,二三級醫院無明顯差異[7]。據美國媒體報道,在重點科室的院感監測方面,ICN 每周花費14 小時在ICU 積極監測醫院感染,主要的監測內容為中央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的預防與控制,其次是手術部位感染和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8]。在我國,普遍將重癥監護病區、口腔科、內鏡中心等設立為重點科室,作為ICN 監測的重點。按照本專業院感相關要求,結合具體感染監測指標以查檢表格的形式,由ICN 定期完成督導。并對重點科室的環境物表面清潔與消毒、醫護人員手衛生的依從性、使用中的消毒劑等進行質量監測與控制,必要時完成相關采樣。ICN 通過評估重點科室及重點部門存在的院感風險,并進行科學地分析,制定出高效防范措施,在組織實施后完成效果評價, 可有效地減少醫療風險的發生,是切斷院感傳播途徑的關鍵。
(2)手衛生專項工作:手衛生是最經濟且有效的預防醫院感染的措施之一[9]。在國外,ICN 通過洗手液和速干手消毒劑等的使用量,間接評估手衛生依從性,相對更加客觀和簡便[10]。而電子監測系統的使用,使工作人員意識到整個研究中都要洗手,手衛生依從性改善至97%[11]。在我國,目前ICN 大多采取世界衛生組織認可的手衛生監測金標準——直接觀察法,監測手衛生時機的正確性和依從率。對第三方物業保潔人員,因其工作中與患者及其周圍環境接觸密切,監測其手衛生的執行情況,對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意義重大[12]。ICN 的調查選取操作集中時間段,每次調查對象不能超過3 名,調查時間設定15 ~20min。
(3)環境清潔/ 消毒督導工作:醫療機構內,清潔與消毒是防控醫院感染的基礎,特別是在重點部門或普通病區發生耐藥菌感染時[13]。墨西哥報道,其ICN 在2017 年開始使用生物熒光檢測法檢驗消毒效果。其操作簡便,可快速、便捷地判定清潔消毒質量,適用于高頻接觸物表面消毒質量檢查。在我國,ICN還是更多采取微生物法對環境物表面抽查采樣。對洗消后的內鏡采用濾膜法檢測,對血液透析監測透析用水的生物及化學污染物監測等[14]。ICN 通過監督護士和保潔人員正確執行消毒隔離技術,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
(4)對醫療廢物及污水處置:ICN 負責制訂及定期更新,醫療廢物的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及醫療廢物泄漏時的應急處理預案。對其執行情況全過程進行監督檢查[15]。污水處置工作應有ICN 共同參與管理,不定時抽查醫院污水的總余氯等指標,便于和疾控中心每月的污水監測做對比[16]。
(5)對職業暴露的管理:國外研究表明,醫護人員發生職業暴露后,ICN 對其進行系統性評估,實施并運用科學的管理工具,對職業暴露進行客觀、公正的分析。外國醫療機構積極推崇“不責備”文化,ICN 認可所有事故均可發生,激勵上報并提倡以預防的愿景來思考和行動,使工作人員對職業暴露形成自我完善與管理機制[17]。在我國,一般由ICN 負責各部門職業暴露的管理工作。ICN 需要通過發生職業暴露的工作人員提交的“職業暴露上報表格”,對暴露者防護情況、職業暴露等級、暴露后應急處理進行評價,分析職業暴露發生環境因素,評估暴露者免疫水平和暴露源的傳播風險。對職業暴露發生人員處理的全過程進行追蹤,并對本次職業暴露完成結論。
(6)抗菌藥物的使用及多重耐藥菌管理:研究表明,在美國,ICN 需及時分析和上傳監測數據。重點監測新出現的病原體及其引起的感染,例如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腸球菌;關注血流和手術傷口感染及抗生素的合理使用[18]。抗菌藥物的治療前送檢率作為醫院感染管理質量控制指標之一,需要ICN 完成大量工作。住院患者現患率調查,抗菌藥物分級管理、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等相關工作都需要ICN 參與完成。國內大部分三級醫院使用醫院院感實時監測系統,通過系統的監測識別,ICN 對監測到的多重耐藥菌,多以個案追蹤法完成督導[19]。
通過國內外研究分析,國外ICN 作為責任主體開展工作,是管理者。我國ICN 由于缺乏完整的資質認證體系及后期培訓,加之護理專業學科設置的局限性,ICN 主要工作是按要求完成各項常規監測及數據匯總上報,主體參與度不高。
在國外,為患者提供院感知識也屬于ICN 的職責范圍,與病區醫護人員一起為感染患者制定護理計劃[20]。在我國,ICN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防護用品穿脫培訓中起到了關鍵作用。現今ICN 完成的主要培訓內容包括:手衛生依從性、環境清潔消毒及安全注射等。對護士進行醫院感染知識強化培訓能提升護士對感染知識的掌握程度及感染控制效果[21]。
通過國內外研究分析,ICN 培訓對象不僅要針對醫護人員,對非醫務人員進行相關培訓對預防與控制醫院內感染同樣重要[22],培訓要有計劃性,體現分層級培訓并注重效果的落實。對比國外,國內ICN 對感染患者的臨床護理參與度不夠。
ICN 作為全職管理人員,不直接參加臨床護理工作,其職責在日常工作上,需要與醫務、護理、檢驗、設備、后勤、藥學等部門的合作。一方面,包含與醫院內各專業的協作任務,ICN 與各病區的感控醫師和護士建立管理小組,及時溝通各類信息,感染源早期發現,提高感染控制水平[23];另一方面,ICN 與感染管理各部門其他成員,包括感控醫師、藥學及檢驗、公共衛生技術人員共同協作,擴大了醫院感染預防與管理的多樣性以及教育咨詢的范圍[24]。
通過國內外研究分析,我國ICN 需完成更多的協調性工作,主體不突出,這也對其職業能力的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我國ICN 是感染管理部門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我國ICN,大多由臨床護理崗位轉崗工作,年齡較大。有研究顯示,護士較少畢業后直接招聘專職院感崗位[25]。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工作年限在0 ~3 年內的ICN 占40% 以上。這與疫情期間ICN 需求量較大,護理人員轉崗有關[26]。這樣的人員構成比例,需要我們在未來投入大量工作,使ICN 在專職院感崗位發揮作用。
在美國、英國等都已建立權威的感控護士資格認證機構。美國最早提出并實施ICN 資格認證[27],目前美國感控護士資格認證由CBIC 組織實施。首次認證需滿足以下要求:學士及以上學位,注冊護士,至少兩年的感染防控工作,并參加認證考試。考試主要包括:流行病學的監測調查、醫務人員的職業防護、感控教育與科研等8 個方面內容組成。考試通過后給予資格認證,每5 年需完成延續認證[28]。在英國,感控護士資格認證由ECDC 提供,經課程培訓后考核合格即可獲取。各高校也可通過學位培養提供感控護理專科認證[29-30]。
對比國外較為完善的ICN 資質認證體系,國內開展較晚。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感染控制中心于1985 年首次開設感控學習研修班[31]。而后廣東、山東等地才陸續開設。目前,仍有部分醫院未開展認證工作。這就使得國內ICN 工作能力及執行力普遍存在欠缺。對ICN 持證上崗及加強資格認證,要規范化管理。
我國香港地區ICN 由臨床護理專家(clinicalnursi ngspecialist,CNS)和高級實踐護士(advancedpracticen urse,APN)組成。需要擁有碩士及以上學歷,在任職期間需要經過嚴格的系統化培訓[32]。研究表明,內地ICN 的學歷以本科為主,職稱以中級職稱為主,學術水平發展不均,整體專業素質有待提高[33-34]。ICN不但是感控知識理論的接受者,同時也擔負著培訓及具體實施任務。而我國ICN 多存在科室高年資同事帶教,沒有受過感染知識和技能的專業化培訓的現象[26]。在工作中,加強對ICN 的培訓對提高其能力十分重要[35]。2016 年,我國頒布《醫院感染管理專業人員培訓指南》,明確將醫院感染管理專業人員培訓分為基礎培訓、實踐培訓和提高培訓3 個階段,為我國醫院感染管理專業人員的培養指明了方向,提升了感染控制專業水平。工作2 ~5 年的ICN,需完成第二階段實踐培訓。培訓內容主要涵蓋醫院感染暴發的識別、調查及防控,醫院感染目標性監測,以及重點部門及環節的院感防控等內容為主。工作5 年以上的ICN,完成第三階段培訓。培訓內容主要以醫院感染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為主,使ICN 擁有開展科研工作及教育的能力[36]。對ICN 的層級培訓及管理水平提升,要適應臨床各學科的發展,主動學習醫、護、藥、微生物、檢驗等各專業知識。組織及督查參與臨床查房,豐富自己的專業素養。
我國現行的醫務人員職稱評定體系中,缺少院感護理專業職稱序列。而我國ICN 由高年資臨床護理人員組成,這部分人員的職稱仍按其原有崗位聘任,在與臨床護理崗位同等要求下,晉升競爭力不強,最終不能完成晉升。這是目前ICN 隊伍不夠穩定的主要原因之一。晉升方面的困難,工作壓力大及薪資水平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ICN 的工作積極性[37]。針對院感管理專業所面臨的特殊問題,醫院管理者要關心ICN工作的成效,對其職業能力加以肯定,使其勞有所得,安于本職工作。在現有職稱評定體系中,對ICN 工作有所側重。盡快設立院感管理專業技術職稱,解除其后顧之憂,提升專業獲得感,利于院感管理事業的發展。
綜上所述,ICN 完成工作職責能夠減少醫院感染的發生率。但我國ICN 發展起步較晚,缺乏統一的較高標準的資質認證體系及分層級培訓計劃,升職空間有限,職業能力不能得到完全體現。如何根據我國ICN 現狀,制定符合我國國情的ICN 認證體系及培訓機制,確定適用于我國的ICN 崗位工作職責及考核體系,優化晉升流程,這都需要開展多項研究,以期ICN 在醫院感染控制與預防中發揮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