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 吉苗苗
(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 心電圖室, 河南 南陽 473000)
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常見的并發癥, 常發生在臨床癥狀惡化的早期, 其主要臨床癥狀為心悸、 胸悶、 頭暈、 低血壓、 出汗, 嚴重者可出現暈厥甚至猝死[1-2]。 胺碘酮是Ⅲ類抗心律失常藥物, 但起效較慢, 對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治療效果不佳[3]。 艾司洛爾是一種起效快速的選擇性β1 腎上腺素受體阻滯劑, 能夠快速緩解室性期前收縮, 轉復室顫, 降低早期猝死率, 改善預后[4]。 鑒于此, 本研究探討艾司洛爾聯合胺碘酮對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心電圖的影響,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 年12 月至2022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86 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 納入標準: ①經彩超、 心電圖、 心肌酶測試等確診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快速型心律失常; ②生命體征穩定; ③知情本研究。 排除標準: ①無法與醫護人員有效溝通; ②肝腎功能不全; ③心源性休克; ④對本研究用藥有嚴重過敏史。 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3 例。 對照組男性20 例, 女性23 例; 年齡54 ~70 歲, 平均(62.35 ± 7.27) 歲; 心肌梗死部位: 左心室前壁13 例, 左心室后壁10 例, 右心室前壁10 例, 右心室后壁10 例; 心功能分級: Ⅰ級16 例, Ⅱ級19 例, Ⅲ級8 例。 觀察組 男性21 例,女性22 例; 年齡54 ~71 歲, 平均 (62.38 ± 7.30) 歲; 心肌梗死部位: 左心室前壁14 例, 左心室后壁9 例, 右心室前壁10例, 右心室后壁10 例; 心功能分級: Ⅰ級15 例, Ⅱ級20 例,Ⅲ級8 例。 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 (P >0.05)。 本研究獲得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對照組口服胺碘酮 [賽諾菲安萬特 (杭州) 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19993254, 0.2 g × 10 s] 治療, 1 片/次,3 次/d, 治療1 周后降至2 次/d。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艾司洛爾 (齊魯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19991059, 10 mL ∶0.1 g) 治療, 1 min 內靜脈注射0.5 mg/kg, 然后經微量注射泵靜脈輸注0.05 mg·kg-1·min-1, 注射4 min, 最后維持治療48 h。兩組均治療4 周后觀察療效。
1.3 觀察指標①治療4 周后評估兩組的臨床療效。 基本痊愈:動態心電圖檢查顯示短陣室性心動過速、 室性期前收縮消失;顯效: 動態心電圖檢查顯示短陣性室性心動過速和室性早搏減少>80%; 好轉: 動態心電圖檢查顯示短陣性室性心動過速和室性早搏減少>50%且≤80%; 無效: 動態心電圖檢查顯示短陣性室性心動過速和室性早搏減少≤50%或加重。 總有效率=(基本痊愈例數+顯效例數+好轉例數) /總例數× 100%。 ②動態心電圖相關指標: 采用12 導聯心電圖檢測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4 周后的QTc 離散度 (QTcd) 和心率。 ③心肌標志物水平: 抽取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4 周后的空腹靜脈血各5 mL, 3 000 r/min 離心5 min 后, 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 超敏肌鈣蛋白T (hs-TnT)、 N 末端B型利鈉肽 (NT-proBNP)。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2.0 統計軟件分析數據。 計量資料行t 檢驗, 計數資料行χ2檢驗, 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觀察組基本痊愈28 例、 顯效10 例、 好轉4 例、無效1 例; 對照組基本痊愈11 例、 顯效13 例、 好轉10 例、無效9 例。 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97.67% (42/43),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9.07% (34/43) (χ2=7.242, P =0.007)。
2.2 動態心電圖相關指標治療4 周后, 兩組的QTcd 和心率均下降, 且觀察組QTcd 和心率低于對照組 (P <0.05)。 見表1。
表1 兩組的動態心電圖相關指標比較 (±s)

表1 兩組的動態心電圖相關指標比較 (±s)
注: 與該組治療前比較, *P <0.05。
組別 n QTcd (ms) 心率 (次/min)治療前 治療4 周后 治療前 治療4 周后觀察組 43 84.61±7.44 63.42±5.97* 93.31±8.60 68.18±6.28*對照組 43 84.57±7.38 75.38±6.83* 93.25±8.57 78.33±7.05*t 0.729 12.938 0.625 5.874 P 0.468 0.000 0.534 0.000
2.3 心肌標志物水平治療4 周后, 兩組CK-MB、 hs-TnT、NT-proBNP 均下降, 且觀察組CK-MB、 hs-TnT、 NT-proBNP低于對照組 (P <0.05)。 見表2。
表2 兩組的心肌標志物水平比較 (±s)

表2 兩組的心肌標志物水平比較 (±s)
注: 與同組治療前比較, *P <0.05。
時間 組別 n CK-MB (U/L) hs-TnT (ng/L) NT-proBNP (pg/mL)治療前 觀察組 43 2315.15±47.86 1096.38±316.07 1060.36±217.05對照組 43 2314.58±47.25 1095.25±315.26 1057.25±215.36 0.056 0.017 0.067 P 0.956 0.987 0.947 t治療4 周后 觀察組 43 1458.58±37.11* 798.57±89.59* 361.05±98.57*對照組 43 1947.36±42.36* 865.34±101.07* 651.25±150.36*t 56.913 3.242 10.584 P 0.000 0.002 0.000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狀動脈急性、 持續性缺血缺氧引起的心肌壞死。 研究[5]表明, 快速型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常見的并發癥, 極易導致患者出現心源性休克與猝死, 危及生命安全。 藥物是治療快速型心律失常最主要且最常用的有效手段, 其中胺碘酮可延長心臟纖維動作電位Ⅲ相時程, 降低竇房結自律性, 降低心房、 結區和心室的心肌興奮性, 減慢竇房、房內和結區傳導, 被廣泛應用于心律失常的治療中。 但胺碘酮口服吸收遲緩, 在組織內轉運緩慢, 起效較慢, 對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的效果不明顯。 艾司洛爾能夠快速作用于心肌β1 腎上腺素受體, 半衰期僅為2 min, 能夠快速降低竇房結自律性; 另外, 胺碘酮能夠擴張冠狀動脈, 降低外周阻力, 減弱心肌收縮力, 進而減慢心率, 提高治療效果。本研究結果亦顯示, 治療4 周后, 觀察組的QTcd 和心率低于對照組 (P <0.05)。 QTcd 是經心率校正后的最大Q-T 間期與最短Q-T 間期之差, 能夠反映心肌復極化的不均一性, 是心電圖預測心律失常常用的指標。 而艾司洛爾能夠快速降低竇房結自律性, 彌補胺碘酮的不足, 明顯縮短心電圖QT 間期, 提高心肌復極化的均一性, 降低QTcd 和心率。 另外, 艾司洛爾能夠擴張冠狀動脈, 降低外周阻力, 減少心肌耗氧量, 修復受損心肌組織, 改善患者心功能。 CK-MB 主要存在于心肌細胞外漿層, 是臨床診斷心肌損傷最具特異性的酶; hs-TnT 是診斷急性心肌梗死的高特異性和高敏感性的確診標志物; 心肌缺血會導致左心室充盈壓力和張力升高, 誘導心室分泌NT-proBNP[6]。而艾司洛爾擴張冠狀動脈, 降低心肌耗氧量, 修復心肌組織,改善心功能, 進而降低心肌標志物水平。 本研究結果顯示, 治療4 周后, 觀察組CK-MB、 hs-TnT、 NT-proBNP 低于對照組,與陸遠等[7]的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 艾司洛爾聯合胺碘酮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的效果明顯, 可顯著改善動態心電圖相關指標, 降低心肌標志物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