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 荀雷
(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甲狀腺乳腺腫瘤外科, 河南 洛陽 471000)
近年來, 隨著人們工作、 生活壓力的不斷增加, 乳腺良性腫瘤發生率呈明顯上升趨勢。 乳腺良性腫瘤是女性常見病之一, 臨床表現為患側乳房隆突不光滑、 乳房腫痛、 觸碰乳房結節等, 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傳統開放手術是既往臨床治療乳腺良性腫瘤的常用手段, 該術式可有效切除腫瘤組織, 但創傷性較大, 不利于患者預后恢復[1]。 隨著微創技術的不斷發展, 微創旋切術越來越多地用于乳腺良性腫瘤治療中, 該術式不僅操作簡便、 創傷小, 且不易留下明顯瘢痕, 可滿足患者對乳房美觀度的要求[2]。 基于此, 本研究探討微創旋切術治療乳腺良性腫瘤的臨床效果,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0 年6 月至2022 年6 月我院收治的66例乳腺良性腫瘤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33 例。 對照組年齡25 ~58 歲, 平均 (40.29 ± 4.47) 歲; 病程5 ~24 個月, 平均 (11.86 ± 2.05) 個月; 腫瘤直徑10 ~30 mm, 平均(21.96 ± 2.17) mm; 發病部位: 單發20 例, 多發13 例。 研究組年齡25 ~60 歲, 平均 (41.10 ± 4.50) 歲; 腫瘤直徑10 ~28 mm, 平均 (22.04 ± 2.21) mm; 發病部位: 單發22 例, 多發11 例。 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 (P >0.05), 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 符合 《乳腺腫瘤整形與乳房重建專家共識》[3]中乳腺腫瘤診斷標準, 且經B 超及病理診斷確診為良性腫瘤; 女性; 腫瘤直徑<30 mm; 符合手術指征; 病歷資料完整。 排除標準: 合并凝血功能障礙; 既往有乳腺創傷史或乳腺手術史; 合并乳腺惡性腫瘤; 合并精神系統疾病。
1.3 方法對照組行傳統開放手術治療: 完善術前檢查后行超聲檢查明確病灶所處位置并標記, 入室后開放靜脈通路, 監測血壓、 脈搏及呼吸等。 常規消毒鋪巾, 指導患者取仰臥位, 將肩關節外展, 屈曲肘關節, 采用2%利多卡因行局部麻醉; 隨后于定位點作一2 ~3 cm 切口, 將乳暈外緣環形切開, 掀起皮下組織, 鈍性分離腫瘤周圍皮下脂肪, 充分暴露病灶, 將腫瘤推至手術切口處, 切開乳腺, 分離腫物后行梭形切除, 同時切除周圍的少量腺體, 處理乳腺殘端后, 充分止血并縫合, 留置引流管, 加壓包扎。 研究組行微創旋切術治療: 術前超聲檢查、 常規檢查及麻醉同對照組一致, 在乳腺隱蔽位置作一長度約為3 mm 的切口, 注意避開乳腺血管及導管, 旋切針經此切口進入乳腺, 采用超聲引導旋切針進入及調整穿刺角度, 直至對準乳腺腫塊, 打開旋切窗口, 逐層完成切割, 于系統真空負壓作用下, 將切除的腫瘤吸入凹槽中, 通過多次旋切、 抽吸,完整切除病灶, 應用超聲檢查手術部位, 明確腫瘤是否切除干凈, 若無腫瘤殘留, 加壓包扎止血。
1.4 觀察指標①手術相關指標。 記錄并比較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 切口愈合時間及手術瘢痕長度。 ②并發癥。 統計兩組的切口感染、 局部血腫及乳腺畸形發生情況。 ③乳房外形美觀度。 術后6 個月評估兩組乳房外形美觀度, 標準如下:優: 乳房兩側對稱且未見明顯差異, 手術瘢痕不易發現; 良:乳房兩側有輕微差別, 手術瘢痕明顯; 中: 乳房兩側明顯不對稱且可見明顯差別, 手術瘢痕明顯; 差: 乳房兩側明顯不同或乳房變形, 術后瘢痕明顯。
1.5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23.0 統計軟件分析數據。 計量資料行t 檢驗, 計數資料行χ2檢驗, 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手術相關指標研究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 手術時間、切口愈合時間及手術瘢痕長度短于對照組 (P <0.05)。 見表1。
表1 兩組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s)

表1 兩組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s)
組別 n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切口愈合時間(d) 手術瘢痕長度(mm)研究組 33 15.65±3.69 8.12±2.09 3.12±1.08 3.34±1.01對照組 33 28.29±5.48 15.69±3.95 6.57±2.51 20.26±4.47 t 10.991 9.731 7.253 21.210 P 0.000 0.000 0.000 0.000
2.2 并發癥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為6.06%, 低于對照組的27.27% (P <0.05)。 見表2。
2.3 乳房外形美觀度術后6 個月, 研究組乳房外形美觀度優良率為93.94%, 高于對照組的66.67% (P <0.05)。 見表3。

表3 兩組的乳房外形美觀度比較 [n (%)]
為了防止癌變, 針對符合手術指征的乳腺良性腫瘤需及時、 徹底切除, 以最大程度保留患者乳房功能及美觀度。 傳統開放手術雖效果顯著, 但容易遺留瘢痕, 且術后并發癥較多,影響患者預后恢復[4]。 微創旋切術利用旋切刀反復切割病灶組織, 且整個操作過程于超聲引導下進行, 可精準定位病灶, 即使是深部腫瘤或體積較小腫瘤也可徹底切除; 同時, 微創旋切術在封閉環境下對病灶與積血進行真空抽吸, 可確保創腔內不殘留病灶組織與積血, 降低血腫、 感染等并發癥發生風險, 有利于患者術后恢復; 此外, 微創旋切術治療時所作切口僅有3 mm 左右, 位置大多位于乳暈外緣或隱蔽處, 對皮膚屏障的破壞性較小, 可避免在乳房上留下明顯疤痕, 術后乳房外形美觀度較高[5-6]。 本研究結果顯示, 研究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手術時間、 切口愈合時間及手術瘢痕長度短于對照組 (P <0.05); 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為6.06%, 低于對照組的27.27%(P <0.05); 術 后6 個 月, 研 究 組 乳 房 外 形 美 觀 度 優 良 率 為93.94%, 高于對照組的66.67% (P <0.05), 提示與傳統開放手術相比, 微創旋切術治療乳腺良性腫瘤的手術時間更短, 術中出血量更少, 手術瘢痕長度更短, 且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更低, 乳房外形美觀度更好, 與陳立豐[7]的研究結果一致。 分析原因在于: 微創旋切術手術切口較小, 無需進行縫合操作,可間接減少術中出血量, 縮短切口愈合時間, 利于術后乳房恢復, 提高術后乳房外觀美觀度; 與傳統開放手術相比, 微創旋切術整個手術過程在超聲引導下進行實時定位, 便于醫師準確了解病灶所處部位、 大小等, 操作更為簡便, 因此可明顯縮短手術時間; 微創旋切術操作時基本不會破壞機體皮膚屏障, 手術安全性更高, 從而明顯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綜上所述, 與傳統開放手術相比, 微創旋切術治療乳腺良性腫瘤的手術創傷小, 可明顯降低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 提高乳房外形美觀度。
[1] 李新偉, 趙洪玉, 張麗鵬.微創旋切術治療乳腺良性腫瘤臨床療效探討[J].中外醫療, 2016, 35 (3) : 100-101.
[2] 宋磊.乳腺微創旋切術在乳房良性腫瘤診療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醫療器械信息, 2022, 28 (23) : 144-146.
[3] 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專業委員會, 中國醫師協會外科醫師分會乳腺外科醫師專委會, 上海市抗癌協會乳腺癌專業委員會.乳腺腫瘤整形與乳房重建專家共識(2018 年版) [J].中國癌癥雜志, 2018,28 (6) : 836-924.
[4] 鄒寶山, 陳元文, 劉磊.微創旋切手術在乳腺良性腫瘤治療中的臨床應用價值[J].檢驗醫學與臨床, 2022, 19 (24) : 3408-3411.
[5] 陳雷, 郭德陽.微創旋切術治療乳腺良性腫瘤患者的效果及其對手術指標和免疫功能的影響[J].中外醫學研究,2022,20 (3) :38-41.
[6] 金俊超, 鄭依童, 劉偉迪.微創旋切術治療乳腺良性腫瘤的臨床療效、 安全性及對患者抑郁、 焦慮情緒的影響[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 2021, 48 (5) : 865-868.
[7] 陳立豐.乳腺良性腫瘤行微創旋切術與傳統開刀術治療的臨床效果對比[J].基層醫學論壇, 2022, 26 (19) : 1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