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平榮, 孫成銘, 孫會秀, 都亞楠, 盧要強, 孫紀偉, 王振坤, 倪進軍
(開封市中醫院 腦一病區, 河南 開封 475000)
偏頭痛是臨床常見的一種慢性神經血管性疾病, 具有反復發作、 病情持續、 頭痛劇烈等特點, 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工作[1]。研究[2]表明, 偏頭痛年發病率為37/10 萬, 其中女性發病率明顯高于男性。 發作期治療和預防性治療是目前臨床治療偏頭痛的主要原則, 其中預防性治療是指在偏頭痛緩解期進行預防性用藥治療, 可降低偏頭痛急性發作次數, 提高整體療效。 目前, 西醫在偏頭痛緩解期藥物治療中已取得一定療效, 但長期應用可能存在惡心嘔吐、 嗜睡等不良反應。 中醫對偏頭痛預防性治療的效果較好。 本研究探討基于辨病施治的自擬柔肝活血熄風湯在偏頭痛預防性藥物治療中的應用效果,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9 年7 月至2020 年11 月我院收治的96 例偏頭痛患者, 均符合 《國際頭痛疾病分類》[3]中關于偏頭痛的診斷標準。 按照隨機分配原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8例。 對照組男性23 例, 女性25 例; 年齡22 ~67 歲, 中位年齡44 歲, 平均年齡 (43.85 ± 6.24) 歲; 病程1 ~7 年, 中位病程4 年, 平均病程 (4.15 ± 0.78) 年。 觀察組男性22 例, 女性26 例; 年齡23 ~48 歲, 中位年齡43 歲, 平均年齡 (43.72 ±6.18) 歲; 病程1 ~8 年, 中位病程4 年, 平均病程 (4.22 ±0.75) 年。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口服鹽酸氟桂利嗪膠囊 (生產廠家: 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10930003, 規格: 20 粒/板)治療, 1 次/d, 2 粒/次, 連續治療8 周。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基于辨病施治的自擬柔肝活血熄風湯治療, 藥方組成:炒白芍10 g, 枸杞子10 g, 制何首烏10 g, 香附10 g, 柴胡12 g, 天麻10 g, 川芎12 g, 黃芩10 g, 甘草6 g, 煎煮至200 ~300 mL 溫服, 2 次/d, 連續治療8 周。
1.3 觀察指標(A) 中醫證候積分。 從頭痛發作次數、 頭痛持續時間、 頭痛程度及伴隨癥狀評價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臨床癥狀。 ①頭痛發作次數: ≥5 次/月計6 分, 3 ~4 次/月計4 分,≤2 次/月計2 分。 ②頭痛持續時間: >48 h 計6 分, 12 ~48 h計4 分, <12 h 計2 分。 ③頭痛程度: 發作時生活無法自理,需臥床休息, 計6 分; 對日常生活工作有一定影響, 計4 分;對日常生活工作無影響, 計2 分。 ④伴隨癥狀: 頭痛時伴有惡心嘔吐、 畏光、 畏聲計6 分, 頭痛時伴上述任意兩種癥狀計4分, 頭痛時伴有上述癥狀≤1 種計2 分。 (B) 臨床療效。 顯效: 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降低>70%; 有效: 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降低30% ~67%; 無效: 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降低<30%??傆行剩剑@效例數+有效例數) /總例數× 100%。 (C)比較兩組的消化道反應、 嗜睡、 乏力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8.0 統計軟件處理數據。 計量資料以x ± s 表示, 采用t 檢驗; 計數資料以n (%) 表示, 采用χ2檢驗; 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中醫證候積分治療后, 觀察組頭痛發作次數、 頭痛持續時間、 頭痛程度及伴隨癥狀評分低于對照組 (P <0.05)。 見表1。
表1 兩組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s, 分)

表1 兩組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s, 分)
注: 與同組治療前比較, *P <0.05。
n時間 組別 頭痛發作次數 頭痛持續時間 頭痛程度 伴隨癥狀治療前 觀察組 48 4.91±1.34 5.14±1.22 4.83±1.05 4.76±0.98對照組 48 4.88±1.27 5.10±1.29 4.86±1.13 4.79±0.91 t 0.113 0.156 0.135 0.155 P 0.911 0.876 0.893 0.877治療后 觀察組 48 2.74±0.53* 2.65±0.45* 2.74±0.51* 2.43±0.37*對照組 48 3.26±0.61* 3.12±0.49* 3.30±0.77* 2.79±0.52*t 4.458 4.895 4.201 3.908 P 0.000 0.000 0.000 0.000
2.2 臨床療效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3.8%,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7.1% (P <0.05)。 見表2。

表2 兩組的臨床療效比較 [n (%)]
2.3 不良反應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8.3%, 與對照組的12.5%比較無顯著差異 (P >0.05)。 見表3。

表3 兩組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n (%)]
偏頭痛是臨床常見的一種原發性頭痛, 部分患者發作時可能伴有惡心嘔吐、 畏光、 精神功能障礙等癥狀, 嚴重影響生活質量[4]。 目前, 關于偏頭痛具體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 西醫治療主要以緩解癥狀為主, 并無治愈的特效藥物。 祖國醫學認為, 偏頭痛可歸屬于 “頭痛” “頭風” 的范疇, 其病因多與外感風邪、 情志內傷有關[5-6]。 古籍 《素問·至真要大論》 中認為, 肝陰不足, 陰不抑陽, 致使肝陽上亢, 肝風內動, 進而引發頭痛癥狀。 此外, 《素問·舉痛論》 有云: “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客于脈外, 則血少, 客于脈中, 則氣不通, 故卒然而痛。” 可見肝氣郁結、 氣滯血瘀導致大腦氣血運行不暢是導致偏頭痛的重要原因。
本研究所用的自擬柔肝活血熄風湯主要由9 種中草藥成分組成, 方中炒白芍為君藥, 具有平肝養血、 調經止痛、 斂陰止汗等功效; 枸杞子、 制何首烏、 香附為臣藥, 其中枸杞子可補肝明目、 滋腎潤肺; 制何首烏能強筋骨、 補肝腎、 烏須發、 益精血; 香附能寬中理氣、 疏肝解郁、 止痛調經; 柴胡、 天麻、川芎、 黃芩、 甘草為佐藥, 佐使君藥、 臣藥發揮療效, 其中柴胡可疏肝解郁、 退熱截瘧、 升陽舉陷、 和解表里; 天麻可祛風通絡、 平抑肝陽、 息風止痙; 川芎可活血止痛、 祛風燥濕、 行氣開郁; 黃芩可清熱燥濕, 瀉火解毒; 諸藥合用共奏柔肝熄鳳、 散氣行血之功。 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治療后的頭痛發作次數、 頭痛持續時間、 頭痛程度及伴隨癥狀評分均低于對照組, 且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P <0.05), 提示基于辨病施治的自擬柔肝活血熄風湯可提高偏頭痛的臨床療效, 減少患者頭痛發作次數和程度, 與李輝[7]的研究結果一致。 本研究結果亦顯示, 兩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無明顯差異 (P >0.05),表明基于辨病施治的自擬柔肝活血熄風湯具有較高的用藥安全性, 不會增加不良反應發生風險。
綜上所述, 基于辨病施治的自擬柔肝活血熄風湯可提高偏頭痛的臨床療效, 改善患者的癥狀, 且安全性較高,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